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的犧牲品:1962年印度戰敗,美蘇為何集體噤聲?

2024-01-18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大國博弈的犧牲品:1962年印度戰敗,美蘇為何集體噤聲?

俗話說得好,弱國無外交。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還處在建國初期,內憂外患,百廢待興。當時的中國,需要的是一個足夠穩定的環境來支持新中國的發展。

於是,1960年4月19日,周總理協同外交部長陳毅親自飛到新德里與印度進行談判。

承認麥克馬洪線已經是中國的最大底線,這談判的結果自然是不歡而散。

中國對印度的忍讓一直到1962年才結束。在這兩年間,中國再次從實際控制邊境線後撤20公里,在這20公里範圍內中國邊境部隊甚至不巡邏、不打獵、不剿匪。

但這樣的忍讓,並沒有換來邊境的和平,印方仍然步步緊逼,企圖越界。

在如今看來,中國在各個方面都比印度強大上太多,這兩者毫無可比性,但在當時,印度的各項硬實力卻比中國高出了好幾個層次。更何況,在戰爭爆發時,印度得到了美蘇兩個大國的支持,軍事實力更是呈指數增長。

在這樣的一種懸殊實力之下,中國卻能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迅速解決這場戰爭,這樣的結果怕是誰也想也想不到。但印度又為什麼會在這樣明顯的優勢之下失敗呢?

其次,就是印度內部的人員矛盾。自古以來,戰爭的勝利就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點,只要有一點沒做到,那這場戰爭也就基本與勝利無緣。而印度內部的人員矛盾,又分為兩個部分。

這第一個部分的矛盾,就是印度的前線指揮官與印度軍人內部產生的矛盾。時任印度前線指揮官的,是考爾中將。此人空有一身軍事理論,卻沒有任何的實戰經驗。

這就直接導致了軍隊內部的不和諧,這不和諧算不上是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但絕對與其有關。

第二個矛盾,就是印度高層與軍隊內部產生的矛盾。當時的印度高層,盲目自信,認為美蘇兩國與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並且篤定中國會對這兩個大國產生忌憚心理而不敢開戰。

而這個表態則被考爾中將奉為"聖旨",所以在戰爭宣布真正開始之前,印度都未對中國進行過完整考察。這就直接導致了印方在戰爭時的準備不足,這方面的漏洞可以說是這場戰爭失敗最關鍵的因素。

地理位置上的劣勢和人員內部的不和諧基本奠定了印度的失敗局面。

但真正讓印度對此保持沉默的,卻不是戰爭的失敗,而是中國對戰後問題的處理。

中國參加這場戰爭的唯一目的,就是徹底結束戰爭,用一場戰爭的結束換取幾十年的和平。

在戰爭結束之後,中國軍隊立刻單方面停火、主動後撤,還釋放了俘虜,交還了所有印軍的武器裝備。這在世界戰爭史上幾乎是空前絕後的行為。

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些舉動,在我們眼中可能代表著善意,但在印度眼中,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

而媒體為了掩蓋失敗的真正原因,避而不談尼赫魯的強勢行為,反而埋怨中國。這在國際上看來,也是十分可笑。

有著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卻因戰爭預判的不準確輸掉了整場戰爭,戰後受到了敵對國善意的"侮辱"不說,還將失敗歸於外界原因,也難怪印度會對此緘口不言。

其中又可分出兩點來說。

其一,就是戰爭的性質問題。印度與中國進行戰爭,無疑是給了兩個大國信心。但是,只要這兩個大國沒有在明面上對印度進行兵力支援,那麼這場戰爭,就是"代理戰爭",即,幕後支持一國與中國打仗。

如果美蘇兩國在戰爭之時出兵支持印度,這場戰爭就會性質大變,從"代理戰爭",變為"區域戰爭"。這種做法不僅是在破壞世界好不容易才擁有的和平,更是在拿自己的大國形象開玩笑。不管是對美還是對蘇,這都是極不明智的做法。

在印度這件事情上,美蘇可能是盟友關係,但放到國際上,二者就是爭奪世界霸權的競爭關係。中印戰爭的時間與美蘇兩國間的古巴飛彈危機時間相近,制約中國與世界霸主之位相比,還是後者的吸引力更大些。這也是在戰爭中印度得不到美蘇兩國軍事支援的原因。

最後,就是美蘇兩國對中國的態度。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在韓戰時期,美國就已經知道了中國軍隊的厲害,再怎麼說美國也不會再願意冒大風險與中國打仗。

從這兩點中不難看出,對於美蘇兩個大國而言,印度只是一個有潛力的棋子。說得直白些,美蘇與印度二者,更像是一種"附屬"關係,並非是印度認為的"盟友"關係。

這兩個國家支持印度,只是希望利用印度對中國稍作壓制,在不牽扯到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他們自然樂意看到中國受挫。

說到底,中印兩國間戰爭的失敗,不只是印度一方造就的,更多的,還是國際背景下各國博弈的影響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