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30歲博士突然去世,背後真相曝光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2023-11-20   十點讀書

原標題:痛心!30歲博士突然去世,背後真相曝光後,所有人都沉默了

這兩天,一個視頻看得人心裡五味雜陳。

一個30歲的小伙子,185的大個子,博士在讀,突然因為癌症去世了。

離開前,周圍人都很震驚,替他感到惋惜,可他卻很開心。

因為「我終於可以解脫了」。

視頻來自博主@大連老濕王博文,小伙子是他的朋友,下面我們簡稱他為A吧。

A從小就是別人眼裡的乖孩子,小學一直在年級前十,進了頂尖的高中,考上了985,畢業後讀研、考博。

可沒人知道,看似光鮮的他,卻無時無刻不在父母的操控、壓制中。

吃飯,筷子拿高拿低也要管;

買衣服鞋子,永遠只能買黑白灰三個顏色。

因為物理考了77分,父親抽了他十個大嘴巴,讓他跪在走廊外面,反省了一天一夜。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為了能在家裡有一點可以呼吸的空間,A不斷努力,完成父母設置的目標,討好他們。

然而得到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壓、潑冷水。

「你覺得你考得挺好的唄?你不覺得你還能考得更好嗎?」

「真正為了你好的人才會批評你,那些表揚你的人都是和你客套的、都是騙你的。」

他也想過反抗,想溝通,但只要他一開口,父母就開始叫苦連天。

「我天天這麼辛苦,我為了誰,外人有沒有一個像我對你這麼好的?當父母太不容易了,到老了千萬不要不管我們。」

在這樣的高壓下,A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窒息的。

一聽到父母的聲音就有應激反應,全身發抖,甚至只要一想到就心跳加速。

長年累月下,這些痛苦壓抑的情緒,成了壓垮他身體一根又一根的稻草。

生命的終點,A給父母寫了紙條,卻又燒掉。

最後只是拜託博主有機會幫他轉告父母:

「爸爸媽媽,你們很愛我,但是我真的希望下輩子你們別做我的父母了,也希望你們下輩子如果還在一起的話,別生孩子了,我愛你們,我恨你們。」

說實話,聽完這個故事,我既難過又開心。

難過的是,一個人得活得多壓抑,才會覺得,死亡是一場解脫;

開心的是,他終於得到了自由,希望那邊沒有人再控制他。

但隨之又陷入了無奈和無力中:

因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中國式父母」的影子。

現實生活中,這樣扎心的故事並不少見。

這些父母,大多有個共同點:

他們通過不同的方式施展著自己的控制欲,或貶低、或打壓、或說教、或挖苦、或暴力。

只為了把孩子當成襁褓中的嬰孩一樣,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

重慶一位媽媽,因為女兒堅持要去北京上大學,和自己為她規劃的「留在重慶當老師」的計劃,背道而馳。

於是在開學前,報停了女兒的手機,然後將她的通知書、各類證件和銀行卡全部偷走。

女孩母親偷走錄取通知書後給女孩留下的紙條

前段時間,在網絡上飽受熱議的神童張炘煬。

2歲就認識了2000多個漢字,小學連續跳級,10歲參加高考。

可之後的劇本,卻一步步走向「崩塌」。

用網友的話來說:

他們家的祖墳冒過好幾次青煙,卻都被張炘煬的父母急匆匆地澆滅了。

第一次是拒絕了兒子高考復讀的請求,為了「搶跑」,硬生生把他推進了一所非985的大學;

第二次是反對兒子出國深造,執意要他大三後直接讀研;

第三次是錯過在北京買房的機會。

如今的張炘煬,已然「泯然眾人」。

縱觀這些荒誕事件里的父母,他們對著孩子口口聲聲是愛,實質上,只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或自我的延伸。

自己做不到的,讓孩子替自己完成;

自己不夠好的,讓孩子替自己完善。

比如張炘煬的父親,一直遺憾自己沒能出人頭地,結果兒子張炘煬的天賦異稟,讓他看到了希望。

於是他開始滿懷激情的「培養」兒子,一手掌控、包辦兒子的所有事,想讓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

還有文章開頭A的父母。

一個月就掙三五千塊錢,一輩子不長進,不學習,回家就躺在床上玩手機、看電視。

卻把他們所有做不到的事情,全都寄託和壓到了A的身上。

然後對著他哭訴「我們養你太不容易了,我們活得太苦了」。

他們自以為用心良苦,嘴上說著「為你好」,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私慾寄生在了孩子身上。

