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太湖石,瘦、漏、皺、透

2019-10-08     中石協





中國古代賞石之氣息即是古代文人的文化人格之氣息,靜心養正,與天為徒,以古為徒,循章觀變,正心在中,定能萬物得度。

其中,太湖石可謂是文人審美的完美集合。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太湖石有蘇州留園的「冠雲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等園林名石。


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衝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

——文震亨《長物志》

太湖石千姿百態,講究瘦、漏、皺、透,這種標準脫離最世俗的物質觀以及人為制定的大眾審美觀點,單純以眼光和修為的高度,去欣賞一塊石頭的哲學美感,這種深度的品味決定了太湖石的藝術分量。




瘦是指觀賞石體態纖瘦,形狀怪異卻不失挺拔,整體線條清晰明朗。

古人認為太湖石之瘦可為「瘦中見奇,奇現筋骨,骨有堅貞,堅貞出神,神中凝氣」。雖清瘦嶙峋,卻鐵骨錚錚。

太湖石的「瘦」同樣如此。

形如美人之婀娜、狀若勇士之有力、似山川之磅礴、如百獸之形似。




漏是指觀賞石體態玲瓏,溶洞貫通;石體嶙峋,連環透空。

孔穴曲彎,空髓網布,縱橫交錯,孔隙相通,一竅焚香,孔孔出煙,香雲環抱,戀石不去。

這種石頭雖然玲瓏透空,卻變化多勢,靈氣十足。或游龍之靈動、或如彩雲之多變、或如駿馬之飛騰。

但總體謙和乖巧、靈氣十足。

正向著名藏石家沈均儒先生所說的那樣:「石不能言最可人。」漏便是靈氣之體現。




皺是指觀賞石體態起伏,時隱時現;石體凹凸,線條若明若暗。

「皺」的本意是皮膚鬆弛而成的紋路,用到賞石上應指石體層疊交錯、溝溝壑壑而形成得皺褶。

皺褶起伏變化無論大小,其弧線、弧度應自然,不可間斷,與石體落座的角度要順勢,不可雜亂無章。

這樣的石頭特徵體現著「變」的美感。




透是指觀賞石石體玲瓏剔透,表里如一;體態紋理縱橫;石質細膩潔凈;但一塊好石,即使洞洞相通,穴穴相連,形如龍門石窟,未有一個洞穴穿石而成孔洞者,也不符合「透」的標準。

「透」的標準很多,比如與石體的比例要求恰到好處,協調合理。

一塊奇石洞孔雖有,但僅可容針,不可稱其為「透」。




據說,驗證是否上品的太湖石,只要在其中一個渦洞中澆水,會自然從其它渦洞中流出。

這樣一來,一塊石頭就可以接收、貫穿天地的靈氣,自然也就活了起來。




宋人李彌遜《五石》中云:

「今一旦得是數山,坐四方之勝,豈不幸歟。吾將寓形其間,而與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此種「物我兩忘」的審美意境,使賞石便是修心的一種形式。

太湖石的變化萬千中,濃縮的是一個大千宇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mXrtm0BMH2_cNUg084M.html
















文說太湖石

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