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兩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覺醒

2020-09-27     有夢想的唐糖

原標題:人有兩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覺醒

在著名作家霧滿攔江的一篇文章里,他這樣寫道:「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態勢排布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下愚莫揣上智,泥陷於認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根本聽不懂認知更豁達的人在說些什麼。」

在讀這篇文章之前,在我的認知範圍里,我認為「知識=認知」,後來才明白,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霧滿攔江將認知層級分為9層,分別是:

  • 最底端,只知好惡
  • 第二層,墨守成規
  • 第三層,認識到規矩的局限性
  • 第四層,明是非,識大體
  • 第五層,認識到是非的局限性
  • 第六層,認識到現實資源的局限性
  • 第七層,認識到人的發展性
  • 第八層,認識到萬古不變的人性與社會規律
  • 第九層,認識到人生的至高意義與價值

可以說,建立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基礎上的認知九層理論,基本囊括了人類認知的全部方面。所以,正如文章所言:認知不同的人,交流起來是有困難的。不僅如此,認知不同,基本上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層級——認知層級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圈子」。

所以,一個人如果對渾渾噩噩的現狀不滿,想要改變,最便捷的途徑就是提升自己的認知範圍和層級——這其中,拓展潛意識的覺知是一個質變,當把一些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之後(榮格語),會發現自己的視覺所到,覺察力所到,見識範圍不斷擴大,好像無形之中戴上了一副洞悉事物本質的透視鏡。

在我的個人成長的經歷中,也驗證了這一點。在我過去的一百多萬字的文章里,提到頻率最高的兩個詞,大概就是認知覺察

最近我讀到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這本書在我所在的官方薦書群中,被多個領讀者激動的評價「太好看了」,甚至有人說要為它自發的寫上20篇書評。就我自己的體會而言,這也是一本我讀完之後決定「裂牆推薦」的一本書。原因有以下幾點

  • 第一,閱讀的體驗感非常流暢。

很多「好」書很容易有一個問題,就是閱讀困難。尤其是一些外國翻譯過來的經典之作,受語言習慣、翻譯水平等很多限制,使我們在讀的時候感覺晦澀難懂,難以投入。而這本《認知覺醒》,我花了3個小時便通讀完畢,可以說在閱讀的體驗感上非常流暢——這一點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很多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如果不能有閱讀的快感,即使再好的書,也難以發揮它的價值。

  • 第二,內容價值增量強大。

在我看來,這本書其實可以當做一個經典書籍的濃縮版,它裡面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泛,從心理學到認知行為學,幾乎囊括了一個人從思想到行為改變的全部精華。在這本書里,作者也提到了很多本我們耳熟能詳的書單,比如《刻意練習》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是將眾多經典之作的核心觀點加以提煉,並結合自己從一個「loser」蛻變到「達人」的實際經驗寫出的一本書。

所以,你可以將其視為書單,比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去翻閱這個系列的經典之作,你也可以將其視為最快捷高效的方法提煉手冊——免去了自己逐一翻閱的時間。

  • 第三,結構清晰,邏輯強大。

剛才我說了,這本書是一個認知提升的濃縮精華版,作者的邏輯主線也是圍繞著「認知」和「覺醒」這兩方面做工的。

這本書的上篇是「內觀自己,擺脫焦慮」,主要從「認知」這個層級幫助我們普通人改變掃清了障礙,作者從大腦、潛意識、元認知這三個方面,首先為我們解惑——為什麼我們想改變很多壞習慣,但就是做不到?根源到底在哪呢?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這三章後,就已經有醍醐灌頂之感,解決了自己長久的困惑。

書的下篇是「外觀世界,借力前行」,打好認知基礎之後,作者開始給出具體的行動指南。他從「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早冥讀寫跑」5個方面給出了具體的實操指南。

其實看完目錄介紹,我想作者的寫作思路已經躍然紙上——從認知覺醒開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然後再配合高效的實操原理和方案,從而幫助讀者實現完美蛻變。

回到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發愁自己孩子的學習問題,其實不管是孩子還是自控能力較弱的成人,之所以學習成績不好或者每日渾渾噩噩,都源於這幾個「力」比較薄弱,所以,改變其實是一個綜合提升自身素質的過程。

也許有人會說,說的這好那好,還不就是為了帶貨?哼!我才不會上當。

曾經,我也是這樣的人,不僅如此,我還自認為自己很高明,有洞悉本質的智慧。後來當我的認知疊代升級之後,我才看懂自己這種思維邏輯的限制所在——當一個人不能用開放的思維和心態面對世界時,往往會下意識的採取「防禦性反應」,比如看到這樣的文章,會認為別人在套路自己。這種思維邏輯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的確可以避免自己被套路的風險,壞處是,因為時刻防禦,所以錯失了很多機會和可能。就像這本書,如果不買,省下的可能是幾十塊錢,但是卻有可能錯失讓自己醍醐灌頂,徹底改變的機會。

所以,後來我越來越明白那句話的真正含義:一個人無法賺到超過自己認知範圍的錢,即使僥倖獲得,也會以各種方式還回去

正因為如此,我後來才心甘情願的將「個人成長」當做自己的終身奮鬥的目標,在這個大的方向指引下,不斷地覺察自己的潛意識,防禦機制,提升認知範圍,用科學的方式打理自己的生活。和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曾經我也幾十年的在「糞坑」里打滾,痛苦不堪。比如早上定了 5點的鬧鈴,結果鬧鈴響了自己卻爬不起來,於是在糾結和內耗中渾渾噩噩的睡到7點,結果是計劃沒執行——自責,覺也沒睡好——疲憊。

後來我學習心理之後,很快成為學習速度驚人的「佼佼者」,這與之前的痛苦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不是經歷過那麼多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掙扎和糾結,體驗過那麼想改變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習得性無助,我想後來我不會有那麼深的感悟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向上的種子,沒有一個人甘心在泥坑裡打滾,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自我——希望自己是自律的、高效的、有價值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相信像我和本書的作者那樣,曾經在泥潭裡掙扎的人,也不在少數。

所以,很多時候,痛苦源於想要改變和改變無能之間的差距,而在苦苦掙扎的時候,差的可能就是「捅破窗戶紙」的那一次頓悟。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我再一次鄭重的推薦這本也許能改變很多人命運的書:《認知覺醒》

它不是神丹妙藥,但卻是開啟一個人自我改變之旅的一扇大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OOwzXQBURTf-Dn5Fp5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