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就去控制孩子的人生,重活一回自己。

更可悲的是,抱有這種心態的父母,不管是人生經驗,還是眼界格局,根本不足以支撐教育自己的孩子。

最後,埋下了一系列的悲劇而不自知。

故事的後續,博主遵從朋友A的遺願,打電話問候他的父母時。

A的父母哭得很傷心,卻一直在解釋孩子讀書太累,科研壓力太大。

從始至終,都沒有正視,或者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也許有人會說,A太傻。

他直接拒絕父母的操控和道德綁架不就行了。

但其實,這都是外人的視角。

長期被父母控制的人,是很難轉過這個彎兒的。

因為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中,他們已經被父母建立的牢籠潛移默化的馴化。

成為父母的僕人,而不是自己的主人。

以前看過一個採訪,一位受訪者直言,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放假。

一到放假,家裡人就會問他,「你什麼時候回家,做了你喜歡吃的等你」。

可能有人覺得這是父母的思念,可他聽了,只覺得是令人窒息的監管。

「我已經快30歲了,至今沒有出過省,連工作都在家附近,還是我強烈要求搬出來。

就這樣,工作日晚上9點,必須和他們視頻,周末都是屬於他們的。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軀殼,沒有靈魂,或許只有我死了,他們才會停止吧。」

但父母控制的又何止是孩子的身體,在強控制的養育環境下長大,人的精神也會慢慢變得匱乏貧瘠。

會習慣性地把過錯往自己身上攬,不斷向內攻擊自我,陷入自卑、無助、抑鬱崩潰中。

甚至最後走上極端的道路,去發泄心中積攢的情緒。

上海女研究生楊元元,從小在母親的全方位的掌控下長大。

填什麼志願,找什麼工作,交什麼朋友母親都要插手,甚至她到哪裡上學,母親就搬進她的宿舍與她同住。

楊元元沒有私人的空間,也沒有自己的時間,更別說正常的社交生活。

極度的重壓與痛苦下,楊元元留下一句「我想活出我自己的樣子」的遺言,決絕地在盥洗室里自縊身亡。

為人父母,一輩子都想著為孩子遮風擋雨。

可他們卻從沒想過,當他們強勢干預孩子生活的那一刻,命運悲劇的齒輪就已經開始轉動。

這種悲劇,甚至貫穿歲月,成為下代、下下代逃不出的宿命輪迴。

在網上看過一個帖子,一個網友說她從監控看到女兒又在玩手機,回家後一怒之下把手機當著女兒的面摔了。

手機在地上四分五裂的那個瞬間,她想起了自己母親。

「她也是這麼嚴厲地管教我,偷看日記,翻柜子,不允許我和朋友出去玩,以至於在學校一直被孤立……我不喜歡這樣,但我還是成為了她。」

網友有句評論很扎心:

「關係處不好了可以絕交,戀愛談不好了可以分手,工作氛圍不喜歡了可以辭職跳槽……唯獨親情不行。」

尤其在父母這種冠以「為你好」「別不知感恩的」的情感操控下,很多人只要一反抗,一拒絕,就陷入否定親情的負罪感和道德風險里。

以至於明知道不是自己的錯,也不願斬斷和父母的羈絆。

不可否認,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是傳統意義上盡到了責任的好父母。

只是他們不懂愛的表達方式,不懂換位孩子的感受。

這也有很多時代的因素,沒辦法。

但十點君想告訴你的是:

他們沒得選,但你有。

誰讓你感到不安和不舒服就遠離誰,即便是父母也可以遠離或者少接觸。

每個人只能肩負自己的成長,父母是,你也是。

a.拉開物理距離

不是實際的虐待才是有害的,現實中很多不成熟的父母,毫無反思能力,只是一味以膚淺、強制、情緒脅迫的方式對待孩子。

面對這樣的父母,先在物理上保持合適的距離,減少交集。

b.拒絕道德綁架

成年後在能力範圍內贍養父母是我們的義務,但不必因為保持距離而產生負罪感,進而自我譴責和自我懲罰。

父母與孩子各自負責自己的成長課題,只有心智不成熟的父母,才需要孩子反過來包容他們。

c.堅定自己的立場

想要擺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控制下的親子關係必定是艱辛的。

哪怕當下那些不正確的方面依舊影響著你,也請拿出勇氣說「不」。

d.完善自我

多去思考「我想要什麼」「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需求。

當你足夠強大,優秀到遠超過他們期待的程度,他們就再也無法掌控你,你也不會因此有忤逆的負罪感。

十點君也知道,想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

但你要明白,如果你還在希望父母改變,那麼這也許就是你無法脫離他們操控的根本原因。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父母對我們的影響。

抱怨生氣說教都沒用的情況下,請一定以自己為主。

否則,當一個人情緒長期處於緊張和崩潰邊緣的時候,真的很容易生病了。

最後,也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

真正的愛是尊重,而非控制,是饋贈,而非索取。

點個【在看】,願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你有過被父母控制的經歷嗎?來留言區一起討論吧,相信你一定可以在大家的回覆中獲得溫暖和力量。

作者 | 小嗲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