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你死掉我也不會在意的!」
你對寶寶說過這樣的話麼?如果不跟你解釋任何原因和背景,只是告訴你這是一位媽媽對孩子說的話,你是不是覺得這媽挺過分的?
事實上這是歌手孫燕姿對大寶說的一句話。
起因是正在孕育二寶的她突然碰上大兒子患重度感冒,整整9天,沒有睡一個好覺。而六歲的大兒子因極度不舒服、發燒、嘔吐,變成了一個壞脾氣的小怪獸,甚至在紙條上寫下「我恨媽媽」。沒想到,心力憔悴的孫燕姿失控之下寫了一句,「如果你死掉我也不會在意的!」
相信很多媽媽也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投入了很多心血的孩子說出「我恨媽媽」「我討厭你」的時候,無忌的童言會撕開我們內心深處隱秘的擔心,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是一個好媽媽,為什麼自己付出這麼多,卻只得到了孩子的討厭。
這樣的情況幾乎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會發生,尤其是3—4歲這個階段,這個時候的娃處理情感的速度比語言快,他們說的"恨"、「討厭"並不是我們成人理解的那種「強烈的不喜歡「,於是他們才故意說這些傷人的話,只是他們找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
當媽媽們沉浸在自己的小憂傷里的時候,其實,大人的感受還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孩子們的受到的傷害更深,只是他們因為言語能力的限制,還無法精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稚嫩的這句話,其實並不是批評,而是想表達自己訴求。
02
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主意。大人們一旦沒有滿足他們的意願,他們就會表示「抗議」。但是,他們真的會討厭自己的媽媽嗎?
其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孩子嘴上說的」討厭媽媽「並不是他真實的情感表達,他們很多時候討厭的是「媽媽的做法」,比如,媽媽總是在催促他,或者讓他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家長不理解這一點,就可能用錯誤的、具有傷害性的方式來回應孩子。
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論中說到,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冰山一角,展露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也就是有意識的層面;潛藏在水面以下的絕大部分是處於無意識的,也就是潛意識。而這絕大部分的潛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支配著人的發展和行為。
孩子說「媽媽,我討厭你」的行為,就屬於展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而沒有展現出來的才是孩子真正想說的話。
心理治療師克里斯多福說,幼兒的兩大基本心理需求:一個是尋找歸屬感,另一個是確認自己的重要性。這兩大需求若是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討厭你」,看似是在表達他對母親的不滿,其實內心的聲音其實是「媽媽,我需要你」。
他不喜歡的不是媽媽,而是被媽媽忽略和不愛的感覺,隨著小孩慢慢長大,他會開始有情感理解能力。特別是四五歲的兒童,正處于敏感期,自我意識開始滋生,對事物開始有了心理感受。如果父母忽略自己,或者不答應自己的要求,孩子就會本能的認為這是一個愛他和不愛他的問題。
一旦他接受到的信息是「媽媽不喜歡我了」,那麼他就會感受了害怕,從而產生恐慌感。於是他本能的開始哭鬧,發脾氣,用語言來攻擊對方。
3
那麼,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你」時,我們應該怎麼回應呢?
先看幾種我們可能的回應。
第一種,「你真沒良心,你不知道平時我帶你多辛苦嗎?」
很多人在一氣之下很容易口不擇言,我們想說的是,媽媽那麼愛你,可是你卻讓媽媽這麼傷心。
可是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就成了,媽媽之所以對我這麼好,要要我好好回報。其實,在幾歲大的孩子眼裡,他們還懂不明白成人世界的犧牲,媽媽這樣的話,會讓他們感覺是自己連累了爸爸媽媽,從而影響他們安全感的建立。
第二種, 「我也討厭你」。
聽起來,似乎很幼稚。可是,現實中,也有很多媽媽在情急之下用這樣的方式回應。但這樣的回應其實是在告訴娃,媽媽跟你一樣情緒不受控制,並且是在向他們表明,處理語言攻擊的方式就是發動新一輪的語言攻擊。
顯然,以上兩種回應都不太好。那麼,遇到類似的情況,到底要怎麼回應呢?
其實,方法有很多,但是我們應該遵循這樣的前提,就是不管你怎麼樣,媽媽都會永遠愛你,並且讓孩子感受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嘗試以下三個方法。
一、先安撫情緒再講道理。
《媽媽是超人》中, 嗯哼不小心踩到玩具傷到了腳,瞬間爆發大哭,甚至生氣地扔掉了玩具。霍思燕第一時間過去詢問嗯哼是不是踩到了什麼,並擁抱了他:「我知道很痛。」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了些,她用關心的口吻對孩子說:「太疼了,我去看看那個東西,我給你看看是什麼。」
在孩子扔掉玩具的時候,霍思燕沒有第一時間去教育講道理,而是讓嗯哼盡情宣洩,等孩子心情平復後,還親身去體驗被扎的痛感,以此讓他明白扎人的東西不能隨後亂扔的道理。我們要像霍思燕學習,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情緒穩定。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講道理。
二、只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攻擊孩子
如果孩子說「媽媽,我討厭你」時,你感到失落和受傷,一賭氣就對他說「我也討厭你」,這樣做既傷害了孩子,也沒有準確的傳達出你的真實情感。小孩子沒有大人的理解能力,他不會知道你這樣說是因為賭氣。
我們跟孩子應該就事論事,比如孩子說「媽媽我討厭你」,你可以說,你為什麼要討厭媽媽呢?如果媽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媽媽一定改過了,繼續做你的好媽媽。
通常情況,如果媽媽情緒不失控,跟孩子就事論事討論問題,孩子很快就能從壞情緒中走出來。
三、跟孩子說,「你雖然做錯了事,但是媽媽依然愛你,還是你的好媽媽」。
不管孩子怎麼樣,媽媽永遠都會一如既往地愛他。這是我們要時刻傳遞給孩子的信息。這不僅關乎孩子對於你的態度,更是他們安全感建立的基石。
其實,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一種渴望被理解的信號。對於孩子發出的信號,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即使讓自己非常惱火,也一定要給自己幾秒鐘時間,告訴自己,「他還是個孩子」。
順暢的親子關係,從真正聽懂孩子內心的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