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專注力差?不僅僅容易向誘惑屈服

2019-11-28     幼兒說

古印度思想家悉達多講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被毒箭射中,別人著急地找醫生希望挽救他的生命,但這個人卻問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誰射的箭?那個人身高怎麼樣?對方什麼名字?什麼膚色?我被哪種箭射的?怎樣的弓?怎樣的玄?怎樣的羽?怎樣的毒藥?結果這個人因為耽誤了求醫死去了。

這個人一味地關心無關緊要的事,而忘記了真正重要的事情,這與「專注力缺陷」很相似。被外界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從而浪費了時間,事情也沒做好。番茄工作法的創造者弗朗西斯科·西里洛說過,當你能專注地完成任務,實際上就是在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那麼你就能獲得比別人更大的成功機率。所以專注力能提高人生的成功率。

在專注力方面,牛頓身上有個有趣的故事。話說有一天,一位朋友拜訪牛頓,當飯菜都準備好,正要吃飯時,牛頓突然想到什麼便奔進了實驗室。朋友覺得牛頓很無禮,吃光飯菜後不打招呼就走了。後來,牛頓從實驗室走出來,看到了被吃光的飯菜,喃喃自語說:「我還以為我未吃飯呢,原來已經吃過了」 ,接著又走進了實驗室繼續工作。所以,高度的專注力讓牛頓成為了傑出的物理學家。

但是,也有人說分心有助於孩子的創造力。在美國密西根大學認知心理學家Holly White和Priti Shah有關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與創造力的研究中,發現那些成年以後仍舊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的人,創造力優於沒有ADHD的人。一位名叫布萊恩.伊諾(Brian Eno)的大師級先鋒派音樂人便是這樣的傳奇例子,這位大師常常被人爆料「專注力糟糕」,他在創造音樂時不是聚精會神,而是隨便寫一堆卡片,卡片上面也是一些無厘頭的文字,例如「做事的順序」、「強調缺點」……然後抽取任何一張卡片,便根據卡片上的內容創作。讓人意外的是,這位大師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通過抽卡片觸發靈感的。這便是分心帶來的創造力。

但是也有人質疑,當一個人成為大師後,分心才能促進創造力,而一個小孩子肚子裡沒半點「墨水」,沒有知識也沒有技能,分心只會讓他離成功原來越遠。很多心理學家都認同這種說法。當一個孩子因為專注而變得優秀後,專注仍舊對他很重要,但有時分心一下,便能給這個優秀的孩子帶來創造力。所以,專注力對一個年幼孩子的成長來說,仍舊很重要。

那麼,長期缺乏專注力,會是什麼結局?

小時候,我有一位同學,他被老師稱為「零關心」,因為沒人知道他關心什麼。他最大的特徵是在上課時眼睛看著老師,腦子卻在想著別的事情。有一次,老師讓他回答什麼叫「先人」,他說「仙人嘛,就是仙女,很漂亮的姐姐……」,引得哄堂大笑。這位「零關心」長大後成為爸爸,聽說有一次用自行車載著兒子上街,半路上兒子上廁所,這位「零關心」突然想到什麼,便自己騎著自行車跑了,把兒子嚇得從此不敢跟他上街。這位「零關心」在他老父親的幫助下開了一間小商鋪,他最大的特徵還是人在商鋪坐著,腦子卻在想著別的事情。他的兒子不得不在一旁「站崗」,以防小偷在「零關心」的眼皮底下作案。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事例,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缺乏專注力,很可能一事無成。

神經學家Baba Shiv曾經有一項研究,他發現那些注意力差的學生,更容易向舒適、享樂、誘惑屈服。例如,研究者讓一群正在學習的孩子選擇接下來的項目,在「跑步、看電影」中選擇,或在「吃健康蔬菜、可口零食」中選擇,注意力弱的孩子往往選擇的是「看電影」或「可口零食」,而不是積極或健康的選擇。

別小看這種選擇偏好,這種偏好將反映在孩子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早上起床洗漱時可能會在洗手間玩水;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閱讀時可能想著吃蛋糕;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寫作業時可能想著某部動畫片的情節;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上課時可能想著放學去哪玩;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背古詩總是記不住,因為他可能想著抽屜里有塊糖;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學畫畫時可能想著別人彈鋼琴很酷……

最終,專注力差會阻礙了孩子潛能的發展。

所以,專注是心靈的聚光燈,沒了專注,心靈的光就變得微弱不堪。


關鍵字:專注力、注意力、心智成長、育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hdbtG4BMH2_cNUgee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