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事栗子七夕被求婚成功,美滋滋地回家告訴母親。
母親沉思了好一會兒。
栗子小心詢問母親:「是不是我要嫁人,你捨不得?」
母親回答:「女兒,你可以結婚,但不要嫁人。這是我現在最想告訴你的話。」
栗子愣住了:「我結婚,不就是嫁人嗎?」
不,結婚,和嫁人,是不一樣的。
結婚,意味著你和心愛的人喜結連理,共築愛巢,從此一起經營一個小家。
而嫁娶不一樣。
嫁,有給予的意思,比如,嫁接,嫁禍。
出嫁,意味著女方從此附屬於男方一家,一切要以男方一家的需求為準。
出嫁的女人,在娘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處處要看別人的臉色,其中的滋味,只有親自品嘗過才會了解。
母親說,女兒,我恭喜你結婚,但不許你嫁人。
「你要時刻記得,只有和家人保持平等的地位,才有可能獲得幸福。」
「別去做誰的賢內助,更不要做誰背後的女人。因為我的女兒,本來就很棒,值得被愛。」
聽完母親的話,栗子若有所思。
-2-
前兩天,網上有人直播了一場特殊的婚禮。
新郎蓋著紅蓋頭,被人抬著進入新娘一家,在眾人的鬨笑聲中,新娘掀起新郎的蓋頭。
伴隨著喜慶的氣氛,新郎的親友掩面哭泣,母親默默流淚。
想到讓兒子入贅,母親非常自責。
其實,入贅,不過是男方的出嫁,只是調換了一下性別,才顯得觸目驚心。
而那些出嫁的女孩,比起入贅的男孩,所受的委屈,只多不少。
我的朋友檸檬,去年打算嫁人,未婚夫是談了兩年的男朋友。
男朋友買了房子,檸檬則負責裝修。
一方面感恩男友一家買房,另一方面出於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檸檬對裝修特別盡心,什麼事情都親自監督到位,用料也一定選最貴最好的。
沒想到,就在檸檬忙前忙後的時候,男友劈腿小三。
面對男友痛哭流涕的道歉,檸檬態度也很堅決:「趁著還沒結婚,咱們好聚好散吧。」
檸檬拿出一疊單據,要求他把裝修和家電的費用還給自己,足足有二十多萬。
這時候男的開始耍無賴:「裝修是你自願的,跟我有什麼關係?」
「你嫁給我,還不是圖我家房子,裝什麼公平正義?」
甚至揚言:「有本事你把裝修拿走,反正我沒錢給你!」
想到自己精心布置的家,就要住進另外一個女人,檸檬非常後悔:
「二十幾萬,完全可以湊個首付了,為什麼要給別人的房子錦上添花呢?」
一旦成為別人的附屬,你的付出將毫無保障。
-3-
娶嫁有風險。不嫁不娶,勢必將成為婚姻的主流模式。
大聰結婚的時候,就跟老公講的很明白:「你不用出彩禮,我也不會帶嫁妝,倆人合資買房,證上寫倆人的名兒。」
「婚後不跟任何一方的父母同住,養老均攤,家務均攤,逢年過節,兩邊親友輪流走動。」
「生孩子姓氏無關緊要,實在不行就抓鬮。但關鍵是,媽媽負責生,爸爸就要負責照顧,不能全丟給媽媽一個人。」
聽完大聰一系列的條款,大聰老公連連稱是。
現在,大聰和老公結婚三年多了,還有一個可愛的寶寶。
剛休完產假,有人勸大聰辭職,專心在家帶孩子。
還沒等大聰說話,老公就懟回去:「孩子又不是她一個人的,憑什麼要她辭職?」
「再說,我老婆工作能力比我強多了,生孩子又受了那麼多罪,家裡非要有人辭職帶娃,也應該是我辭職。」
大聰暗喜,看來給老公的洗腦很成功。
在傳統的娶嫁模式中,有多少人把女人的付出,看做理所當然。
又有多少才華橫溢的女人,埋沒在一家人的吃喝拉撒中,放棄上好的工作和晉升機會,為男人打理大後方,默默無聞。
沒有「不嫁不娶」式的婚姻制度,女人只能是男人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4-
鄰居阿姨家只有一個女兒,很多年前,有人跟她說:「你該再生個兒子。要不等你女兒嫁出去,你們老兩口可就無依無靠啦。」
阿姨笑笑,反問:「你兒子將來就一定留在身邊嗎?」
事實證明,阿姨的判斷是正確的,曾經炫耀自己有兒子的人,沒有一個人的兒子留在身邊。
年輕人總想往外走,這是他們的自由。
那些經常念叨著「我們老×家」的人,終於傻眼了。
你不娶,我不嫁,我們不屬於任何一方,這樣的的新式婚姻,越來越多。
男孩不必掏空父母,女孩父母也老有所依。
因為同等的投資,女方在撫育孩子上的付出得到尊重,即使做了家庭主婦,也沒必要低人一等。
他們的孩子,是雙方家族共同的寶貝。
女人更加獨立,男人也不再有恃無恐。
他們沒有底氣繼續做甩手掌柜,也更加了解經營一個小家,究竟有多麼不容易。
那個用一場婚禮和一套房子,換一個女人回家過日子的時代,終將一去不復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