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綁架式"逼婚?

2019-07-30     說道福州


「你都30歲了,還不結婚讓我們很沒面子!」

「不要挑了,你知不知道你嫁不出去,我們頭都抬不起來!」

「你再不結婚,過幾年就更嫁不出去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不結婚就是不孝!」

我相信有不少被逼婚者,無論男女都會經常聽到這些「綁架式」的話語。

最近一位來訪者向我傾訴被逼婚的事情,說他的朋友因為家中父母上吊自殺相逼,嚇得他匆匆交付下半生。他自己的父母以及家中姐姐們也是一直在苦苦相逼,他是家中唯一的大學生。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他,無法理解父母的行為,覺得莫名其妙但也不知道如何應對,每次回家母親每天都是哭哭啼啼逼他早日成婚。

甚至說後悔送他上大學,這麼不聽話。父母和姐姐們輪番轟炸、道德綁架,不斷的譴責讓他對家人越來越疏遠。與家人相處讓他感到非常難受、焦慮、無法呼吸,覺得只有一個人呆著的時候才是安全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應該是要這樣吧,彼此獨立又相互關愛。可是我的父母都怎麼溝通都沒用,要建立界限,就像一座大山,很艱難。」他說。

即使不是逼婚,我們與父母的對話中也會經常出現這種「綁架式」對話。


為什麼父母們都那麼愛「綁架」我們呢?

-1-


對於中國的文化背景下來說,認為人到了一定年齡就必須要結婚,然後傳宗接代。這才是符合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從小到大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裡,聽得最多的就是:

「你要聽話,才是好孩子。」

「聽話,不能造成別人的麻煩。」

「你要聽話,那樣才是乖孩子。」

我們不被允許可以思考,按照父母、老師的話去做是一件最安全、也是最容易被肯定的事情。如果我們不按照他們的方式去做,就會被大加譴責。而我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被否定,也代表著自己也被否定,甚至不被這個世界接受。這也是我們自我價值感缺失的原因之一。當時我們的感受會是「大人們要我們不要這麼做,但卻不想了解我們為什麼這麼做。」

於是,我們不被鼓勵獨立思考、重視自我感受。我們被教育成:必須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才是對的,才是被允許的。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被灌輸這樣的「潛規則」後,我們越來越不敢和別人不一樣,也不相信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感覺、想法,不相信自己是「被允許」和重要的。或許有時候我們身邊的大人、父母或老師,並非完全認為「聽話」才是對的,但是,面對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要相信自己的看法、支持孩子,有的時候,也需要很大的勇氣,才有辦法去捍衛、對抗這個社會他人的評價和看法。

就像我這位來訪者所說:「我父母一直在意他人的評價。」

其實不難理解,即使父母或許有一刻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但是沒有勇氣去對抗他人的評價和看法。因為我們的父母也只是普通人,只能隨大流,認為這樣才是「安全的」、「被肯定的」。他們也只能是用這種價值觀來教育我們,因為怕我們與這個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對抗會讓我們吃虧,怕我們不被這個社會接納,怕我們舉步維艱,受人白眼。

-2-

還有一點造成父母綁架式的行為的價值觀是「權威,永遠是對的。

在我們的文化中,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學校,都在強調權威的正確性。

「你應該要聽父母的話。」

「你應該要聽老師的話。」

「父母、老師都是為你好。」

「不能去質疑父母和老師們的權威性。」

一旦我們的想法和權威不同,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可能就會遭受各種阻礙,不按是否真的被權威否定,我們的內心都會有習慣性的認同權威的「正確性」。我們甚至在這樣的教育文化下養成一個習慣「權威」有資格決定我們的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權威」否定了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感受的時候,我們因此而感到痛苦不已。痛苦的是一方面我們並不認為「權威」對我們的否定一定是正確的,一方面我們的潛意識又習慣讓我們覺得好像不按照「權威」的方式去做,我就是不對的,我的感受好像也是不應該有的。

