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打拚的我,為什麼我偏要回到三四線的老家買房?

2020-07-22     大鬍子說房

原標題:在大城市打拚的我,為什麼我偏要回到三四線的老家買房?

三四線城市不能買!

理由千篇一律,產業導入、人口流向、棚改化尾聲等等,這些老生常談的分析大家都聽膩了,我們也說倦了,但跳出邏輯圈的時候,我們忽略了一個最不可預測的因素:人性。

就好比優質學區房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樓市的硬通貨,很大一部分源於中國式父母的觀念和心態。

結婚一定要買房,一部分也源於丈母娘經濟。

包括這兩年大家生女兒的意願更高,甚至玩笑話說生兒子就是100萬,生兒子就要準備一套房子,更是中國式獨有。

所以在中國買房,只考慮經濟學原理往往無法解釋樓市現象,今天我們的角度不從經濟學原理入手,我們談談人性,談談為何三四線城市哪怕一而再再而三提醒不要買,依舊有一批人前赴後繼去買。

很多人的共鳴:為什麼我老家每年都在人口凈流出,但都能漲到1萬+?

這裡說一下同事大白,老家廣東湛江,前兩年剛入坑湛江市區房子,單價1.1萬,早2015年廣東城市吸引力排行榜中,湛江就以人口流失98.82萬人、流失率12%,排在第8名。

和湛江一樣的還有茂名,茂南區部分樓盤也已經突破1萬+,而2015年人口流失177.76萬人,流失率高達22.62%,排在廣東省人口流失第一,並且這些年,人口也還在持續流出。

按照房地產周期長期看人口來分析,這樣的城市理應被拋棄。但為何市中心的房子仍然能堅挺在1萬+?

一部分在於人口基數以及觀念。

茂名和湛江是出了名的人口大市,戶籍人口上茂名排在第1而湛江排在第8,人口基數大,再加上這兩個城市的人生育意願也比較大,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相應會高。

但這類城市每年的流失率也高,人口基數再大也禁不住每年往外一直流出的人口,如果只是人口基數大還遠遠無法解釋為何房價能夯實在1萬+。

裡面更深層的離不開觀念問題,大白買房並不是自己買的,而是父母用他的名義購買的。大白還不是特例,問了一圈同事,父母出資在家鄉購置房產的不在少數。

問及原因,幾乎都是:父母認為不管未來在哪工作和生活,在老家買一套房子總沒有錯。

說不定以後回去發展呢?以後沒房子怎麼結婚呢?

而且這些年貨幣棚改化,老百姓手頭上多了幾十萬上百萬,又沒處投資,上來就買路虎和戴金鐲子的還是少數,那就買套房子放著吧,萬一以後孩子要用呢,萬一漲了呢。

三四線城市房價的慣性上漲,連擺地攤的大媽都知道要掙錢就投資房地產。

中國人就喜歡未雨綢繆,喜歡為「以後」和「萬一」買單。

還有一點是城鎮化進程的感性體現,那就是農村人對城市的嚮往,升華一下就是大家對美好生活和居住品質改善的追求。

對於農村人來說,在城裡有一套房也是一種「面子」的體現,更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

所以很多三四線城市的現狀就是,家裡有自建房了,但還是會去市裡買一套商品房。

中國人為何如此鍾愛房子,一部分要歸結於「居者有其屋、安定感需求」的傳統心理,從古至今不管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條件首先做的就是置產。

中國人有很深的戀土情節,對房子更是有依賴感,把房子看成「安身立命」、「落葉歸根」的場所。

而這些年還有心靈雞湯文中對房子賦予了家的溫馨、幸福港灣的情感功能,更是催生了無數人對房子的渴望。

所以總有人問到底什麼人推高了中國房價?有一種力量你可能從未想過,那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

他們誰不是一邊吐槽中國的高房價剝削了生活質量,一邊默默為孩子為自己置辦一套房產?

在三四線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父母。可能無法為子女在一線城市購置房產,但幫忙在三四線城市付個首付還能做到,這些年幫子女在家鄉置業的父母不在少數。

回去發展有房住,不回去當買房投資,典型的「退可守,進可攻」,這就是支撐三四線城市市中心房價夯實在1萬+的感性基礎。

感性聊完,回歸理性。

一個再感性的人,也必須和理性博弈,講點數據和道理。

如果所有人都基於感性去三四線城市買房,那我只能說你就是那批回家接盤的韭菜。

大家肯定注意到我上部分說的是三四線城市市中心的房價能上1萬+,因為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房價上1萬多的往往只有市區或者部分區域,而非全市均價。

因為三四線城市的城鎮化其實還在持續,農村到縣城,縣城到市區,還在一步步走,而每個城市的市區都結合了最優質的的配套資源,也是縣城小青年湧入的首選,所以三四線城市的市中心還能漲。

(湛江市區霞山區房價還有漲)

但小縣城呢,遲早得跌。尤其是那些人口凈流出的三四線城市,人口基數再大,也熬不住每年幾十萬的凈流出人口,而隨著人們對居住品質的追求,那些拚命努力從小城市小縣城奮鬥並去大城市上學打工的人,未來真的有多少願意回到自己十八線的小城市?

哪怕回去,也絕不是家鄉小縣城,而是省會城市或者是四線城市的市區。

比如大白,買的是也是湛江市區的霞山區,而不是他老家廉江,還有同事小詩哪怕回老家,也是去武漢置業,而不是荊州。

所以大家看到的是自己家鄉市中心的房子還在漲,卻忽略了那些小縣城房價不僅漲不起來還開始下跌。

(大白的老家廉江房價其實是微跌的)

三四線城市如果非要說還能繼續漲的區域,就只有市中心且周邊有名校資源的區域。

而大多數必須面臨的殘酷的真相就是:當北上廣深和強二線城市在吸引大量年輕人落戶的時候,大量的小城市和縣城人口在流失。

我們呼籲大家放棄三四線城市,是因為大趨勢如此,再感性的情懷都無法與經濟學常識相悖。

2019年國家發改委曾重點提出「收縮型城市」的說法,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區空心化的現象已經越來越突出,清華教授曾在公開講座中表示,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是說有10000多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間流失。

城市收縮的問題越發突出,如何面對城市收縮,就要在跨區域方面加強合作,關注區域的、整體的利益,所以對於部分三四線城市而言,現在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環一線。

環一線城市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傍著一線城市的大腿,成為一線城市的睡城,同時也避免淪為和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一樣的命運。

新一輪的城市格局已經開始洗牌,城市群、都市圈將成為三四線城市最後的一次機會。

按照規劃,未來2億新落戶的人口,60%會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中原、山東半島七大城市群,而全國的19大城市群將以1/4土地集聚74%人口,創造90%GDP。

可以預見的是,那些人口凈流出的普通地級市、縣城的房子,未來幾十年將只有使用價值,很難賣出去,將全面喪失投資價值。

未來很多三四線城市會面臨萎縮甚至很多城鎮會面臨消失,被時代浪潮裹挾的我們,最終都要參與這場無聲的不可逆的資產保衛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w3yyd3MBd4Bm1__Yn7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