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生重燃,如春柳抽芽,歷經寒冬的磨礪,終煥生機。
每個人都是航行者,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難免遭遇困境、挫折和失敗。面對風浪的洗禮,我們不斷調整航向,堅定前行,尋找屬於自己的彼岸。
人生重燃,亦是對自我價值的重新認識。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優點,如琴瑟之和諧,亦接受自己的不足,如同璞玉需經琢磨方顯光華。
此路雖不易,但如清泉之在石,日積月累,終匯聚成海。
值此跨年之際,搜狐財經、搜狐科技聯合推出策劃報道,聚焦個體小人物的人生重燃之旅,一起勇敢面對人生挑戰。
本文聚焦於在行業寒冬和年齡焦慮下,選擇離開大廠轉行賣保險的年輕人。希望通過他們的故事與思考,幫助更多迷茫中的年輕人找到前行的勇氣與方向。
出品 | 搜狐財經
作者 | 馮紫彤
「30歲重啟人生,我成了賣保險的。」打開社交平台,賀賀敲下這樣一句標題。
985研究生畢業、4年頭部大廠運營經理,人生的前29年,賀賀始終在「主流道路」上疾馳。2023年,她下定決心,要狠狠「叛逆」一回。
「保險是有價值的」。在多番衡量、反覆思考後,賀賀成為了一名保險經紀人,希望在這條賽道上尋回如今大廠再難給予的成長與價值感。
奔向保險這條路上,賀賀不是一個人。打開朋友圈,時常刷到「2023年,我又多了一個新身份——保險經紀人」「攤牌了,經過兩個月的探索,很高興告訴大家我的新身份,保險經紀人」等內容。大廠人似乎正組團去保險業「打怪升級」。
「我們小團隊30多人,一統計有70%都是大廠人在兼職。」四大審計出身的前大廠財務人於浩分享道。2023年11月,在經過4個月的兼職嘗試,他毅然決然炒了公司魷魚成為專職保險經紀人。
病樹前頭萬木春。或許,網際網路人的職業盡頭,真是賣保險?
轉行契機:逃不掉的「中年危機」
「自由」。
被問及為何轉行做保險經紀人,賀賀和於浩給出了相同的答案。
曾幾何時,自由也是網際網路的標籤之一。「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令無數年輕人前赴後繼。
但隨著一場凜冽冬風,無盡的「優化」和996將「自由」吹落,也讓年齡焦慮在寒冬中肆意蔓延。「35歲」,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在每個網際網路人頭頂高懸。
「這一片土壤已經沒有那麼自由了,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大廠)工作很多都是在演戲一樣」,於浩感慨道。
感受到上升通道的愈加狹窄,「轉行」這一想法在焦慮中的於浩心中深深紮根。但往哪裡轉、怎麼轉,卻著實令人頭痛。
機遇,在年初北京房價的波動里。
作為資深財務人、ACCA及CPA持證人,於浩認真算了筆帳,然後悲哀地發現,「如果我們家房產的價值下跌5%,相當於我和我愛人白打了7年工」。
於浩正是在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與保險結緣的。相較於穩定低收益的儲蓄、風險高波動大的股票基金,保險成為了於浩眼中的財產保值利器。
「財產保值不只是我一個人的需求,而是很多中產家庭共同的問題,我覺得它一定是有市場的。」抱著這樣的想法,於浩做起了保險經紀人的兼職,主做中高凈值客戶的資產配置服務。
目前,於浩每月為3-5個家庭提供定製化理財方案。「如果方案能落地,大概每月收入4萬元左右,與之前的工作收入基本持平」。
相比於主動轉行、成功紮根的於浩,王海的經歷則要波折許多。
王海,36歲的大廠「畢業生」。年初領完「大禮包」,早早拿了天津戶口的王海決定結束北漂、紮根天津。
為什麼選擇做保險代理人?「因為剛好朋友介紹,我之前對保險也有一些了解」,王海的入行初衷簡單得多。
培訓、考核、展業、拓客……王海用網際網路人的聰慧和包容適應著新賽道下的重重挑戰。
每天一早,開完團隊晨會和小範圍的主管會,王海便進入自由拓客階段,聯繫親朋或者親朋的親朋,偶爾也做些線下的講座或者活動,在新的城市結交一些新的朋友。
「35歲-45歲的寶媽」是王海最重要的客群,每每開設一些關於兒童教育的、健康的論壇,人氣總是很旺;插花、化妝、珠寶課也是很多寶媽的興趣所在。但線下活動的轉化率並不理想,「一場下來能成1、2單就很不錯了」。
最終,「麵包」還是戰勝了「自由」。
從業半年後,出於「多賺錢」的目的,「老股民」王海選擇再次跳槽到一家券商營業部任理財經理。
「保險的收入波動也很大,券商有底薪更穩定些」,王海說道。
你能否接受3-6個月沒有收入來源?
