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慕尼黑車展結束不久,歐盟將對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以評估是否需要徵收懲罰性關稅。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回應稱,歐方此舉將嚴重擾亂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商務部回應,主觀臆斷,缺乏充足證據支持。
近年來,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眾多中國車企放眼海外尋求增量市場,而歐洲就是出口的重要一站。2022年出口新能源汽車高達112萬輛,在歐洲市場也是不斷突破。歐洲在售電動車中8%來自中國品牌,歐盟預計這一數字可能在2025年達到15%。
不少新能源車企加快了出海步伐,MG在歐洲市場有著不錯表現,前8個月累計銷量達到15萬輛,位居歐洲電車銷量前十。如比亞迪、嵐圖、小鵬、蔚來等車企都是加快在歐布局,除了直接出口以外,部分車企已選擇在歐建廠生產。
對於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德國三大汽車集團BBA都反對限制中國電動車,支持自由貿易。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和保時捷集團的執行長(CEO)布盧默說:「我們不如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在這裡創造有競爭力的產業框架條件上,只要自己強大起來,就不必害怕歐洲以外的競爭。」
對此,國內車企目前並沒有明確表態,那麼一旦啟動反補貼調查,或者徵收高額關稅對於中國新能源汽車有何影響?影響肯定是有,但出口量相對不是不大,所以影響非常有限。像是銷量比較大的品牌MG,已經明確要在歐洲建設工廠生產。比亞迪也在規劃自己的歐洲工廠。
再就是,部分出口車企,是有歐方背景的車企,如東風易捷特由東風與雷諾、日產聯盟合資組建,訂單主要雷諾集團出口歐洲市場。再就是,特斯拉歐洲市場份額一度高達20%,上海超級工廠對歐出口量比較大,如果對中國出口的電動車徵收高額關稅,特斯拉無疑是「躺槍」。
當然,一旦到了最壞的地步,不僅是中國出口電動車會受到影響,歐洲出口到中國的汽車可能也會遭殃,畢竟現在誰也不是泥捏的。法國的Stellantis集團在中國銷量不佳,與廣汽的合資車企也走到了盡頭,據說此次調查與其有密切關係。
作為豪華車代表的BBA,三大品牌汽車進口量比重相當大,而且大多是豪華車型。所以,德國對於調查是持反對態度,以免殃及池魚,自己豪華車出口受到損失。所以,歐洲的不理智行為可能會招致中方的反制措施。
中國電動車之所以大肆出口歐洲,是符合了當地的各種法規和安全認證,而且有著不錯的成本優勢。這種成本優勢,來自技術研發和垂直整合能力,而不是補貼。據瑞銀對比亞迪海豹的拆解可知,比亞迪海豹比Model 3的成本要低15%,歐洲市場的Model 3也是來自中國。
中國車企高調亮相慕尼黑車展,讓歐洲汽車製造商感受到了空前壓力。中國電動車不僅開始席捲歐洲市場,即便是在中國市場,比亞迪已經超越大眾,成為銷量第一位。所以,只靠不合理的反補貼調查並不能阻止中國車企的進步,只會帶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像是大眾已經選擇投資小鵬,奧迪與上汽合作共同研發電動車,從而縮短在研發上的短板,才能儘快強大起來,但是保護主義只是「鴕鳥」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