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歷過「醫囧」?小到排隊2小時就診2分鐘,大到誤診、錯診……相信每個人在醫院的不愉快經歷,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來了。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人們對醫療情況持續高度關注,一些不好的消息放大了現有醫療水平的不足和缺陷,大家紛紛開始暢想醫療科技的未來形態。
2020年將是全國建設5G網絡的加速之年,業界表示,遠程診斷、科學分診,甚至是傳染病管控等智慧醫療場景,有可能在5G通信的高速傳輸下很快走進現實。那麼,5G和醫療碰撞融合會產生怎樣的火花?5G智慧醫療市場是噱頭還是剛需?布局5G醫療市場需要關注哪些方面?帶著這些疑問,《國際電子商情》梳理了5G智慧醫療產業鏈。
一、智慧醫療的現況
「智慧醫療」並不是一個新生概念。早在2008年底,IBM首次提出「智慧醫院」概念,設想把物聯網技術充分應用到醫療領域,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信息管理和服務體系,實現醫療信息互聯、共享協作、臨床創新、診斷科學以及公共衛生預防等功能。
12年過去了,「智慧醫院」場景並未在全球範圍內開花結果。其「雷聲大,雨點少」的主要原因有:醫療資源不均衡,前期投入高、建設難度大,缺乏標杆落地項目,相關專業人員短缺等等。因此,目前智慧醫療的主要市場集中在人口密集的科技發達地區,如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產品生產主要集中在科技大國的美國、歐洲和日本。
美國:一直是全球頭號智慧醫療強國。得益於先發優勢,美國智慧醫療市場約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80%,全球40%以上的智慧醫療設備均產自於美國。如今,美國智慧醫療產業擁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包括植入式醫療設備、大型成像診斷設備、遠程診斷設備和手術機器人等醫療設備水平,均處於世界前列。其中,加利福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和麻薩諸塞州是產業聚集區,明尼蘇達州擁有數以千計的智慧醫療企業和眾多國際巨頭總部。
疫情期間,為了減少出門,美國夏威夷一牙科診所推出了遠程就診服務。牙醫與患者通過視頻聊天的方式溝通病情,並根據輕重程度,分批次進行線下就診。(圖片來源:KGMB TV)
歐洲:由於老齡化現象嚴重、大批計劃外移民湧入和醫療設備更新的需要,歐洲各國的智慧醫療市場交易日益旺盛,發展前景可期。其中,德國的智慧醫療產業規模僅次於美國,是歐洲最大的醫療設備生產國和出口國;緊隨其後的是法國(歐洲第二大醫療設備生產國)、英國(全球最大進口醫療設備國家)、義大利(擁有相對完備的智慧醫療產業)、西班牙(以進口為主的市場)等。儘管玩家眾多,但歐洲的智慧醫療產業未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霸主,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歐洲智慧醫院多數是更新改造工程,起點高存在阻力,故總體進程緩慢。
德國最初收治新冠確診病例的醫院——慕尼黑施瓦賓醫院,擁有最高標準的醫療水準。圖為病房一角。(圖片來源:醫院官網)
日本:同樣由於已進入高度老齡化社會,日本的智慧醫療市場急劇攀升;同時,近年來陷入虧損的日本電子業巨頭紛紛轉型智慧醫療產業——兩大因素共同推進,讓日本成為次於歐美的第三大智慧醫療消費市場。不同的是,在日本市場,與老年疾病有關的智慧醫療產品需求更為旺盛,包括心臟起搏器、人造心臟瓣膜、血管支架、胰島素泵、人工關節等植入性產品。
中國:國內智慧醫療產業伴隨著十年新醫改的進程不斷深入,成績有目共睹。尤其是近年來從「網際網路+醫療」「AI+大健康」到「5G+智慧醫療」,國內醫療健康產業正在不斷跨界,融合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使醫療服務走向真正意義的智能化,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預測,2019年我國智慧醫療行業投資規模將達880億元人民幣。至於2020年,在5G通信大範圍商用和後疫情的影響帶動下,該數值將有望突破千億元!
