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太湖石,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我國各地眾多的名勝古蹟中均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或玲瓏孤立,或相疊成山,作為中國古典賞石中最主要的觀賞石種,太湖石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賞石的領域。無論是在中國繪畫還是傳統園林中,太湖石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而對於中國人來說,太湖石甚至可以算作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誌性符號之一。
太湖石,顧名思義,當然是因產於太湖地區而得名的。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太湖石志》中說:太湖石「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濤、激齧而為嵌空」;《明一統志》也稱:「蘇州府洞庭山在府城西一百三十里中,出太湖石。以水中生為貴,形嵌空,性溫潤,扣之鏘然。在山上者枯而不潤」。
縱觀著錄所載,應是對太湖石產於太湖的基本定義。然而,這只能算是太湖石的狹義概念。從廣義來說,凡主要成分為石灰岩且符合傳統賞石標註的石種都被認為是「太湖石」。如此看來,廣義上的太湖石產地似乎不局限於太湖。
作為我國四大奇石之一,太湖石原產江浙和安徽部分地區,大體產地都是南方。在現代交通工具出現之前,北方只有開封、北京、保定、承德四地擁有太湖石。開封的太湖石都拜徽宗的花石綱所賜。靖康之變後,金人陸續的將太湖石作為奇珍異寶運到北京,後被元明清歷代皇室所擁有,因而北京太湖石數量最多。毗鄰北京,作為滿人陪都的承德避暑山莊和直隸總督署所在的保定自然也不能少。
除了運送北京的太湖石以外,北方也原產一些太湖石。如山東臨朐太湖石,產自山東臨朐境內;費縣太湖石,產自山東臨沂的費縣。房山太湖石,又稱北太湖石,產自北京房山區周口店地區。湖北荊山太湖石,產自秦嶺余脈荊山山脈內;西同龍太湖石,產自河北保定唐縣一帶;馬鐙太湖石,產自河南南陽淅川縣馬鐙鎮楊營村一帶。以及浙江、安徽之外的太湖石——富源類太湖石,產自雲南曲靖富源縣;黔太湖石,產自貴州境內;湘西類太湖石,又稱湘西紫玲瓏石,產自湘西自治州境內。
雖然如今太湖石品種和產地繁多,產量也比古代更高,然而好石、奇石卻少之又少。像冠雲峰、瑞雲峰、縐雲峰、玉玲瓏這樣的名山卻也少之又少。畢竟這種營園之好比較燒錢,同時也需要極強的藝術鑑賞能力。故而縱然好的太湖石常有,能夠相石的伯樂也少了。
古人有唐相牛僧孺酷愛收藏太湖石,白居易稱他「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到了
「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
而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將君子比德於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便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如此,今人亦然。在文人的眼中,泉石山水雖然是無生命之物,卻覺有人的靈性和機趣。石之形與「道」相比,可以表現出仁者的胸襟和氣度。景物與賞石的客觀性與文人的主觀性、情緒化在審美層面達到和諧統一,就會產生出偉大的思想,獲取奇妙的靈感。
一塊自然界的普通石頭,可以入室登堂,最終演變成為一個承載人文審美的藝術角色,其原因並非地理礦產的稀有和物質元素的珍貴,而正是由於作為欣賞者的人,賦予了這些沒有生命的石頭具有人的靈魂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