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我就覺得我的春天要來了,終於可以甩開孩子放飛自我。
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開學才沒多久,孩子就一次又一次用殘酷的現實暴擊我美好的幻想。
原本女兒個性算是比較外向,在社交方面也都不錯,在分離焦慮方面也沒有太大問題,因此我以為她的幼兒園生活一定會是順風順水,沒有一絲問題的。
結果在一次接她回家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不對勁,那天孩子開開心心的走出校門,結果還沒走幾步,突然小臉一皺,嘴癟了下來,更讓人崩潰的是那味兒很快就飄出來了……
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次意外,並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責備女兒,回家洗洗也就過去了。
沒成想老虎不發問,女兒當我是hello Kitty,三番五次出現這種半路解決的事情,我也終於不淡定了,決定要跟女兒好好談談。
只是我的嚴肅跟女兒的態度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女兒輕描淡寫的告訴我:我就是不想在幼兒園拉。
不管我怎麼問就只有這一句話,我無奈了,經過一番思索後,我決定換個策略問。
我告訴孩子:大便是我們吃進去的東西被我們身體用掉後,剩下的沒用了的東西,沒用的東西我們就要把它拉出來,要不然會肚子疼的,所以只要肚子疼想大便的時候,我們就應該馬上去,不管在幼兒園還是在家裡。
女兒一臉懂王的樣子:媽媽,我知道,所以我才不要在幼兒園裡拉。
這下輪到我糊塗了,這是什麼邏輯,什麼叫「所以」我才不要在幼兒園裡拉?
好在我「不懂就問」的好習慣很受女兒的「賞識」,但女兒的回答卻讓我三觀都差點收不回來了:我都是在家裡吃的東西,為什麼要拉學校的馬桶里,我要拉在自己家裡的小馬桶里。
女兒的邏輯讓我很方,但在我之前發表過的《女童被老師霸凌,李玫瑾:想知道幼兒園發生的事,做這個遊戲》一文中,留言區也有不少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也不愛在幼兒園大便。
當時我更是因此話題再次進行了一個小調查,結果發現孩子不在學校大便的比例相當高,更有報告稱,80%的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
但對於孩子不在校大便的原因卻並不都如女兒般「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是五花八門,我稍微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幾種原因:
老師不讓拉系列:
自己不想拉系列:
風蕭蕭兮易水寒,看不上的俺不沾:我家老大一年級是集體蹲坑廁所,天津的學校環境應該不會太差,他不喜歡,如果想大便一直憋著,我家有個小廠子在農村,他去了兩天硬是不拉屎,就是嫌環境不舒服。
人生得意須盡歡,大便浪費好時光:我家孩子也不在學校大便,她說下課就那一會,都不夠玩的 大便就浪費了下課時間了。
粒粒皆辛苦,肥水怎能留人土:在家吃的飯,怎麼能便宜了學校的馬桶?
通過對大多數家長的留言總結,我們不難發現孩子不愛在幼兒園上廁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所以一味責罵並不能讓孩子如願在幼兒園如廁,而是應該從根源入手,讓孩子無負擔大便。
台灣曾調查過2000餘名學生和年輕女性,發現小學生有46%腸道年齡老化,22%每周排便3次以下,5.6%每周排便1次以下,嚴重影響腸道健康,也因此導致腸道疾病率快速上升。
孩子因各種原因寧願憋著也不拉,對於健康有著長遠隱形傷害,因此家長一定不能大意。
那麼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學校拉大便呢?
