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了很多朋友問圖帕先生一些23年選品的思路。
不過我也不意外,因為國內的大門也打開了,隨即也會對全球製造業和產品的流通,以及需求波動帶來一定影響。而且在幾年lockdown封閉的環境下所催生出來的需求和用戶的購物和生活習慣,也會對日後的跨境電商環境持續來帶影響,甚至可能會「進化」。
這裡,圖帕先生做一下大膽預測:分析2023後疫情時代跨境電商5大趨勢,及選品建議。
狗頭保命:圖帕是根據國外的一些產品和用戶數據做的預測,摻雜個人主觀意見,有可能打臉。
選品的理論可以看看被36氪轉載的《什麼因素成就一個爆品》
而本篇可能會具體一點,因為會直接給到一些產品和需求例子。
1.
根據Ernst & Young事務所的數據分析,covid-19對用戶的消費支出有些明顯改變:
大概有四類群體:
Cut deep
這些消費者的年齡主要在45歲以上,他們的就業狀況受到的影響最大。幾乎四分之一的人的工作被暫時或永久地中止。其中78%的人減少了購物頻率,64%的人只購買必需品。33%的人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品牌對他們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Save and stockpile
占比最大。這些消費者並不覺得受到疫情的直接影響,也沒有改變他們的消費習慣。他們中只有21%的人在食品雜貨上花費增多,而18%的人花費減少。
Stay calm, carry on
這部分人對家庭和長期前景表現出特別關注。超過三分之一(36%)的人現在在食品雜貨上花費更多,而大多數人在服裝(72%)和休閒(85%)上的花費減少。
Hibernate and spend
主要是18-44歲,這個群體中只有40%的人說他們的購物頻率降低。而且,雖然42%的人說他們購買的產品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其中46%的人說品牌現在對他們更重要。
雖然說大部分人的支出都集中在必需品上,但哪些人會迎來後疫情時代的「報復性」消費呢?
bang有「重擊」的意思,back with bang也是最契合「報復性」的意味。而extravagant有「奢侈」的意思,雖然是cautiously,但我覺得也符合提高消費的意思,所以就把兩個放一起。
所以,Hibernate and spend,就是18-44歲的群體,進行報復性消費的可能性最大。而Save and stockpile可能進行奢侈消費的可能性也最大。
18-44歲是後疫情時代很好的受眾群體——因為他們的消費慾望最大,而且他們對於服飾和休閒產品更加願意投入。
這些產品比如有:
徒步靴 hiking boots
寬腳褲 Wide-Leg Pants
喇叭緊身褲 flare leggings
2.
其實不僅是用戶,各國也是對網際網路公司對用戶數據的保護越來越看重,谷歌分析GA4的疊代和facebook廣告的ios更新就是很好的例子。
前有General Data Protection and Regulation Act (GDPR),後有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 (CCPA)
麥肯錫的數據,87%的北美人表示,如果他們對一家公司的數據處理方法有顧慮,他們就不會與之做生意。
如果一家公司不要求提供與產品無關的信息,超過一半的消費者也會更加信任這家公司。
所以最好在網站的條款和聲明體現下你對用戶隱私的重視
但更重要的,我覺得還是我們對數據的掌握會越來越差了。
比如facebook廣告的ios更新,使追蹤變得不准,GA4也比UA數據要「精簡」。
找箇舊指標都要一堆操作,還要適應新的指標
所以還需要及時跟進各類由於隱私問題的更新和新的指標。
至於舊的指標,真的不用太糾結。就像部分朋友還是問我,為啥谷歌廣告搜索字詞報表好像不全,消耗對不上,在哪可以看到搜索詞……
谷歌爸爸說不給看就不給看,為啥還要追呢?而且人家對個人隱私確實是重視,確實需要調整,不像我們裝個app後,自己買了啥顏色的內褲他們可能都知道了。
3.用戶越來越重評論,維護網站評論能更好提高轉化率
著名評論平台trustpilot的搜索量持續上升
你的產品和網站評論非常能影響用戶購買決定。
Power Reviews發現,評論的影響力比一年前高25%
對於評論維護,大致可以:
1.在包裹里放小卡片,類似某寶的好評卡,讓用戶在trustpilot好評,然後返現,或者送小禮品;
2. 回訪有多次復購的用戶,通過禮品邀評
3. 還有其他評論平台可以入駐:sitejabber, resellerratings
4. 最根本的,還是要對產品的質量做好把控,另外還要留意本國和目標國家的疫情情況,做好備貨準備,防止用戶因為物流問題而給差評
國外也有服務商能上評論,有興趣的也可以聯繫圖帕先生。
還可以做個press或media的頁面,把媒體評價或網紅測評集中在一起展示
在廣告費越來越高的今天,能提高用戶的信任,就能在同樣的投入下提高轉化率,從而提高roas。
但信任的搭建並不只是為了roas,而是為了更長遠的品牌搭建。
4.