只有佣金,沒有底薪、沒有五險一金。
面對不確定的收入和漸漸消耗殆盡的初始客群,像王海一樣,轉行後不久便又轉出去的從業者非常多。
「初轉行時,保險經紀人們往往會面臨兩道難關。一是入行1-3個月的銷售關,二是6-9月的資源關」,徐尚總結道。他於2021年底由大廠市場營銷經理轉入保險行業,目前已是某保司成都分公司的一名團隊長,正在募集、帶領一支10人營銷小隊。
所謂「銷售關」,即「開口關」。內向的人能否順利開口,外向的人如何避免急切,都決定著1-3個月的客戶留存率。
「資源關」,也就是基礎資源枯竭後如何持續獲客的問題。雖然外界常說保險都是熟人生意,但在徐尚看來,「如果不是只賺一波快錢,那麼幾乎很少有人能完全靠熟人資源維持發展」。
這個月賺5、6萬,下個月可能只有5、6千;若是沒開出單,便沒有一分錢賺。成為保險經紀人,首先要適應的便是與波動的收入「和解」。
「播種」,徐尚這樣形容。
「進入到這個行業前可以捫心自問一下,我是否能接受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是沒有收入來源的。如果答案是否的話,可能短時間內也不太適合加入到這條賽道中來。」於浩認為,成功的營銷需要有「財務鬆弛感」。
不僅是於浩,上文曾提及的「98年產品逃離大廠,副業賣保險月入過萬」的主人公蘇政也反覆強調「不發愁」的重要性。
如果說於浩的「鬆弛感」來自過往「家底」,那麼蘇政的「鬆弛感」則來自於主業收入的穩定。
雖然年紀剛滿25歲,但頗有憂患意識的蘇政已然早早為35歲可能撞上的這頭「灰犀牛」預備了「緩衝墊」。
(供稿:蘇政)
蘇政認為最適合探索第二收入曲線的時機,是在職業發展比較順利的時候。因為「如果沒有第一曲線的收益支撐,我們很難心平氣和地探索第二曲線」。
用不功利的心態追求功利,保險營銷也是門平衡的藝術。
「我覺得不發愁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我發愁的話,我的動作就會變形,我就會去想推銷。然後就是我急眼了,瘋狂發硬廣,瘋狂去私戳別人,那這樣其實對別人是一種打擾,然後加速我職業生涯的消亡」,蘇政分析道。
蘇政自4月起做兼職經紀人,最初兩個月內便成交了17張保單。
但隨著7月底定價利率高於3%的人身險產品停止銷售,蘇政也遭遇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成交「寒冬」。
(蘇政的學習筆記)
「沉澱自己」。在「寒冬期」,蘇政選擇豐富保險知識。他高分通過了「北京大學-北京飛鷹計劃健康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班」,為下一次機遇來臨做好儲備。
「賣保險治好了我的焦慮症」
「越老越吃香」。
想要打破大廠人的「中年焦慮」,這一句足矣。
在入職培訓見到白髮蒼蒼的講師時,賀賀心中便有了判斷,「這是一個可以終身奮鬥的事業」。
都說網際網路沒有中年人,但「中年」卻是保險人的職場巔峰期。
簡單來說,「因為到了這個年紀你的朋友、客戶都有閒錢了」,於浩笑道,「就像醫生似的,稍微有點白頭髮,人家還反而覺得你更可靠、更可信任了」。
沒有了職場年齡焦慮和失業壓力的賀賀終於可以笑著說出,「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自從6月全職入行以來,賀賀已經成功減肥20斤。「以前工作真得是很大的負能量來源,總會覺得工作這不好那不好。轉行保險之後反而整個人都很積極、很正能量了,可以充分安排自己的生活、早睡早起」。
「我之前一直是焦慮型人格」,即便在大廠年薪50萬,於浩的焦慮也始終如影隨形。「可能老加班就會更容易形成焦慮,然後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擔心房產貶值,擔心中年危機,這些事都會讓我焦慮」。
轉行保險賽道後,於浩認為自己終於找到了可以「一直走的方向」。「保險打消了我的焦慮」,於浩直言。
對於未來目標,雖入行僅8個月,但賀賀頗有雄心——五年內,年薪百萬。
於浩如今正在招募自己的團隊,問及招募標準,於浩給出了三點硬性要求:上一份工作年收入達標;自身要認可保險的價值;是否具備學習能力以及願意學習。
年收入的達標值是多少?
一線城市30萬以上,二線城市15萬以上。
「年薪可以簡單地判斷他在職場的能力,以及他周邊能接觸到的客群質量」。也就是能否有效觸達中高凈值客戶。
但談及對2024年的期盼,於浩的答案倒有些令人驚訝。
獲得父母的認可。
即便於母自身便是國內較早一批的保險客戶,配置過各類基礎保障產品,但就於浩從大廠辭職賣保險這件事,她仍然非常不支持。「他們就說你之前的工作收入那麼高、那麼體面,你為啥想不開去做這種事對吧?」
「我希望能在這個行業里能掙到比以前主業更多的錢,然後告訴他們,我的選擇對了。」或許,學會和「不理解」和解,也是保險從業者的必修課。
2024年,王海預計繼續奔馳在券商一線。
被問及是否後悔轉行保險,王海想了想,然後搖了搖頭。「是一段很好的體驗」,他說。
「與其坐在那等著,倒不如出去走一下。也許會過得好,也許會過得差,但總歸還是有些機會的。哪怕不成,也會給你帶來非常多的提升」。回顧這一年的轉型之路,王海感慨道。
在職業發展的迷霧中,轉行或許並非唯一的破曉之路,然而,勇氣與決心,永遠是穿越黑暗的火種。
(文中賀賀、於浩、王海、徐尚、蘇政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