雷軍的「小米第一車」來了!「紅米汽車」還遠嗎?

2023-12-29     51CTO

原標題:雷軍的「小米第一車」來了!「紅米汽車」還遠嗎?

年輕人喜歡的車,造出來有多難?聽雷軍講小米汽車的故事就夠了。

花了300億,用時9年,交付5輛車,這是賈躍亭造車;

燒光1000億,賣了1000輛車,這是恆大造車;

投入100億,花了1003天,約3000人團隊,召開技術發布會,這是小米造車。

12月28日,雷軍親自解開了小米首款汽車SU7的神秘面紗。一直不怎麼被看好的小米造車好像真的成了。

在這場被戲稱為「車圈春晚」的技術發布會召開前夕,雷軍早早地在微博開始了宣傳。期間伴隨各種泄密、傳言、猜測,群眾情緒被逐漸推到了高潮。27日,雷軍開啟「致敬」系列,不僅做了海報,一一向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華為等企業致意,甚至於當晚在多個城市亮起了致敬大屏。

這波營銷花活整下來,就連被業內稱為「微博之王」的理想汽車也要退避三舍。氣氛被烘托到了頂點,最終呈現在大眾面前,宣稱要「全面重新定義汽車工業技術棧」的小米汽車到底如何呢?

全場焦點:價格!!!

不是9.9萬,也不是14.9萬

小米給大家的「親民價格」的印象實在太深了!以至於評論區沒有別的,到處充斥著「小米第一車價格」的討論。

在整場發布會期間,大家一直關注的焦點就在於:關於小米SU7到底會不會公布價格?遺憾的是,正如雷軍會前所說:」關於定價,我們還沒有最終的決定。」

從目前透露的信息來說,可能有點貴。雷軍在介紹SU7電池時表示,別9.9萬,也別14.9萬,「電池包都十幾萬,想什麼呢?」

有科技博主認為,基礎配置和競品定價是預測車價的兩個重要標準。通過SU7的參數和性能,可以從同賽道友商的定價來一窺端倪,據此推測,其價格區間大致以25萬為基準線上下波動。

其實關於小米汽車的定價,大眾推測基本分為涇渭分明的兩派。

一派堅持,價格依舊是關鍵要素。小米汽車作為造車新勢力,前景未知。會嘗鮮並勇於為小米的首款汽車買單的很大一部分還是長年積累下來的「米粉」。但如果定價偏高,很可能與一部分「米粉」群體錯位。況且在電動車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前提下,如何打響第一槍尤為重要,性價比高,銷路打開,攢下口碑,也許才是小米進入車圈的正確打開方式。

另一派則認為,就像雷軍說的,會有點貴,但「有貴的理由」。當年小米手機面對蘋果三星華為三大強手,依然能存活下來,靠的是超高性價比。「小米在做手機的這些年,擊敗了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山寨機」,並非虛言。小米的定價策略不僅血洗了山寨機,也藉此贏得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但在如今情況卻完全不同。

首先,如果定價偏低,就很難集成較為強大的技術,畢竟造車燒錢,而在技術方面電動車企更是卷的厲害。

其次,市場環境不同,如今群雄林立的車市並不是當初魚龍混雜的手機市場,在低端檔位上,後發的小米不一定能占到便宜。在較為成熟的先發企業面前,小米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生態位那很可能泯然於眾人。不如開闢高端市場,以技術和品質走出一條新路,也為多年來的品牌形象鍍上新色。

小米全棧智駕:

「na」一下,小米和iPhone都能上車

「起步晚,起點高」,雷軍在小米汽車發布會上多少有點自嘲的味道。「我們在整個智能駕駛領域裡面所使用的底層技術全是最新一代的,像BEV、Transformer、占用網絡、大模型,全是最新的技術。」

新能源車對於小米而言,是一個跟「手機」完全不一樣的「物種」。不過好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造就了一個新的造車「起點」。

小米全棧自研了智能駕駛技術Xiaomi Pilot。雷軍在公布投入數字時,情緒難掩激動——

「小米自動駕駛的目標是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據稱,小米在這上面第一期總投資高達33億元,目前已經追加到了47億元。

在上述發布會上,小米汽車還發布了變焦BEV、超解析度占用網絡技術,以及道路大模型等自動駕駛技術。其中,城區領航輔助NOA系統計劃明年年底開通100個城市。

關注大模型應用的極客們,不妨關注道路大模型實時生成道路拓撲效果,解決了無須高精地圖的問題,就等於為造車省去了一筆巨大的開支。

另一個重磅的亮點,就是小米智能座艙Xiaomi Smart Cabin。小米澎湃OS正式上了小米汽車,手機和車機可以跨端無縫連接,用雷軍武漢口音來形容,只要你「na」一下,手機里的應用就跑到了車機里。