大部分人可能都沒意識到,三分之一的消費者願意為可持續發展的產品支付溢價
而願意支付更多費用的人平均會接受25%的溢價。
所以很多人都說「品牌溢價」,其實做到溢價,不一定得先砸個品牌出來。25%的Z世代和22%的千禧一代也願意支付高達20%的溢價,年輕人也對可持續發展很看重。
可持續的產品比如有bamboo pajamas竹纖維睡衣
以前絲綢睡衣火了一段時間,現在另一種纖維開始抬頭了。
竹纖維能透氣、抗菌、環保等優點,加上新疆棉事件,竹纖維非常有潛力能提高國外用戶的購買慾望。
還有一種材質可以關註:豆纖維soy fabric,已有部分網站是主打豆纖維的衣服
還可以專門做個頁面,介紹自己是如何支持可持續發展的
不僅僅是產品,包裝也很重要。
麥肯錫報告稱,55%的美國消費者極其關注或非常關注產品包裝的環境影響。
所以,如果自己的包裝也是用再生材料製作,也在網站宣傳一波,突出自己品牌網站的環保意識。
5.
根據《新消費者》和Coefficient Capital的報告,富裕的消費者(年收入超過15萬美元的人)明年更有可能將健康和保健的優先度提到最高。
而且亞馬遜的健康和個人護理是今年增長最快的類目
健康,也分為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
身體健康無非是各種健身器材,能在家用的更好。但也有點卷了
比如Tonal,一個電子健身設備,找來了詹姆斯做代言
又或者可以考慮一些有利於居家辦公的設備,沒那麼卷:
人體工程學辦公椅 ergonomic chair
過去,人體工程學的椅子往往是企業為員工購買的。而今天,很多的美國人現在都居家工作,因此,消費者對他們的辦公環境的需求也在增長。
還有筆記本電腦支架
下面說下心理健康方面。
人不能出外了,工作也受影響,心理難免會感到鬱悶,或者跟家人長期宅在一起,難免會有爭吵。這時候,一些能緩解焦慮產品就能幫忙他們。
CBD產品
CBD產品已經證明對經歷焦慮、慢性疼痛和睡眠問題的人產生積極影響,只是由於政策跟世俗眼光限制,我們比較少去了解。
相關的CBD產品還有
- 皮膚用CBD
- CBD軟糖
- CBD油
然後是個人護理方面,產品也是多點開花
滴耳液
滴耳液用於清除耳部感染或軟化耳垢。
像Natrulo這樣含有 "毛蕊花和大蒜球莖提取物 "等成分的產品很受歡迎。不含酒精和防腐劑的滴耳液是另一個選擇,
痤瘡貼/痘痘貼/粉刺貼
痘痘貼和粉刺貼通過是宣傳能通過吸收毒素來加快斑點的癒合。
不過有點小黑五的感覺了,對於廣告帳號的把控各位自行把握。
其他的護理工具還有
- 微晶磨皮
- 刮痧
- 石英、玉石和紫水晶面部滾輪
- 面部蒸汽機
- 滾臉器
6.
自我表達和身份認同是年輕人和特定群體的核心。
比如LGBTQ+群體 (他們還有個彩虹月,有興趣可以自行谷歌一下)
他們對自己的外觀、身份認同、服裝、配件和美妝比一般消費者更看重。
這說明身份的發揮是多麼重要。特定的用戶希望能強調做自己的重要性。
每到彩虹月,相關的文化衫需求會暴漲
另外網際網路和媒體的升級給了年輕人新的展示自我,甚至是養活自己的新方式。
是的,我想說的就是直播。國外的直播也非常紅火,當然他們比較少直接帶貨,他們通常是通過Youtube的廣告收益和視頻里的植入廣告作為營收。
疫情期間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自己嘗試做直播,還越做越好,所以一些能幫助直播主的產品也是一個趨勢。
LED燈
這些產品在青少年和主播中特別受歡迎,在臥室中就可以使用這些產品,創造一個特別的空間,可能是烘托直播氛圍,也可能只是純粹的方便休息。
在撰寫本報告時,全世界每月對LED燈的搜索量超過110萬。LED燈有多種顏
環形燈
像這種環形燈這樣的趨勢產品。環形燈是主播或Instagram網紅經常使用的燈。用於近距離展示自己的容顏
仙女燈
直播的小姐姐好像挺喜歡用來做背景?
最後
疫情當下,整個世界現在可能都很緊張,但是國家和經濟正在採取試探性的步驟重新開放也可能真的會帶來不同的衝擊。
人們都在討論新的 "正常 "會是什麼樣子,因為生活和工作方式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面對這些變化,我們無法阻止,只能適應,調整,前進。
與其想當年,不如向前看
Peace Out!
數據來源:
https://www.ey.com/en_gl/consumer-products-retail/how-covid-19-could-change-consumer-behavior
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risk-and-resilience/our-insights/the-consumer-data-opportunity-and-the-privacy-imperative
https://www.mckinsey.com/industries/paper-forest-products-and-packaging/our-insights/sustainability-in-packaging-inside-the-minds-of-us-consu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