從老師方面來講:
- 給孩子選擇一所感到輕鬆的學校
表示之所以不在學校拉大便是因為老師不喜歡,老師不讓拉的孩子不在少數,確實有兒童心理學家說過:孩子出現尿褲子、憋大便,可能是環境改變造成的情緒問題。
因為在意老師對自己的看法,於是寧願自己憋著,在這一點上,童書媽媽三川玲就曾講述過自己女兒的經歷。
孩子不願意在原來的學校大便,儘管這家幼兒園離家很近,但為了讓孩子願意大便,三川玲只能把孩子轉到另一家離家30分鐘車程的幼兒園。
結果是可喜的,三川玲表示,孩子願意在幼兒園大便了,並認為是因為孩子精神感到鬆弛,在學校有安全感,才有勇氣去大便。
因此我們也都認為,一個輕鬆,讓孩子充滿信任的環境,對於孩子順利排便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的。
-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有幼師朋友曾跟我專門講過孩子上廁所的事情,她說在他們幼兒園,午餐前30分鐘都會進行統一如廁洗手環節。
在我們不少家長眼裡肯定都認為這沒有絲毫難度,然而對於一個班只有2-3個老師來說,卻是場災難。
就單從如廁環節來說,大小便不是想拉就能拉的,於是不少孩子會哭鬧說自己不要拉,不拉倒也沒問題,問題有不少孩子不是因為生理不想拉,而是心理不想拉,於是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嘩啦啦沒幾秒就全在褲子上了。
於是就只能安排其中一個老師給孩子換褲子,剩下的繼續哭天喊地,一會是哭爺爺喊奶奶給自己擦屁股,一會是弄髒了不開心,一會是衣服造型奇特,還沒明白怎麼脫,已經憋不住了,於是便便在地上隨著孩子的行走自在闖天涯。
在這並不是為老師開脫,但換位思考一下,在照顧這麼多孩子上,老師自然會偏向喜歡更獨立,自理能力更好的孩子,因此如果家長能早日讓孩子學會如何上廁所,孩子在學校如廁自然會更遊刃有餘,也會更有勇氣去大便。
- 不要擔心,小班的孩子幾乎不會自己擦屁股
不少家長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都比較擔心自己孩子不會擦屁股會不會被針對,事實上絕大多數2-3歲的孩子都不會自己擦屁股。
- 手臂不夠長,客觀條件不允許;
- 自己沒興趣,心理條件不成熟;
- 有人照顧,根本沒想到擦屁股是自己的事;
因此,與其總擔心孩子不會擦屁股,不如提前教孩子如何擦,並跟老師溝通好,等到孩子上幼兒園小班下學期或中班手臂足夠長時,就能更自然而然的上手。
女孩:給孩子一個洋娃娃進行演示,強調從前往後的擦拭順序;
男孩:給孩子玩對準「靶心」的遊戲,引導孩子對準再尿;
另外也可以多帶孩子去公共場所上廁所,學會適應不同類型的馬桶,這樣到時候就不會因幼兒園與家不同造型的馬桶而犯怵。
從孩子方面來說
- 熟悉幼兒園時,別忘了廁所
從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幼兒園,再到陌生的廁所,對於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是需要好一段時間才能適應的。
在女兒的幼兒園,在正式入園之前會有一星期時間的適應期,家長陪同孩子一同前往一同離開,根據孩子喜好願呆多長時間就多長時間。
然而不少家長在帶孩子熟悉幼兒園期間都著重教室方面,卻忘了廁所。
比如女兒幼兒園是蹲便式,在家習慣管了座便式馬桶,非常不習慣寧願憋著,於是在之後的時間裡,我都會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加強身體鍛鍊,增加腿部力量,以求蹲的更穩。
- 著方便穿脫的衣物
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更突出都會在衣著方面暗下功夫,但其實造型奇特的衣服非常不方便。
- 比如好看的連衣裙,不方便運動,容易走光,在上廁所時更容易掉下來弄髒;
- 比如牛仔褲,布料太硬,穿脫比較困難,對緊急如廁非常不友好;
- 弔帶褲、連體褲之類更是不用說,,除了時尚對於孩子來說簡直一無是處。
好在女兒的幼兒園有統一的校服,因此在穿衣方面算是比較省心,每天衣服褲子就解決了,也不用擔心好不好看,會不會被別的孩子嘲笑。
- 普及大便原理,該拉就得拉
當孩子對大便有執念的時候,家長就要趁熱打鐵趕緊給孩子普及。
儘管女兒知道大便形成的原理,但為了孩子更直觀明白大便的產生和憋便的危害,我給女兒女兒又購置了另一本圖文並茂的科普書,上面有女兒最愛的卡通形象,也有實景圖,視覺衝擊力非常棒。
在大便形成這一篇,詳細講解了大便的形成,首先食物經過牙齒拒絕嚼碎,然後通過食道進入胃裡,胃裡胃液溶解,食物小分子進入小腸吸收營養,大腸吸收水分,最終沒用的廢物就是便便,拉到馬桶衝進下水道。
在直觀科普後的衝擊下,鑒於女兒「怕吃虧」的思維,我又給女兒悄悄講了個小秘密:「媽媽給學校交過馬桶沖水費了哦,如果你不在幼兒園拉的話,我們的錢就浪費掉咯。」
如果你家也有孩子不願在幼兒園上廁所,出現憋便現象,不要為此著急責罵孩子,不要逼著孩子一定要及時排便,而應該遵循孩子的行為。
在幫助排除外部因素的前提下,及時給孩子進行大便的科普,讓孩子了解大便、明白憋便的危害,幫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實現排便自由。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台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wOk103MBeElxlkkadq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