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電影《真愛裁會贏》,寫一位手藝精湛、生性樂觀的印度小裁縫,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服裝廠打工,但看到老闆把印度製造打上Made in china的標籤,男主的才華再也壓不住了,在片尾的時裝大賽中,他用漂亮的創意服飾擊敗了流水線產品。
電影的意象簡單明了,印度想當全球製造天團不是一兩天了。
去年的上海進博會,印度館的語法天秀「Make In India」火了,很多人以為是小學英語還給了體育老師,其實那是2014年9月25日莫迪提出的國家戰略。
「Make In India」有一份龐大的心愿單,覆蓋民生、製造、電子科技、生物醫藥和能源5大類25個行業(後來擴充到27個),除太空、國防、保險和傳媒外,所有行業的外資持股均可達到100%,其中手機是消費電子的突破口。
印度有決心,也有策略。
第一步,他們將手機進口關稅從10%提高到15%,2018年2月又提高到20%,誘導過去只重視銷售渠道的外國企業投資建廠;
第二步,組建產能承接這一變化,2015年印度南部的安得拉邦掛牌了第一家手機產業園,小米有4家工廠落戶於此,基礎設施更好的國家首都區(簡稱NCR)更受歡迎,光是臨近新德里的諾伊達就有上百家中國企業。
2019年《印度電子產業國家政策》提出要成為全球設計和製造基地(ESDM),具體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生產10億部手機,貨值1900億美元,其中6億部出口。
對華米OV來說,有人砸手機,只要是花錢買的,無所謂,理智早晚戰勝情緒,但印度尋求重新定義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這就值得警惕了。
過去,中國手機的標準出海通路,都是先找一個經濟發展水平略低於國內,產品和競爭都是初級形態,但體量足夠大,又有增長潛力的市場,作為全球化的跳板。
這種「王者虐青銅」的玩法,符合條件的除了印度就是拉美。
印度人口是拉美的2倍,背倚東南亞市場,而拉美能打的就是ABC三國,外加北美的墨西哥,人均GDP與中國相當,但關稅和無形壁壘很高,這就不如專攻印度一國划算。
雨果·巴拉時代的小米曾經進軍巴西,2016年5月被迫退出,因為搞不定運營商,也無法對付走私和竄貨,拉美的線下返點都是30%起步,小米後來轉戰墨西哥,主打紅米Note4,定價5499比索,居然比國內合約機貴出1倍。
所以中國手機全球化,首選通路還是印度。
我們的國內需求早已飽和,2016年以後出貨量連年下滑,去年高達7%,Counterpoint、IDC、Canalys、Strategy、Analytics等機構都認為高增長時代已經結束,但我們的產能仍然居高不下,2010年就達到10億部,去年是17億部。
反觀印度現在是全球唯一正增長的大型單體市場,去年增長了8%,甚至疫情肆虐的今年Q1,中美兩大手機市場分別衰退20%和16.2%,印度仍然有1.5%的增長,中國手機對印度市場的依賴性明顯加強。
以小米為例,去年全球出貨1.25億部,印度4360萬部,超過中國的4000萬部成為消費大戶,但小米去年營收2000億元,印度只貢獻了3542.692 億盧比(約合人民幣 348 億),與出貨量不成正比,說明這是一個需要培養的市場。
從生意角度說,13億人口的印度好比一個蓄水池,拼出貨量的時候,可以讓報表更漂亮;消費升級時,又能保營收、沖利潤,可謂一箭雙鵰。
然而印度有自己的想法。
保守估計,印度的智慧型手機用戶今年將達7億,大部分是從功能機轉化而來,小部分是換機升級,「Make In India」的套路就是把低端市場留給本土企業練級,刷副本,然後推動中國廠商向中高端遷移,最後吸引蘋果和三星的高端製造,實現「Make for the World」。
只是做的太徹底,帶來一些反常現象。
比如2016年初創公司Ringing Bells發布全球最便宜手機,成本據說是1719盧比,只賣251盧比,約合人民幣25元,賣一賠七的節奏,傳音在非洲都不敢這麼干。
商業模式顯然把各種套路都用上了,包括預裝APP回補硬體,摩爾定律的大訂單、緩發貨等等,還有就是財政支持,因為印度在ESDM框架下對電子產業有20-25%的財務獎勵,電子製造業集群計劃(EMC)也有50-75%的成本補貼。
今年的EMC2.0計劃又提出8年內拿出376.2億盧比資金,鼓勵投資建廠,每100畝土地的補貼高達7億盧比,受益的主要是歐美日韓企業,因為印度已經把接壤國家的投資打入了另冊,准入路徑改由政府管理,針對誰不言而喻,反觀日本、韓國企業在印度主管部門就有Japan Plus和Korea Plus的快速通道。