去年4月,廣西首個5G遠程協同手術順利完成。(圖片來源:醫院)
既然歐美、日本的智慧醫療實力如此之大,為何新冠肺炎疫情在此地久久不可抑制?一方面,全球疫情來勢洶洶,防疫工作不及時、不到位,才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病患人數急促上升,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縱使有再先進的設備,也難以全部救治海量病人。而且,智慧醫療在傳染病管控方面的探索才剛剛起步,相信本次疫情會給此領域按下「加速鍵」。
無論如何,5G智慧醫療市場的發展不會暫緩。從全球角度來看,ABI Research預測智慧醫療市場將在2025年超過23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6081億元。而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的觀點更為積極,他表示,到2035年5G將增加全球產出4.6%,即12.3萬億美元,其中為全球醫療領域提供超過1萬億美元的產品和服務,摺合人民幣接近7萬億元!
二、插上5G的翅膀,智慧醫療市場前景再拓展
為什麼說5G通信是開啟智慧醫療市場的「金鑰匙」?我們可以從常見的醫療轉型三部曲來解釋。
第一階段:主要實現醫院內信息化覆蓋。最具標誌性的是「電子病歷」「線上預約」「電子付費」等,可以減少紙質化辦公,提高醫療機構的內部運轉效率。該階段的參與者有醫院、數據服務商、ERP企業,它們通過信息數據的規整、分析、處理,重塑醫院的內部流程,提高整體效率。但由於當時缺乏高速的傳輸途徑和實時的智能計算能力,該階段的信息利用效率仍然低下。
第二階段:主要實現區域醫療信息化,及跨區遠程醫療共享及協作。主要參與者有政府機構、醫院、通信運營商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的企業方,開始利用5G通信技術,搭建一個完善的醫療信息化專用網絡。至此,5G通信走上歷史舞台,不僅高效解決了醫院內部的數據傳輸、處理難題,還打破了醫院間、區域間的信息共存,患者的健康數據可以得到充分的收集和存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遠程醫療協作的應用場景。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無須在醫院等待檢查報告,醫院會發送至患者的微信號里;目前還有不斷推進的不同醫院之間患者數據互通,方便病患更便捷地轉院/換院。
第三階段:實現個人健康管理和精準醫療服務。這是讓醫療體系從過去的「以醫院為主」「以治療為主」,逐漸轉化為「以病人為主」「以預防為主」。受益於5G通信,醫療機構可藉助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進一步拓展醫療數據的應用範圍,讓輕病患者不來醫院也能治癒、讓重病患者能獲得更精準的有效醫治。在這一階段里,醫患雙方的體驗會有質的改善,相關應用也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出新,推動智慧醫療市場的大爆發。
不難看出,5G是智慧醫療發展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沒有5G通信的高速率、低延遲、大連接特性,醫療數據就無法高效實時傳輸、運算,應用拓展就會受到制約。
那麼,5G在醫療健康的應用場景有多少?目前,我們可以根據其覆蓋的位置不同,分為院內醫療、遠程醫療兩種應用場景。
其中,院內醫療可分為智慧導診、移動醫護、智慧院區管理、AI在線診療、醫療物流機器人、5G雲護理等六個應用場景。而遠程醫療應用場景包括:遠程會診、遠程超聲、遠程手術、應急救援、遠程示教、遠程監護、遠程查房、未來診室、遠程內鏡等十四個應用場景。
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5G醫療應用正在被開發。但歸根結底,無論應用拓展如何延伸,智慧醫療的應用都需要遵從三個出發點,即智慧醫療的意義:
- 一是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建成核心的信息化建設,讓醫務人員可以更專注於救治的專業工作;
- 二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目的是方便患者就醫問診。包括就診前的在線預約、信息提醒,醫院裡的一體機、自助機,以及衍生出來的一些服務,這些是方便患者的智慧服務,讓患者感到更加方便和快捷。
- 三是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主要是應用於醫院精細化管理。比如HIS系統、HRP系統、物質管理系統、藥品耗材檢驗管理系統等。
無論是誰,都不能脫離以上三點開發出一些沒用的「醫療應用」。醫療的根本在於救助醫護,這是一個很莊重、很嚴肅的話題。
三、5G智慧醫療的產業構成和玩家
綜上所述,智慧醫療的建設並非一家醫院可以大包大攬,需要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等眾多產業玩家共同打造。因此,近年來不論是國際科技巨頭,還是傳統醫療企業紛紛發力搶灘這片藍海市場。
我們從5G醫療的技術構成圖可看出,主要分為4個環節:
1.終端層:實現持續、全面、快速的信息獲取。終端層主要是信息的發出端和接受端,它們既是信息採集的工具,也是信息應用所依附的載體。通過傳感設備、可穿戴設備、感應設備等智能終端實現信息的採集和展示,包括機器人、智慧型手機、醫療器械、工業硬體等設備。