當然這個手機,可以不是小米。「如果你手機暫時還沒用小米,沒關係,蘋果用戶開小米汽車也有很好的體驗。」雷軍一臉笑意,補充道:「還是希望大家去使用小米手機!」

「挑戰冬季電車之王」,不是鬧著玩的

冬季續航里程縮短、充電速度變慢、空調暖風系統耗電量大……低溫續航「縮水」無疑是電動車車主們最大的槽點。

小米作為土生土長的北方車廠,立志要做「電動車冬季續航之王」!雷軍還邀請現場媒體拍照留證,可見信心滿滿。

為了實現立下的Flag,小米推出兩項針對熱管理的技術。這裡科普一下,所謂熱管理就是利用加熱或冷卻手段對溫度或溫差進行調節和控制的過程。

第一項是「小米高效雙模熱泵」技術,能實現零下20度,熱泵依舊從冷空氣中吸取熱量;第二項是「小米首創三熱源逐級聚能」技術,可以將電驅生產的餘熱、壓縮機、加熱器的熱能逐級聚攏,傳遞給座艙,最大電池加熱功率高達18kW,雷軍在發布會現場表示,這一數據幾乎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

在一系列熱管理黑科技加持下,小米汽車在低溫環境中將實現續航保持率同級更高、空調升溫速度同級更快、充電速度同級更快。這樣看來,小米要成為「電動車冬季續航之王」還真不是吹的。

電池,是做好電動汽車的基石。除了解決冬季續航的痛點,小米汽車電池採用了全球最嚴苛的熱失效安全標準,確保電池安全:電池在55°C滿電情況下,即便完全不依靠水冷系統,也能確保無熱蔓延發生。

小米自研的800V高壓電池包採用自研CTB一體化電池技術,把電池包做成車身的一部分,CTB電池包+地板厚度僅為120mm,技術平台能力上限可達到150kWh,續航超過1200km。

混搭風格黑科技巨獸:電池與鋼鐵

小米汽車的硬核技術,還體現在電機和大壓鑄上。

電機方面,據雷軍透露,現在電動車行業都在卷電機轉速,畢竟相同扭矩下,轉子轉動越快,車的動力性能就越好。比如主流豪華品牌BBA、保時捷卷到了16000轉,特斯拉全新Model S Plaid售價接近百萬,轉速做到了20000轉。

小米汽車從剛開始就立項了「小米超級電機項目」,最終在去年年底實現21000轉,並已實現量產。此外小米首款完全自主研發、生產的第三款超級電機V8s,達到了27200轉,計劃2025年上車;更令人興奮的是,實驗室達到35000轉,但距量產還需要一段時間。

另一項核心技術是大壓鑄,2020年,特斯拉開啟了大壓鑄時代,在特斯拉上海工廠率先實現6000噸大壓鑄量產,將70個零件整合成了一個。

雷軍表示,小米全棧自研的9100t大壓鑄集群是一個工業巨獸,比特斯拉上海工廠的6000噸大不少。小米定製了大壓鑄設備後,還完成了大壓鑄全套流程及標準自研:包含60個設備,並能精密控制 433個工藝參數;此外,大壓鑄使用的是自研的材料小米泰坦合金,雷軍強調,小米也是國內唯一擁有量產自研合金材料的汽車廠商。

寫在最後:

有關紅米汽車的期待

3年過去,雷軍那句「賭上所有榮譽和戰績」去奔赴造車這個戰場,已然有了戰果。對於新能源,不同細分賽道的玩家都能深深體會到「造車」故事是多麼的跌宕起伏,但從價格而論,優化供應鏈能帶來的成本下降的「小米手機打法」似乎並沒有在這款外形多少有點像「保時捷」的小米第一車上奏效,造車的成本實在太貴了!

雷軍親自下場,打出了硬核的科技牌。招募造車人時,非常愛講這樣一句話:只有懂車愛車的人才能造出好車。

這句話一語道破了新能源車圈普遍的極致追求感:愛車懂車的人,自然是希望車的功能、體驗、智能程度越極致越好。

然而,在「不那麼懂車」的大眾們看來,車就是一種代步工具,太貴我不想買!還是等「紅米汽車」吧!

看得出,大家對於平民價格的智能車,期待已久!尤其對於小米而言。

小米汽車來了,紅米汽車還會遠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30260392fe1431429ae506e20bbdd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