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出新規,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
家長的責任不是減輕了,而是更重了,家庭教育的競爭,正式打響!
1
7月2日,教育部下發做好2019年中小學生暑假有關工作的通知,鼓勵學校布置活動性、實踐性、探究性作業,嚴禁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
通知指出要合理布置暑假作業。
學校要統籌調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數量和作業時間,由學科組、年級組集體研究布置學生暑假作業。
鼓勵布置活動性、實踐性、探究性作業,嚴禁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家長不盲目給孩子報校外培訓班,減輕學生課外負擔。
指導家長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安排適量的家務勞動,培養勞動節約習慣,提高勞動能力,幫助樹立節水節糧節電意識。
之前相關部門已經多次出台措施給學生和家長減負。
減負,這屆政府是認真的。
2
學校的負擔減下來了,家長之間的競爭,才剛剛開始。
任何減負的措施出台,我們都要先看下,高考的錄取方式沒有改變,如果沒有,請別為減負措施高興,那是迷惑懶惰家長的招數。
沒有了學校的硬性規定,家長只能自己頂上,懶的家長會覺得放下重擔,感謝國家。
比如新規出來後,不少網友就表示非常支持這個決定。
在網上,一道「你認為學校是否應該向家長布置作業」的投票中,有上萬的網友選擇了「不應該」「學校不能什麼都讓家長做」。
對於教育部這一通知,不少網友也都非常開心,感覺找到了知己。
但是聰明的家長會把學校缺少的一塊補回來,竟然學校不給作業,那麼我自己動手。
家長們要知道,高考沒有變,之前一切的學習都不能變。
國家能發文件禁止學校、老師、甚至校外輔導機構補課,但是你禁止不了家長在家裡輔導,這是每個家庭的私事,政府管不了。
競爭沒有改變,只不過是把競爭從家外,轉移到家裡——真正的家庭教育競爭,正式打響,家長不僅要教孩子做人,還要教做作業。
最後,聰明的、勤快的、吃苦的家長,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那些相信減負的家長,自己輕鬆了,孩子也輕鬆了,等到高考了,就一臉懵逼了。
3
學習是反人性的,所謂的減負、所謂的讓孩子快樂學習,都是偽命題,如果孩子學習不痛苦,才是不正常呢?
但是放眼整個人生,在12年基礎教育階段的痛苦又是那麼短暫。
你不吃這12年的苦,到了社會,你就得吃30年、40年、50年,甚至一輩子的苦。
學習沒有捷徑,只要你的孩子不是天才,就只能埋頭苦學。
新規之下,家長何去何從,要心裡明白。
學校不給作業,那就自己給自己作業,別偷懶,你現在偷的懶,日後都會反噬在你孩子身上。
記得網上流傳過一個段子:一教育局長會上宣布,要給學生和家長減負。等下了班後,馬上拉孩子去輔導班報了三個班。
那些給新規拍掌的家長,別在多年後發現自己孩子落後時,才跑來後悔。
有人說,我們總不能一直拿著藤條在孩子後面逼迫吧。
孩子年紀小時,是沒有定力的,需要家長的強迫,這是成長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如果你不想養出一個廢掉的孩子,作為家長就千萬別心軟。
有人說,如果太嚴厲了,孩子會不會留下童年陰影啊。
其實我很想說,如果嚴厲了,孩子就有心理陰影、就變成變態,那麼你也太小瞧人類了。
不可否認,會有孩子因為父母的管教而變得心理扭曲,但是這是多方面的,甚至有先天性的,不能用極個別的案例來否定家庭教育中的管教。
人,經過數百萬年進化,沒那麼脆弱,要是人類都那麼矯情,早滅絕了。
如果你看到其他家的孩子心理扭曲了,別擔心,那是別人家的孩子,不是你家的孩子,別把自己的孩子代入進去,堅持做好家長應當的管教責任。
當然,孩子也不用一直去強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律習慣的建立,家長的強制手段就可以退出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在自制力的約束下,自我成長,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什麼時候孩子的自律算是養成了?
當孩子願意做違反本性的事情。
比如主動關掉電視、放下手機去做作業;
比如在成績不理想時,主動向你要求報輔導班;
比如在放假時不睡懶覺,早早起來看書......
比如向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幫同學解答學習上問題。
戰勝人性中的懶惰和自私,到那個時候,孩子就真的「長大」了。
高考不變,競爭不變,聰明的家長看到新規後,不卸身上重擔。
希望你能做一個聰明的父母。
狐狸先森堅持原創,輸出精品內容,與你一起成長,期待你的關注。
你的支持就是我寫文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