2.網絡層:實現實時、可靠、安全的信息傳輸。網絡層是信息的傳輸媒介,是充分體現5G優越性的環節。通過分配於不同應用場景的獨立網絡或共享網絡,實時高速、高可靠超低時延地實現通信主體間的信息傳輸。代表企業以運營商、通信公司為主。
3.平台層:實現智能、準確、高效的信息處理。平台層主要是實現信息的存儲、運算和分析,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以MEC、人工智慧、雲存儲等新技術,將散亂無序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為前端應用輸出有價值的信息。有關雲計算、MEC、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企業,將推動醫療信息化及遠程醫療平台改造升級。
4.應用層:實現成熟、多樣化、人性化的信息應用。應用層是5G價值的集中體現,可以支撐不同的應用場景,如無線醫療監測與護理應用、醫療診斷與指導應用、遠程操控應用等。目前還沒有形成格局,有望成為最適合創新布局的領域。
至於細分到電子元器件,除了被動元件及管線材料,醫療電子元件主要包含傳感器、電源(含電池)電路、信號調理電路、存儲器、顯示屏及處理器(含控制器)等五類器件。其市場本身規模並不大,只有約50億美元。因此各大醫療電子元器件廠商基本不將醫療電子營收單列,例如ADI、德州儀器(TI)、意法半導體等都是將醫療電子歸入工業應用,作為工業應用的一個子類。
然而,這50億美元的電子元器件生意,卻直接決定著近千億美元級別的醫療器械市場供應安全。因此,在5G智慧醫療的帶旺下,以下頭部醫療電子元器件公司迎來風口:
不難看出,全球領先的醫療元器件廠商以美歐公司為主。
而在國內,已有2751 家智慧醫療企業,他們形成了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五大產業集聚區。
這些企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以邁瑞為首的大型醫療電子企業。它們處於製造環節,而非上游元器件。它們具有核心技術,更多地趨向於高端醫療電子設備的研發以及整體醫療電子系統的建設。目前它們的器件進口壓力較大,故近年來不斷推進國產化替代,希望能以此培養一些本土的醫療元器件原廠。
另外是主打家用醫療電子產品以及可攜式、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的中小型企業。這類企業產品大多為代工生產,主要依靠大數據、雲計算等手段,主打健康監測、病歷管理等外圍醫療服務。由於這類企業業務競爭門檻較低,市場參與者眾多,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形成一定的競爭壁壘,服務的附加值不高,目前絕大部分仍處於依靠融資開拓市場積累用戶的階段。
「後疫情時代下,醫療器件國產化將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產業主旋律。」一位資深業者表示,「希望各位有志之士可以儘快照准突破口,並且以此搭上5G智慧醫療的順風車。」
四、難點和建議
儘管前景無限,我們仍要看到,5G 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尚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普及應用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
5G醫療總體規劃不夠完善,跨部門協調的問題突出;5G醫療應用仍處於初始探索階段,技術驗證、可行性研究不足;5G醫療在創新型醫療器械、終端設備接入方式、數據格式統一和應用數據傳輸等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與評價體系;5G醫療應用創新落地仍面臨諸多挑戰,存在穩定性和安全性隱患,等等。
對此,業界提出六點建議:
1.加速推進5G進程。統籌5G醫療健康頂層設計,聚焦5G關鍵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需求,合理規劃和分配頻率、標識、碼號等資源,完善產業發展。
2.加強政策引導。優先建立和健全相關產業政策,如加強統一規劃與監管保障,引導醫療健康服務網絡建設,並鼓勵各大醫院加強合作,共享醫療資源,保障行業健康發展。
3.堅持技術創新。鼓勵並扶持一批應用於醫療健康領域的5G研發企業;鼓勵企業與高校、科技機構對接合作,暢通科研成果轉化渠道。
4.訂立行業標準。智慧醫療領域有很多新興產業產品,至今還沒有統一標準。如AI輔助診療,目前國內尚無完善的產品上市準則,導致行業發展受阻。優先建立和健全這類產業的政策對於智慧醫療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5.積極建設示範點。首先,要在全國不同區域範圍內建立智慧醫療創新產品的應用示範中心;其次,遴選一批基礎較好的地區,全面開展智慧醫療區域應用示範,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百姓了解5G智慧醫療、接受智慧醫療服務。
6.關注安規。形成相關新興產品的測評規範體系,為後續的產業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為產品標準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奠定物質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0c9mnEBfwtFQPkd2s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