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中的大灣區老字號:食品、醫藥領域最多,廣州數量位居城市之首

2022-06-30     消費者報道雜誌社

原標題:歷史變遷中的大灣區老字號:食品、醫藥領域最多,廣州數量位居城市之首

按:它們見證著大灣區乃至中國的歷史發展。

「月兒彎彎的海港,夜色深深燈火閃亮,東方之珠整夜未眠,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

——《東方之珠》

時間飛逝,一轉眼東方之珠——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已經來到25周年之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這短短25年間,香港和它所在的大灣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顯示,僅2001年至2017年,大灣區(內地城市)上市公司總數占全國境內外上市公司的總數占比由9.3%上升至15.1%,占全國境內外上市公司總市值的占比從10.0%增長至19.0%。

大灣區不僅有著蓬勃的經濟發展環境,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幾千年來,東西方文化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碰撞、融合,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文化與習俗,也為優質品牌的誕生提供了沃土,形成了一批知名的老字號、中華老字號品牌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見證著大灣區乃至中國的歷史發展。

大灣區廣東省9市老字號87家、中華老字號50家

為了保存、弘揚我國特定的文化與技藝,我國不同的省市、自治區等都開展了老字號認定工作,不同區域老字號的認證主體不同,認定標準也各有不同。

比如「廣東老字號」的定義為:歷史較為悠久,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的嶺南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一定的社會認知認同度。在其認定條件中對成立時間和開展商業經營活動時間都有嚴格的規定:商號、商標或品牌創立達50年或以上;利用該商號、商標或品牌開展商業經營活動累計時間超過30年。

廣東省目前老字號一共有140家,其中大灣區廣東省9市一共87家,集中在廣州、佛山、東莞3市。

除了老字號以外,商務部還認證了一批中華老字號。何為中華老字號?

商務部對中華老字號的定義是:歷史悠久,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者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其認證條件中有一條是:必須是創立於1956年(含)以前。因此,中華老字號至少已經有66年的歷史。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中華老字號名單,廣東省一共有57家中華老字號。消道長統計發現,屬於大灣區廣東省9市的中華老字號品牌有50家。

這50家中華老字號品牌主要集中在廣州、佛山兩市,中山、江門也有零星分布,四個城市擁有的中華老字號數量分別為35、10、3、2家。

食品、醫藥兩領域老字號最多

「民以食為天」。雖然大灣區老字號分布在不同行業,但以食品行業最多,擁有59家老字號、22家中華老字號。

食品中有5家中華老字號與醬酒等調味品相關,歷史最悠久的為致美齋,起源於1608年。香港李錦記也是著名的調味品老字號品牌。

除了調味品,像蓮香樓這樣生產糕點的老字號也是食品中華老字號中占比較多的細分領域,比如廣州酒家、陶陶居、北園酒家、盲公、趣香等。此外,香港的美心、澳門的英記餅,這些老字號品牌也與糕點息息相關。此外,豉香型白酒、竹升面也是大灣區的特色產品。

食物是人們生活的基礎,而醫藥則是人們健康的保證。如果要問哪裡中醫的氛圍最濃厚,答案必然是廣東。看中醫、喝涼茶、做藥膳,是廣東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炎熱的夏季去中醫院貼三伏貼是許多廣東人不約而同的選擇。

天眼查數據顯示,醫藥製造相關企業近3萬家,廣東擁有近5000家,從地域分布來看,位居第一。公開資料表明,廣東中藥工業年總產值突破600億元,中藥消費市場規模也居全國首位。大灣區廣東省9市在醫藥領域有15家中華老字號、8家老字號。此外,在香港和澳門也有眾多知名老字號醫藥品牌,比如同福堂藥房、位元堂藥廠、馬百良藥廠、溫濟堂藥店等。

從過去到現在,中醫一直在為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因此那些品質有保障、值得消費者信賴的品牌也在時代變遷中流傳至今、發展壯大。

新興老字號,為大灣區人們帶來更美好生活

據消道長統計,從中華老字號創立時間來看,一共有22家創立於清朝,19家創立於民國,創立於明朝的有4家,而創立於現代的有5家。

消道長發現,加工製造業以及服務領域的中華老字號均在民國以及現代時期創立。這一時期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普通群眾也開始追求精緻的生活,購買手錶、首飾等。

比如屬於廣百集團所有的「李占記」鐘錶修理店,成立於民國1915年,而機械錶是在1867年進入中國市場。除了第一福首飾以外,許多老字號珠寶品牌在這一時期成立,比如周大福、周生生。

屬於居民服務類的廣州市琳琅婚紗攝影有限公司、廣州友誼商店、昇平百貨、錦泉眼鏡店,工藝美術類的佛山市新石灣美術陶瓷廠等這些中華老字號、老字號企業的創立也是人們開始對更加美好、高品質新型生活方式嚮往的一種佐證。

多樣化的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這些老字號品牌中,有一些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沙溪涼茶、咀香園、紅棉。大灣區擁有眾多非遺項目,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據消道長統計,大灣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105項,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分別有12項、1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其中,民俗、傳統技藝、和傳統舞蹈項目最多,分別是27項、15項、14項。

大灣區每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的特色。不過,他們也有共同點,比如涼茶、粵劇是廣東、香港、澳門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飲杯涼茶就無嘢啦!」當你和廣東人討論如何夏季養生時,他們總會告訴你可以去喝一杯涼茶。雖然叫涼茶,但並沒有茶葉,而是以雞骨草、夏枯草、金銀花、羅漢果等為主要材料,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

當地人對它愛不釋手,據說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涼茶秘方,而外地人可能會對它的氣味和口感敬而遠之。公開資料顯示,涼茶產量已經超過200萬噸(含港、澳地區)。

此外,粵劇也是大灣區共有的傳統戲曲之一,流行於兩廣和港澳地區,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

從起初最基礎的食物保障:糕點、調味品、酒水,最基本的健康保障:醫藥、中醫技術、涼茶,到後來的針織服飾、手錶首飾......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誕生史,也是一部大灣區的發展史,更是人們生活狀態的變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9c080a9cc5c247bec69448b9ea9e4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