至於限制中國手機的影響力,印度有一套更複雜的玩法。
印度手機的主銷區間是在7500盧比到15000盧比,約合人民幣700-1400元,出貨量接近總額的60%,小米在印度累計出貨1億台,90%在這個價位段。
最近印度手機零售商協會(AIMRA)表示15000盧比以下手機的庫存告急,呼籲供應鏈補貨,但印度政府4月出台的政策卻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印度PLI(大型生產相關激勵計劃)為增量銷售的手機企業提供4%到6%的獎勵,但發票金額必須在15000盧比以上,這樣既把中國手機推向中高端,又減輕了本土企業在低端市場的壓力,心思可謂縝密。
其次,印度把2017年7月實施的GST(商品和服務稅)稅率從12%調高到18%,這對蘋果和三星毫無影響,只做1000盧比以下入門機的本土廠商也無所謂,受累最深的是中國手機。
小米只能向米粉發公開信,宣布全線提價,Redmi的主銷機型最高上漲500盧比,性價比大為削弱。
至於高端市場,印度用PLI忽悠蘋果尚未奏效,雙方還在討價還價,現階段「Make for the World」主要依賴三星。2018年三星在諾伊達新建了占地12.9萬平米的全球最大手機工廠,設計產能6800萬部/年,今年擴充到1.2億部,30%出口,工廠剪彩時莫迪和文在寅都出席了。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結局寶萊塢?
印度在全球消費電子產業有一席之地,這是事實,2014年印度生產的手機只占全球的3%,2017年已達11%,印度不想只當產品傾銷地,不甘為別人的全球化跳板,可以理解。
目前中國品牌對印度的市場依存度各有不同。
小米的手機、可穿戴設備、電視、廚衛等都依賴印度走量,之前雷軍捐1億盧比幫助印度抗疫,也是這種市場地位的必然反映。
OV去年在印度的總營收是3872.6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79.6億元),合計略多於小米,現階段主要是燒錢做品牌,拼的是厚積薄發。
華為的主戰場在歐洲,按余承東的說法,華為在任何地區份額低於15%就是失敗,那5%的印度可說是慘敗了,不過隨著歐美市場惡化,回歸也有可能。
某些米粉動不動就嘲笑印度人民「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這就沒意思了,畢竟您就是做手機的,不是發動機,也不是光刻機,對不對?
客觀的說,我們的產品和印度的市場都是真香。
對於Make in India,華米OV要提防三件事。
第一,警惕印度打通手機產業全鏈路。
印度研發、設計都不差,短板是產業部類不齊全,硬體配套差,所以最近搞了個電子元件和半導體製造計劃(SPECS),提供10大類產品25%的的生產獎勵。印度人覺得高大上,中國人聽了想發笑,因為連USB線材都在獎勵範圍內,這東西你到某寶真比自產划算。
但也有厲害的,比如SMT組件(表面貼裝技術),這是手機產能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目前控制在偉創力、富士康和金鴻運等幾家公司手裡,一旦突破瓶頸,印度有可能後發制人。
製造業拼的就是成本、規模和效率,我們別神化,也別瞧不起人。
第二,別讓印度手機做出強品牌。
當年小米為什麼能做起來?因為蘋果沒有在2011年就推出廉價iPhone se,三星又執著於S和Note賺錢,這才留出了性價比空檔。
現在印度把中國手機逼向中高端,但品牌、研發、設計、配套尚未形成威脅中國手機的產品力,所以中國手機必須持續施壓,小米做4499盧比的Redmi go,應該是意識到了這一點。
第三,必須有一套完整的避險策略。
想把海外市場變成長期飯票,光有產品力不夠,這方面小米是過來人。
2014年印度德里高院裁定小米侵犯了愛立信專利,下令全線產品禁售,後來高通救場才算解決,小米從此給高通交「授(bao)權(hu)費」。
所以國際化的前提是有國際夥伴。
後來又有人指責小米將信息傳回中國,小米於是把數據中心本地化,將海外MIUI遷到亞馬遜的AWS,Tiktok在美國也用這招。
讓人放心才能賺錢。
2015年4月,雷軍說動了印度塔塔家族的重要人物Ratan Tata,對小米進行個人「投(bai)資(song)」。
海外化的前提,是與當地的小夥伴建立穩固的伴生關係。
做生意不是打遊戲,不能KO所有人,就要尋求共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fiAZXMBfGB4SiUwsK_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