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歷史、記憶與情懷

2019-10-01     辣評社

文/文生

​《我和我的祖國》是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國慶獻禮片。由七位導演,組建七個故事,每個故事節選了七個重要時間節點,但每個故事都將鏡頭置於歷史時刻背後,關注那些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給了更強有力的情感力量。正是因為這些小人物小故事,也間接反映出導演們內心深處那些特殊難忘的回憶,也算是對自我的一次內心解剖。

導演: 陳凱歌 / 張一白 / 管虎 / 薛曉路 / 徐崢 / 寧浩 / 文牧野

主演: 黃渤 / 張譯 / 韓昊霖 / 杜江 / 葛優 / ...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9-09-30(中國大陸)

片長: 155分鐘

又名: My People, My Countr

好片推介

時代下的小人物,關於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它承載的和要傳遞的思想我們都有預設,其實更重要的是這個電影要拍什麼和怎麼拍。


1947年,由上海崑崙電影製片廠出品的,蔡楚生、鄭君里共同執導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影院連映3個多月。據說在上海,平均7個人中就有1人看過,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票房奇蹟。70年後,又一部主旋律電影要創造中國電影的票房紀錄:《我和我的祖國》首映第一日,票房達到兩億九千萬。

其實,《一江春水向東流》已經為後來的主旋律電影創造了其中一種拍攝模式,那就是以時間為線索串聯起故事,將鏡頭對準時代下的人物,用他們的命運和故事來引起觀眾的共鳴。《我和我的祖國》亦繼承了這一創作模式,七個故事各自從一個人物為切入點,講述了幾代人的故事,那是他們的,和我們的共同記憶。關於開國大典,那應該是爺爺奶奶們經歷的時代;1984年女排奪冠,她們是爸爸媽媽那輩人青春的記憶;而2008北京奧運會,那是我們這代人成長的經歷。任何人都無法脫離時代,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每一代人,當這些共同的記憶被刻錄,重要的是那些親歷者們。



普通人的生活,一份情感共鳴

看完這部電影,幾乎每個人都會在心裡給這七個故事排序,有人最喜歡《北京你好》,有人喜歡最《奪冠》,有人最喜歡《前夜》,有人最喜歡《白晝流星》。





走出影院,我在心裡想這些剛剛在我面前晃蕩的人物,最先想到的是《北京你好》里葛優演的北京計程車司機。商業片出身的寧浩導演是知道如何「取悅」觀眾的,最好的喜劇片內核都有一個悲劇存在。故事設置非常巧妙的把2008年的兩件大事串聯起來——奧運會和汶川地震。而寧浩選的這個切入點和主要人物也非常好。若要問:改革開放以來,哪一個職業更好的見證了北京的變遷和發展?那無疑是計程車司機。寧瀛導演曾經拍過一部電影——《夏日暖洋洋》,以北京計程車司機為切入點,來呈現一個城市的變化。




《夏日暖洋洋 》海報

所以,可以說,北京計程車司機已經成為北京文化的小部分,而寧浩的《北京你好》這樣的關於計程車司機,一個不完滿的家庭、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連同那場地震,這些普通人的痛楚,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時代下的小人物,生活之艱難,躍然螢幕。

傷痕和貧窮,《相遇》與《白晝流星》

面對過往的歲月,有兩個導演選擇了拍傷痕和貧窮。《相遇》是張一白導演執導的,講述的是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故事。他的切入點是一個研製原子彈的一線科技人員,但實驗室出現緊急情況,為了最後的成功和實驗室的其他同志,他自己也成了「試驗品」,他被核輻射了,被送去醫院救治。三年沒過普通人的生活,在60年代的城市裡,他遇到了三年沒見的初戀女孩,這個愛情故事就徐徐展開。

不久後,人民日報登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消息,他躺倒在人頭攢動的大街上,永遠離開了。然後鏡頭給到1984年的女排直播,他的初戀女孩(任素汐飾)聽著窗外為慶祝中國女排勝利的遊行掉下眼淚,突然想到一本書里說的:「這樣的狂歡,我受不了。」這是一個傷痕故事。


而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非常詩意的、成熟的作者電影風格,他將鏡頭對準內蒙,表現貧窮和落後,表現一對不諳世事的兄弟(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我很喜歡。


那麼,如果說國慶檔三部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選一部的話,我選《我和我的祖國》,如果要在這七個故事裡選一個的話,我選《北京你好》。

你咧?

-END-

文 | 文生

審核 | 陳三圓 編輯 | 茹果

版權歸桃子所有,辣評社整理髮布

轉載請聯繫辣評社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SHmjW0BMH2_cNUgeD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