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銷售變現 | 看完以後,發現流量、內容變現都是小兒科

2019-12-09   媒玩兒

大噶好,我是小張老師。今天,終於要說到萬眾期待的「銷售變現」了。一提到銷售變現,我就兩眼發光,複雜的情感難以言表。

具體為什麼呢?我們來看今天的內容吧......

問題

新媒體的銷售變現怎麼整?

回答

首先我們明確一個概念,我所提的銷售變現,僅算在公眾號中推送內容,點擊文中連結產生的銷售;或是以直播等有策劃的內容形式,產生的銷售。而這些,主要是排除了因商城自然流量,產生的用戶主動購買情況。

然後我要說,銷售變現是最「坑新媒體人」的新媒體變現手段。

舉個例子,你在某家做酒的企業做新媒體運營,老闆知道新媒體可以有銷售變現,然後要求你每月達到多少的銷量,然後你發現公眾號100個粉絲都沒有,這KPI怎麼完成?於是,一年下來,你工資沒漲,酒倒是買了不少。


這就是困難的地方:銷售變現有很多先決條件,但是老闆並不知道,也就苦了新媒體人了。

雲知團隊做企業新媒體代運營快3年了,遇到過無數的客戶,其中就不乏做了1、2個月就想要銷售轉化的,那不是想peach嗎!

一方面科普,一方面指引,小張老師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銷售變現的方式!

1、銷售變現與其它變現方式有些相悖

無論哪種變現,實際上都與需求直接相關。比如內容變現,是因為平台或者讀者對你好內容的需求,流量變現是基於B端對於你粉絲粘合性的需求,銷售變現則是用戶對於你所銷售產品的需求。

我們縱觀這三種變現方式,流量變現和內容變現,都是基於長期的內容積累,粉絲粘合性提升實現的,不需要我們動其他心思,踏踏實實做內容就可以了。

而銷售變現則不一樣,在積累內容,培養忠實粉絲的前提下,還要思考很多問題:我粉絲的剛需是什麼?我的產品對粉絲是否有用?我做銷售轉化的內容怎麼寫?轉化率應該有一個怎麼樣的預期?

很明顯,銷售變現比起其它兩種方式更加複雜,而且在前期會產生一些「衝突」。

一般情況下,銷售變現是會傷害粉絲的。比如我們積累了一部分喜歡看我們內容的粉絲,他們只是喜歡看內容,但是突然推了一篇我們產品的內容出來,也許產品不差,但在喜歡內容的粉絲眼中,這是極其「扎眼」的。如此一來,銷售變現後粉絲的減少是必然的,就會影響流量變現和內容變現。

當然,也有例外。即粉絲「期待」你賣東西。不過這是非常後期的階段了,你天天給粉絲提供精彩的內容,你的粉絲也會擔心你的「飯碗」問題。如果你天天做黑科技科普,大家都很喜歡看,這時候你掏出自己家的產品來,耳濡目染的粉絲一定會搶著購買,還會幫你分享!

2、場景化內容導購稿

我們反覆說,現在新零售的模式,是「貨找人」的模式。新媒體的銷售變現,一定不是用戶知道他需要,然後我們推給他們;而是他們需要,但不知道,或是他們本不需要,經過你的介紹以後他們需要了!

在這樣的前提下,內容就變得非常關鍵了,即我們所說的場景化內容導購稿。

以生活中的場景、熱點,或生活通感、通識切入,引起大家的情感或共鳴,最後承接產品,介紹產品特點,使用效果等等。剩下的,就要拼產品品質以及產品與用戶之間的對應性了。

可以說,場景化內容導購稿是銷售變現裡面非常重要,且非常繁複的一環。因為它沒有「最好」,只有不斷的根據數據結果去分析、提高。如果大家想做銷售變現,但不知道怎麼去寫場景化內容導購稿的話,我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公眾號「公路商店」,你也許會腦洞大開~

3、銷售變現與其它變現方式權衡

其實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些蒙:流量變現和銷售變現、內容變現是不是有些類似?

確實是這樣,第三方對於流量的需求,很大可能是銷售,也不排除一些品牌推廣需求;而銷售變現又需要很好的內容配合。

這裡我們就要考慮公司的具體情況了,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的新媒體矩陣未來的主要方向,再考慮變現方式。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的新媒體矩陣,最終是為了公司的產品服務,就是為了賣東西,那麼就儘早拋棄流量和內容變現兩種方式,專注做產品相關領域內容,把銷售變現提前;如果最終我們想賣廣告,那就做精緻的內容,賣東西什麼的暫時不要想!

總結

由於銷售變現很大一部分涉及到新零售領域,小張老師就不展開細化了,如果真要追究下去,可能要寫篇一萬字的論文了!

總之,銷售變現比其它變現方式更複雜,要考量的事情更多。如果您有什麼想問的,歡迎下方留言!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