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不好,手腳酸麻癢痛或遲鈍,怎麼辦?3類維生素能預防?

2022-03-21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血糖控制不好,手腳酸麻癢痛或遲鈍,怎麼辦?3類維生素能預防?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會出現手腳酸、麻、癢、痛或遲鈍的感覺嗎?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就應該注意了,當血糖控制不好,就會提高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風險,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糖友們往往不易察覺,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可能產生嚴重的後遺症。

那我們該如何預防和避免神經病變的惡化呢?有哪些藥物可以緩解或者改善神經病變的問題嗎?快跟著醫生一起了解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並且了解防治藥物和方法吧。

造成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原因?

雖然作用機理目前還不確定,不過一般認為與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神經的血管硬化有關。也就是說,當血管出現異常失去彈性,通過的血流量開始減少,神經細胞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及養分,久而久之便會造成神經病變。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增長或控制不良,發生神經病變的幾率也會變得更高。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三種常見分類

根據不同功能的神經發生病變,會有不同的症狀。常見類型如下:

1、對稱性周圍神經病變

這是最常見的神經病變,通常有左右對稱的特性,常見於手指、手掌、腳趾、腳掌等四肢末端,其中下肢最為明顯,而且隨著病情加重會往軀幹蔓延。根據症狀再分為疼痛類及非疼痛類:

疼痛類症狀包含燒灼痛、刀割痛、針刺感、擠壓痛、觸電感、冰凍感等症狀,在晚上較為明顯,碰觸到衣服或被單就會疼痛。

非疼痛類症狀包含對冷熱、壓力、針刺的感受較低,有類似狀況的糖友常因為未察覺造成傷口難以痊癒。

2、自主神經病變

為第二常見的類型,因為自主神經系統會控制器官非意識的功能,例如:瞳孔縮放、腸胃蠕動、汗腺分泌、心臟跳動與生殖系統等,因此發生病變時可能會有吞咽困難、便秘、腹脹、噁心嘔吐、食欲不振、性功能障礙、體位性低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等。

3、局部神經病變

也有被稱單一神經病變,發生在特定的神經,例如顏面神經、坐骨神經或四肢神經,根據發生的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患者通常年紀較大,不過這種問題有可能在數月內恢復。

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方法以及三種有用的維生素

研究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減緩神經病變的發生與惡化,而想把血糖控制好,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都很重要;除此之外,吃對維生素也對改善神經病變有幫助喔!

在這裡跟大家介紹能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三種維生素:

維生素B1

維生素B1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如果攝取過多便會隨著尿液排出,通常不會有攝取過量的問題,反而容易攝取不足,且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要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B1主要的功能包括三大營養素: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代謝,以及維持神經細胞的功能和神經傳導。

維生素B1對神經功能的影響

維生素B1能夠促進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生成,對維持神經傳遞功能很重要。如果缺乏維生素B1會產生腳氣病、末梢多發性神經炎(比如出現腳尖無力等)、消化道不適以及心血管疾病、情緒障礙等問題。

糖友如何補充維生素B1?

由於維生素B1容易在加熱及加工過程中被破壞,所以可通過原型食品及低加工的食物來攝取,比如以下的種類:

雜糧類:糙米、麥片、胚芽、全麥麵包

深綠色蔬菜:菠菜、西蘭花

水果:菠蘿、柳橙、榴槤

豆魚蛋肉類:黃豆及其製品、瘦肉、蛋黃等等

堅果類:花生、杏仁、松子等等

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也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同樣需要通過飲食來獲得。主要功能是促進紅血球與DNA的合成、維持神經系統功能與完整的胃腸粘膜,是參與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等功能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維生素B12對神經功能的影響

維生素B12可以幫助生成神經元細胞上的軸突,在維持神經功能及神經信息正常傳遞中扮演重要角色。糖友要注意的是,治療糖尿病的首選口服藥二甲雙胍雖然效果好、副作用也不多,但可能會干擾人體對維生素B12的吸收,造成糖友們容易缺乏維生素B12。如果過於缺乏,有可能出現惡性貧血、睡眠障礙、食欲不振、倦怠感等狀況;或伴隨觸覺反應變慢、手指發麻、刺痛、喪失平衡感等。

糖友如何補充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例如:蛤蜊、肝臟、魚類、牛肉、乳製品、雞蛋等。雖然藻類等植物性食品也含有維生素B12,但無法被人體有效的利用,因此素食者可通過奶類、蛋類食物攝取,或選擇含維生素B12的保健品或復合維生素補充。

維生素D

維生素D不只能促進人體對鈣質的吸收,還能維護骨骼、神經、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並更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調節發炎反應等。

維生素D對神經功能的影響

有研究顯示,維生素D有助於維持良好的神經功能。雖然還不確定維生素D缺乏與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關聯,但通常有神經病變的糖友,所測出的維生素D濃度會比較低。因此糖尿病患還是要適量補充,以維持良好的神經功能。

糖友如何補充維生素D?

一般來說,維生素D可以通過曬太陽與食物來補充。很多人以為多曬太陽就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但其實曬太陽的時間也有影響喔!陽光中的UVB是有助於生成維生素D的重要物質,而UVB在中午11-13點不容易被大氣層過濾掉,因此只需在這時候曬10-15分鐘的太陽,就可以有效生成每日所需的分量。

飲食方面,則可以通過植物性維生素D2和動物性維生素D3補充。

含維生素D2的食物:黑木耳、蘑菇、菌菇等真菌類

含維生素D3的食物:魚類、肝臟、乳製品、蛋黃

全素者可以多攝取各種菌菇,搭配正確的日照或維生素D的補充劑,以維持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

想要避免神經病變的發生或惡化,除了做好血糖控制外,也要注意飲食是否均衡,幫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所需的維生素。如果真的需要額外補充,記得也要與醫療團隊討論,依據身體狀況挑選適合自己的維生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7a436f4a8e45ddfabff6f6ac53d6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