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油塔
是陝西三原地區
的一種名貴的
傳統小吃。
其形狀
「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
故而得名。
大伙兒知道它是怎麼做的嗎?
一起來看!
金線油塔,相傳始於唐代,原名「油塌」,據說當時是由唐穆宗家裡的一位比較年長的女廚師做的,也是因為唐穆宗這道美食才得以流傳長安,後來有一位官員路過街市看到這種美食,買了一個在馬背上就吃了起來,也因此被別人彈劾丟了烏紗帽,可見得這道美食的魅力。
及至清代末葉,距離西安不遠的三原縣,因為文化經濟比較發達,飲食業就比較有名。其縣城兩家油餅鋪「悅豐和」、「永豐亭」的店東彭占魁和楊丁海師傅,在繼承唐代「油塌」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他們嚴格選用白、細、綿、軟的上等麵粉和用糧食喂養的生豬板油及網油,使油餅層次增多,並改餅狀為塔狀,改烙為蒸,因其外形如縷縷金絲盤繞,似層層塔樓相疊,即「提起像金線,放下像松塔」,故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油塔蒸好下籠食用時,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盤裡,佐以蔥節、甜麵醬等,別有風味。
經過了千餘年的變化,這道金線油塔的製作更加精緻了,尤其講究調面、拉絲和盤形,食時佐以蔥節、面醬口味會更棒。這道美食在1997年,西安飯莊製作的金線油塔榮獲「中華名小吃」的稱號。
我知道油塔兒,也是從三原老黃家開始。
多少年前老黃家是在老舊的平房裡賣吃食。昏黃的燈光,吱吱響的桌椅,一籠籠熱騰騰的油塔端上桌,拿筷子抖散,豬油味噴香,就著鹹菜或泡菜,吃著很來勁。
據說是慈禧太后吃過的蓼花糖和油塔。回到北京跟挖到寶似地到處宣揚三原的好,現在想來有點好笑,但是足以證明金線油塔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