我們的文化,教我們如何對權威者「順從」,卻忘了教導我們如何學會尊重別人,以及如何學會「不讓別人不尊重的傷害我們」。

所以我們的父母總會用「你應該要聽父母的話。」來綁架我們,因為他們也沒有學會如何尊重別人和不讓別人不尊重自己。對這些父母而言,或許以前他們的父母都是這樣教育他們的,因此,期待孩子「順」已經是一種習慣。希望孩子找自己的路和方法去做,這樣他們才會覺得安心和有安全感。

「我們經歷的比你多,你應該聽我們的,少走彎路!」

「你能說出我們有什麼不對嗎?我們不是也活得好好的!」

「你為什麼要這麼折騰,這麼不聽話!」

父母們生活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教育中並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這麼多自我成長和心理教育的課程。而且人對陌生的觀念會下意識的抗拒,對未知感到恐懼,他們用固有的模式生存已久,認為只有這麼做,孩子們才會不受傷,比較安全。


如何不被綁架?

你必須要有很大的勇氣,這是一場自我保護以及捍衛自己的持久戰。

1、 學習重視自己的感受

請你想像一下:

你在生活中是否常以他人的感受為主?

是否時常為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忽略了自己,委屈了自己?

如果我們總是重視他人的感受,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委屈自己去滿足別人。久而久之,你就會覺得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都是不重要的,而自己也是不重要的。而與他人的互動中,他們也忽略了你的需求和感受,我們自己都不捍衛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別人又怎麼有責任和義務去注意到呢?

重視自己的感受開始,就是開始把自己找回來。

2、 學習了解自己

開始重視自己的感受之後,你就可以開始像了解一位「好朋友」一樣了解自己。當你出現負面感受的時候,可能你會自動化的去把這些負面感受壓抑和忽略。從日常的小事開始,練習感受哪些讓你舒服或者不舒服,遇到不舒服的感覺時,試著記錄下來。問問自己「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我怎麼會覺得不舒服呢?」

讓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好好體驗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學習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3、 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除了讓自己看到自己,也可以讓別人看到我們。只有這樣,別人才會開始去了解我們,進而接納我們。但是確實我們會遇到當我們變得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時候,身邊的人會很不習慣,試圖又用「道德綁架」我們讓我們變回從前的模式。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需要堅定一點的是:「我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沒有錯,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著。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我必須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並且正面的表達出來。」

正面表達除了語言之外,平和的情緒和堅定態度都很重要。如果我們充滿負面情緒去表達,肯定會引起一場爭吵。但如果我們是溫柔而堅定的表達情緒、感受和需求時,別人也會看到我們,更尊重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建立了我們的界限,我們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正面表達時,別人也會知道我們的界限,也會學著用我們接受的方式尊重我們。


如何正面的表達?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模式

1. 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1)觀察

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於(或無助於)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感受

對於這些行為,我有什麼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 「因為我需要/看重……」

(4)請求

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 「你是否願意……?」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1)觀察

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於(或無助於)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你(看、聽、想到你看到的/聽到的)……」

(2)感受

對於這些行為,你有什麼樣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嗎?」

(3)需要

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 「因為你需要/看重……」

(4)請求 關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 「所以,你想……」

在運用非暴力溝通時,請你能夠用你的心(有愛的態度)跟對方溝通,而不只是用頭腦和對方對話。

我當初在運用這些方法的時候,我的父母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再的「道德綁架」我,認為我「忤逆」、「不孝」。但我知道,只有我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父母才會真正的理解我和尊重我的選擇,不再用他們的「權威」和「社會價值觀」來綁架我。我經常與父母正面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會暴露自己的脆弱,父母也越來越明白和理解我的感受和處境。現在已經放下了「道德綁架」這個工具。如果你總覺得父母不了解你,不關注你的感受,問問你自己:是否有真正正面的去表達過呢?

我多次提出正面表達,是不帶情緒、攻擊和指責的。我不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去與你的父母理論或者大吵一場,畢竟這樣只會互相傷害。而我在這裡與大家分享的方法不僅可以用在與父母關係上,在兩性關係、親子關係、工作關係和其他的人際關係上也可以用到。

這些都是我自身親身經歷與運用成功的方式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祝福大家早日脫離「綁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OcVRGwB8g2yegND_O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