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8名落水孩子全部遇難:暑假將至,如何避免此類悲劇再次發生

2020-06-22     親子溝通如何說

原標題:重慶8名落水孩子全部遇難:暑假將至,如何避免此類悲劇再次發生

作者:桐桐媽

昨晚臨睡前看到一則讓人十分揪心的新聞: 「重慶潼南8名青少年在培江河灘遊玩落水,搜救工作正在全力進行。」

據悉,昨天下午15:30左右,重慶市潼南區米心鎮8名小學生自發相約到童家壩培江河一寬闊的河灘處玩耍,期間有一名學生不慎失足落水,一同前去玩耍的7名學生前去施救,不幸的是8名學生全部落水。

昨夜做夢都是這件事,夢裡自己在現場參與救援,站在救援搜救船上焦急不已,對著河面不停地吶喊.......

早上四點多便醒了,一直刷手機,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得到關於這件事的相關消息。

即便內心已經做足了最壞的打算,可看到「 重慶8名孩子全部打撈出水,均已無生命特徵」時,還是為這8個從未謀面的孩子淚流滿面、痛心不已,不敢相信這8個家庭要怎麼樣才能接受這一噩耗。

談起暑期安全,家長最為擔心的應該就是溺水,即便放假前老師一再叮囑,日常家長三令五申教導,可每年因為溺水而亡的孩子並不在少數。

深深記得,在我上小學時,家門口一個男孩就因為玩水不慎溺亡。打那起,每次爸媽出門前,都會拿粉筆在我的腳腕處畫幾條線,如果回家這條線不在了,就會遭受一番皮肉之苦,緣由是我肯定玩水了!雖然這種方法簡單、粗暴,可真的讓幼時的我對水敬而遠之。

而今,時代在發展,育兒觀念也在不斷更新,那麼,家長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孩子溺水的可能性呢?

首先,家長要強化監管責任。

孩子出事,大多與父母監管責任缺失有關,就比如這起重慶8名孩子落水事件,家長無一在身邊,孩子出事也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援。

日常生活中,家長在孩子防溺水方面應該做好以下三點:

1、如果孩子要外出,請家長們一定要做好「四個知道」。

  • 孩子去哪裡?
  • 孩子幹什麼去了?
  • 孩子和誰一起去?
  • 孩子什麼時候回來?

2、照看年幼的孩子,絕對不能分神。

帶孩子出門儘量保證專心,不看手機、不聊天、不打電話,儘量讓孩子在自己視線範圍內活動。

3、父母帶孩子外出郊遊,一定要選擇安全、正規的場地。

在這,要注意一點,孩子在游泳池裡也絕對不是百分百安全的。芬蘭一個5歲的男孩在淺水區突然溺水,他的媽媽在一旁做水療,旁邊的人也都以為孩子是在游泳。最後,男孩沒力氣掙扎漂浮在水面,才被一名經驗豐富的女子發現,並救出。

其次,有條件可以教孩子游泳本領和溺水自救的能力。

現在很多家長都會利用暑期時間帶孩子去游泳館學習游泳,既鍛鍊身體也學會了新技能,這點還是值得提倡的,關鍵時候還是能救命。

而一旦發生溺水情況,應該保持頭腦清醒,避免驚慌失措消耗過多體力。正確方法應該是保存體力,雙腳輕蹬,確保自己能浮在水面,等待救援,學會自救至關重要。

最後,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不可少。

關於防溺水安全教育,應該讓孩子知道以下5小點:

1、關於游泳,告訴孩子「六不准」。

  •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 不準備到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
  • 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孩子擅自下水施救;
  • 不准擅自與他人結伴遊泳;
  • 不准在無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游泳。

3、游泳前,要做好熱身運動。

如果身體沒有足夠的熱量,過冷的水會刺激皮膚和肌肉血管,不能滿足肌肉活動後就會出現抽筋的現象。

4、不在飢餓或飽食後游泳。

這樣極容易發生低血糖或胃痙攣,從而使得身體發生不適。

5、正確營救溺水者。

告訴孩子: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救人訓練,切記不要下水救人,應該第一時間呼救和撥打求救電話。如果溺水者離岸邊不遠,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用棍子或繩索營救。

除此之外,家長務必掌握一些急救知識,以防不測。

淹溺後1-2分鐘是搶救的黃金時間段,如正確救護,挽救成功率非常高,但若搶救不當,4-6分鐘呼吸心跳就會停止而死亡。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學習一些急救知識!比如說人工呼吸、心跳復甦等等。

如果發現孩子溺水,應該怎麼做呢?

1、 下水迅速救上岸。從背後將其頭托起,確保溺水孩子能呼吸。

注意:這個前提是你會游泳,如果不會,切莫下水。

2、 清理口鼻內的異物。讓孩子面朝下,用手指清理口中雜物,其後用手掌連續擊打其後背,讓其呼吸通暢。

3、 導出呼吸道內積水。搶救者單腿跪地;另一腿屈起,將溺水兒童俯臥置於屈起的大腿上,然後顫動大腿或者壓迫起背部。

4、 心肺復甦。具體做法是,一隻手的放在另外一隻手上,垂直放下下壓。

5、 人工呼吸。在溺水者的嘴部,施救者需深吸氣,用自己的嘴包住溺水者的嘴吹氣,先連續吹氣5次,同時觀察胸廓有無起伏,以驗證是否吹氣有效。

文章的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度過一個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暑假!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xQPA2nIBnkjnB-0z5c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