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剛上映的電影《誤殺》,看名字像是一部懸疑偵探片,但影片中更多的折射出兩個家庭在教育孩子上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和結局。
片中有一段陳沖扮演的強勢警察局長與譚卓扮演的軟弱媽媽的對話,拿著兒子素察強暴譚卓女兒平平的視頻,威脅,逼迫譚卓說齣兒子下落時,陳沖說作為母親,你更能理解想要知道兒子下落的心情,而為了保護女兒挺身而出的譚卓,雖然平時軟弱,但此時卻針鋒相對,咬牙切齒地說出:「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禽獸。」
兩個母親的兇狠較量
一時間竟讓自認為無所不能的女強人陳沖啞口無言。片中看起來明顯處於不同的社會階層的兩個家庭,原本不會有任何的交集,由於兩家孩子偶然的一次夏令營活動,引發了一場愛與恨,善與惡,強權與計謀的激烈較量。
出身於普通小市民家庭的高中生平平,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父母都很疼愛自己和妹妹安安,僅僅看兩個孩子的名字,就知道父母對孩子沒有太多的要求,只希望兩個寶貝女兒能夠平平安安地長大。在這個家庭里,沒有父母對孩子的嚴厲管教和控制,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父母之間的恩愛有加,以及對孩子深沉的愛。
當父親知道女兒因為成績優秀,得到了參加夏令營的名額,臉上掩飾不住的自豪與得意,儘管在聽到高額的報名費時,猶豫了一下,被女兒調侃是「葛朗台」,賭氣說不參加夏令營了,但後來父親還是偷偷為女兒湊夠了學費,簽字同意了。
在夏令營,單純漂亮的平平被富家子弟素察盯上,素察用在酒里下藥的下三濫手段將平平強暴並錄了視頻,而善良的平平在喝之前還心存戒備地說:「我們還未成年,不能喝酒」,但還是被老練的素察避重就輕,騙得喝了幾口。
同樣是高中生,為何一個如此單純,而另一個卻能如此世故,小小年紀就學會誘姦同學這樣齷齪的手段,原來素察的媽媽是大名鼎鼎的警察局局長,破案如神,做事風格冷酷決絕,所有經手的案子沒有破不了的,也是讓人聞風喪膽的兇狠角色。素察的父親是市長候選人,政界名人。
由於夫妻二人平時都忙於各自的工作,對唯一的兒子疏於管教,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對兒子的無限縱容,特別是陳沖扮演的媽媽,對兒子無比的寵溺,素察將同學的眼睛打瞎以後,也對兒子沒有任何的責怪,還心疼地為兒子包紮傷口,讓下屬出面,對受害人威逼利誘,試圖私了。
而父親在得知這一事件時,則是直接衝到兒子面前,給兒子一記耳光,責怪他壞了自己的名聲,影響他的選舉投票。兒子負氣開著媽媽給自己買的現代跑車絕塵而去,父母只當是尋常的離家出走,不予理會。
因此,家庭環境如此懸殊的孩子在面臨人生中遇到的致命打擊時,表現出來的態度也是天壤之別:平平從夏令營回到家就變得心神不寧,擔驚受怕,這都沒有逃過愛她的媽媽的眼睛,在媽媽的追問下,平平跟媽媽說出了實情,並得到了媽媽的支持,與素察抗爭。
而素察在小小年紀,就已經無法無天,拿著視頻威脅平平,揚言如果平平不聽話就會將視頻發到網上,還光明正大地獨自開車到平平家的倉庫見面,當素察再次試圖騷擾平平時,平平看似軟弱的媽媽出現,想要奪過素察的手機,刪掉素察用以威脅他們的視頻,卻在激烈的爭奪中,失手打死了素察。
而素察的父母對兒子所做的一切都一無所知,兒子失蹤好幾天都沒有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直到發現兒子被遺棄的汽車,媽媽才開始慌亂起來,不惜一切代價要查齣兒子的下落。但父親依然忙於自己的選舉,讓媽媽一個人孤軍奮戰,在發現兒子不堪入目的視頻後,媽媽馬上要求在場工作人員,不能走漏任何風聲,注意不能影響丈夫的市長選舉。
而平平的爸爸發現家裡情況不對時,第一時間深夜從出差的地方趕回家,與家人共同商量對策,一家人齊心協力,一起面對突如其來的事故,一個平時沒什麼本事的父親,在這時,表現出驚人的冷靜與智慧,帶著家人與外界來了一次高智商的時空轉換遊戲。也與陳沖展開了貓捉老鼠的角逐賽。
在這場家庭對抗賽中,不知道如何與青春期的女兒親近的父親,終於再次找到了大女兒小時候對他的依賴與親密的感覺,父女關係得到了改善,一家人也更加的和諧有愛。
素察的父親也因此宣布退出選舉,媽媽也由於輿論壓力,不得不放棄大好的工作,夫妻二人也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對兒子的責任和家庭的意義。
最終,兩個家庭各自恢復平靜,平平一家本可以平平安安地繼續生活下去,但在寺廟裡,平平父親面對失去兒子的警察局長夫妻,要求得到有關兒子真相的無助眼神,他動搖了,但出於對自己家人的愛與保護,他再一次選擇了擋在家人面前,主動自首。隨之,平平和媽媽也站出來自首,一家人始終懷著對彼此的濃濃愛意。
故事的結局意味深長,兩個孩子引發的戰鬥,背後支撐的是兩個不同的家庭模式,在大家都在忙著探尋真相的時候,答案其實早就呈現出來了:愛不會說謊,愛是一切的真相的答案。
如果父母什麼都沒有,那就為孩子做個好榜樣,示範什麼是家的樣子,愛的樣子;如果父母什麼都有了,那就更要為孩子示範,讓孩子看到,在每一個家裡,都有比一切物質更重要的寶貴財富,那就是父母之間的愛,來自父母的無條件的愛。
相信這部電影一定會帶給家長們關於孩子教育方面的思考。好的家庭關係決定了一個孩子一生的命運。別讓孩子成了失敗的家庭教育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