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在面臨0-3還不會說話的孩子,總是覺得手足無措,無法溝通,也不知道他們心裡到底想的是什麼。
但BBC邀請了全國200多個寶寶和心理學家格迪·辛格博士、多位頂尖的兒童領域專家,來進行長期實驗和跟蹤,發現了很多3歲之前的孩子的秘密。
他們把自己的成果匯總成一份《寶寶的神奇世界》紀錄片內容,希望能夠幫到大人們更好地理解孩子、用合適的方式照顧孩子。
比如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以我們過去的認知,覺得應該這時抱住孩子,給他陪伴和撫觸。
但是,從BBC的最新紀錄片《寶寶的神奇世界》發現,當大人把孩子抱起來的時候,孩子們的情緒依然很激動,並不能平靜下來。
那這個時候正確的方法到底應該是什麼呢?還是來看看實際實驗吧。
Emily Jones博士把巧克力、糖果,放入一個特製的透明盒子裡面,這樣孩子們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想吃的零食近在眼前,但卻怎麼都夠不到。
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不論是哪個孩子,她們的心率都從正常120直線上升到180,看起來又焦躁又不滿。
這個時候,媽媽抱起孩子馬上進行安撫,但卻沒什麼效果。
孩子們似乎哭鬧得更凶了,他們身上的傳感器顯示心率居高不下,有些孩子甚至嘟囔著「oh no!oh no......」
看來擁抱和撫觸都沒起到效果,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Emily Jones博士建議試試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媽媽拿著寶寶平時喜歡的玩具小狗來和孩子互動,沒想到幾乎每個寶寶都安靜下來,心率和壓力也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發現,對於2歲下的寶寶來說,解決他發脾氣最有效的方法是轉移注意力。
不管從哪些媒體渠道,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人受情緒的控制,和其他人大打出手,損失慘重——這是情緒管理沒有做好。
而情緒管理從小時候就可以進行鍛鍊,我們可以借用類似的方法,幫孩子轉移注意力,平復自己過分激動的情緒。慢慢地,他們會用這種方法形成習慣,能夠合理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
而在這份紀錄片中,除了轉移注意力的小方法,其他類似打破我們固有觀念的實驗還有很多,現在我們就來看幾個重點。
02
孩子能夠感知大人的情緒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不知所起的哭鬧,有些家長可能會大聲責怪或做出嚴肅的表情,以為他們不會說話,也不會感知到父母的情緒。
事實上,孩子對大人的臉部表情非常敏感,他們會根據你的反應,做出他們自己的反饋。
比如在一項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即使只有一周大的新生嬰兒,在面對人臉和機械玩具時,大腦的反應差別很大。
如果通過頭腦掃描儀的數據,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當寶寶看到人臉時,大腦的活躍度明顯提高,流入的血液明顯增多。
這說明,寶寶不僅能夠分辨父母和玩具的不同,還會因為父母的陪伴,大腦發育更快。
而父母在陪伴他時,自己的情緒質量,寶寶也能準確地感知。
比如在紀錄片里,有一個有趣的凍臉實驗。
實驗一開始,父母和寶寶們充分互動,大家都很開心。
這個時候,父母會把臉轉過去。當他們的臉再轉回來時,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保持兩分鐘內都是一個冷淡的狀態,不管孩子如何反應,父母沒有任何回應。
結果,所有的寶寶幾乎立刻就感受到了爸媽的突然冷漠。他們變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面對,甚至有些寶寶還大哭起來,努力伸出小手想要「喚醒」母親。
直到父母的表情恢復正常,這些寶寶的情緒才恢復正常。
我們總以為這麼小的孩子根本不在意父母的情緒,但實際上,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孩子非常非常需要父母的關注。這些孩子還沒有判斷事情發展走向的能力,但是他們可以直接感知到父母的喜怒哀樂。
儘管兩分鐘的冷漠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明顯影響,但如果父母長期如此,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失調或者行為異常,直接表現就是缺乏安全感、缺愛等。
可以想見,有些家庭在孩子幼小時陷入無休止的吵架,對孩子的身心影響真的太大了。
這時的他們還不懂得太多道理,也不知道什麼是獨立,他們只希望和父母有深度的連結和互相陪伴。只有在這個時候有了高質量的陪伴,以後孩子才能內心充滿愛,慢慢獨立、長大,享受自信和舒服的親密關係。
03
孩子的同理心怎麼培養?
曾有媽媽很不解,在哺乳期間,有時候孩子吃完會咬她一口。有過哺乳經驗的媽媽知道,這個時候被咬,疼的要死。
結果自己的娃,卻哈哈大笑,這是為什麼?難道孩子沒法感知到她的痛苦?她該怎麼去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傳統觀念認為,2歲下的孩子是沒有同理心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同理心是分階段發展的。
劍橋大學的麥格教授,做了一個實驗:孩子的身邊有一個正在哭的娃娃,通過觀察孩子的反應,來判斷2歲以下的孩子,是否具有共情能力。
首先上場的是17個月的費莉希蒂,麥格教授給她簡單介紹了一下這個娃娃,假定它是有情緒有生命的——因為這個娃娃看起來太真實了。
然後,教授把娃娃放在她旁邊的籃筐里。
沒過一會兒,這個娃娃在教授的操縱下突然大哭起來。這時,費莉希蒂瞬間轉身,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娃娃,臉上也呈現出擔心的表情,但是,她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這是同理心的初始階段,她能感受到其他人的負面情緒,但卻無法在行動上做出來有效行為。
但是,這只是因為費莉希蒂年紀比較小,換成稍微大一點的里奧,事情就有了改變。
里奧現在21個月大,他在聽到娃娃哭時,不僅也關注到娃娃的情緒,還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能夠自己用水杯喂娃娃,還拿了玩具給它玩。無意中模仿了平時父母對自己的照顧。
他的表現令人欣慰又驚喜。
從這個實驗來說,孩子生來是有共情能力的,但是想要孩子能從擁有共情能力到能做出共情行為或幫助其他人,就一定要通過和父母或身邊人的學習才能完成。
其實,嬰兒就像海綿一樣,看到什麼就學什麼。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變得更優秀,那麼我們在照顧寶寶的同時,也要對自己有要求。
比如你希望孩子有同理心,那你對身邊的人也要有同理心,如果你希望孩子以後是可以熱愛閱讀和學習的,那你就不要在回家之後抱著手機刷視頻不停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點兒都沒錯。
想要去探索更多0-3歲的孩子的秘密,不僅要靠大量的閱讀等輸入,還要耐心地堅持觀察孩子、和孩子溝通。
不管有什麼更新的科學研究,父母對孩子足夠的陪伴和愛非常重要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很多父母感覺就是一眨眼的事情。孩子的成長就這麼關鍵的幾年,請家長們一定多愛孩子一點,再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