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國各地肆虐,而病毒宿主也被確認來自野生動物(蝙蝠)。不論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人畜共患的疾病如瘋牛病、口蹄疫、猴天花,還是近年來流行的SARS、禽流感、伊波拉病毒、新型冠狀病毒,其宿主多數是來至陸生動物(牲畜或野生動物)。目前已被發現的人畜共患病超過300多種,最常見的就有幾十種,如炭疽病、鼻疽病、豬丹毒、布氏桿菌病、結核病、口蹄疫、瘋牛病等;寄生蟲病主要有囊蟲病、旋毛蟲病、蛔蟲病等。這些傳染性疾病給人類健康、生命、社會和經濟造成重大危害和損失。
為什麼到目前為止
給人類造成重大損失的疫病的宿主
均來自陸生動物而非水生動物?
_
_
_
首先,生存環境共異性。人與陸生動物生活環境存在很多共性,都是生活在陸地上,有著相似的氣候環境、水文環境、地理環境。相同的生存環境所面臨和接觸的病原體也存在很多共性和相似性;而絕大多數水生動物是完全生活在水中,與人類不存在共同的生活圈,不同的生存環境,所面臨的病原體種類、致病性、傳染性也存在很大差異性,這樣就大大減少人類與水產養殖動物相同重大疫病發生和感染可能性。
其次,病原體傳播媒介共異性。人與陸生動物均生活在陸地上,都是通過肺呼吸空氣來獲得氧氣,這樣人與人、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之間就存在疾病傳染、交叉感染的途徑和可能,如可以通過空氣、飛沫、糞便、皮膚接觸等方式進行傳染性疾病傳播;同時,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大,使野生動物與人類的地理距離縮小到能互相傳播疾病的範圍,加快了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機率;人類大量捕抓、吃食野生動物,也大大提高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機會,大大提高交叉感染風險,加快病原體的傳播和疾病發生。而水生動物生活在水中,從水中獲得呼吸所需的氧氣,水生動物與人類存在一道天然的、安全的氣水保護屏障,以上存在人與陸生動物之間可以通過空氣、飛沫、糞便的等疾病傳染途徑被有效的切斷。相應的人與水生動物疾病交叉傳染可能性也就大幅降低。同時,水產養殖環境存在較強的區域性,這為人們在中間宿主(比如釘螺)控制和消滅上帶來可控性和有效性,從而更加有效切斷中間傳播渠道,減少疾病造成更大傳播可能。
最後,免疫系統高低差異性。人的免疫系統要比水生動物免疫系統進化的更高級、更複雜、疾病免疫及防禦能力更強,而水生動物免疫系統相比人與陸生動物要低級很多,甚至有些水生動物(如甲殼動物)還處於初級的非特異性免疫階段,免疫及疾病防禦能力相對弱很多;自然界遵循「物競天擇」 、「萬物相生相剋,講究平衡之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規律,在水生動物這個低級「道」(免疫機制)所選擇出的「魔」(病原體),或許會對其本身造成致命性危害,卻不足以對具有更高級的、更複雜的、免疫防禦力更強的免疫防禦機制的陸生動物和人類構成威脅。相反,陸生動物的免疫系統進化程度、複雜程度、免疫防禦能力與人類免疫系統相近,其免疫器官、免疫機制與人類存在很多相似性,因此相類似「道」(免疫機制),有很大機率造就相似的「魔」(病原體),這個高級「魔」對人類和陸生動物極可能造成同等致命性的危害,且存在很高的交叉感染可能性。
總結
_
_
_
水生動物對人類在重大疫病共患和傳播上具有極高安全性,同時還為人類帶來諸多好處。水產品含豐富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膽固醇、低脂肪等高價值,高品質的營養物質,多吃水產品有助大腦發育、降血壓、延緩衰老、增強機體免疫與疾病防禦力等諸多好處。因此,多吃水產品不僅安全,而且有助於增強體質,抵抗疾病傳染。
END
來源:威海市海洋發展局官微。如果發現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