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百萬爆文的操作者,我想告訴你這些可複製的經驗

2019-10-08   媒玩兒

上周,媒玩兒的文章 國旗頭像刷屏:同樣的玩法,不同的馬甲,「爆」是必然的(新媒體運營第151回)(以下簡稱《刷屏》)在今日頭條上爆了!

今日頭條的「炫耀」海報

這是媒玩兒號內第一篇百萬爆款文章。這篇文章有多爆?

截止9月29日21點,在頭條上閱讀數高達116.8萬,頭條號內粉絲增長翻5倍,個數為1400+,頭條收益為1640元+(青雲計劃1000元,廣告收入640元+),公眾號引流粉絲增長數為70+。

頭條收益情況

不得不說,這是一串讓人很振奮的數字,但這個數字,是媒玩兒團隊在踏實耕耘了150篇原創內容,歷時一年左右達到的。

第一回的媒玩兒在2018年9月10日

問題

從這回的爆款文章經歷里,有哪些經驗可以被反覆運用?

回答

作為這篇文章的操作人,我先為大家說說文章本身可能引發的一些思考,再來說一些可以被複製的經驗。

一、復盤一下文章在頭條上的數據情況

1、單篇的推薦量與閱讀量

截止9月29日21點頭條文章數據

有些朋友看到這張圖,可能會覺得不以為然:嗨,推薦上千萬,你閱讀才百十來萬,這個轉化率真夠低的嘿。

但如果你熟悉頭條的推薦機制,就會明白,頭條的推薦是有「等級」劃分的。

比如,第一推薦等級是1萬的量,第二推薦等級是5萬的量,第三推薦等級是10萬的量……只有你完成了第一等級的推薦與閱讀的轉化率,你才能得到第二等級的推薦量。

不過,具體每個等級是怎樣的推薦量,以上的標準僅是千千個人從業經驗得到的一個指標,具體的情況,我在去年參加的頭條生機大會上,也沒被頭條相關的負責人透露過。

而一篇文章進入什麼檔位的推薦量,有兩個關鍵因素。第一,取決於系統對文章關鍵詞的抓取。第二,編輯進行的人工干預。想要編輯給文章加推薦的方法有:一,手頭上有頭條內部溝通的群組;二,文章獲得青雲計劃。

所以,面對這篇文章的情況,不是說單純看轉化率低,而是要反向思考:為什麼它的推薦量能這麼高?

說一件這篇文章加分的事:這是我獲得十多次青雲計劃的文章里,最早收到獲獎通知的一篇,僅在1個小時左右就收到了。

發布後1小時左右的獲獎簡訊

要知道,大部分的青雲計劃文章審核,就算你是自薦,甚至發到頭條內部的溝通群里,可能都需要1天以上的審核時間。

極短的獲獎審核時間,一是說明文章質量高,二是說明編輯可能在早期就進行了人工推薦的干預。

2、單篇的具體閱讀情況

用戶閱讀行為分析圖表

在第一張圖表里,我們可以看到,讀者的內容平均閱讀完成度為59%,點擊文章後跳出頁面為11%。

而在第二張圖裡,第二個餅狀圖的數據大體是:文章閱讀完成度在20%至80%的人為總閱讀人數的43%,80%以上為45%,20%以下為12%。

從這些數據來看,無論是閱讀完成率,還是文章跳出率,這都是一篇足夠吸引讀者的文章。

而它為什麼吸引讀者?大家可以聽聽浩淼老師的回答。

浩淼老師的三分鐘快評

這篇文章的爆款基因包括:

第一,最高效的蹭了最有熱度的熱點,證明在熱點的使用上,快字當先,而且蹭的應該是名副其實的熱點;

第二,全文作為觀察者的第一人稱視角「我」極為討喜,代入感很強;

第三,旁徵博引,將微信的聖誕頭像活動、QQ里的馬化騰過生日送會員等都納入到文章中,使內容具備了足夠的背景式張力,這樣的設計尤其對一知半解的用戶受用,他們會覺得「誒,說的有道理啊!」;

第四,從「我」參與活動的體感不佳引入,直接說到了活動準備不足等問題,同時還明確點出了「有些活動創意,換件馬甲就能爆」的文章落點,對於求快求捷徑的用戶心態而言,這種方法論是明顯受用的。

綜上四點,這篇文章的閱讀破了百萬。

二、可複製的操作經驗

看完浩淼老師「三分鐘快評」,接下來我就具體說說自己的經驗。

1、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之所以說這句話,是因為我想表達:我們很容易被相似的人吸引。

再往下刨一層,我想表達:去找你和你的讀者相同的部分。

再往下說就是:用戶心理至上。

如果你認真去看《刷屏》這篇文章,就能看到一些文字是專門描寫換頭像這件事對用戶心理意義的文字。比如:

看到這些文字,我不知道上面說的心思你有沒有,但我相信,這是現在大部分人都會有的心態。為什麼我這麼自信?

在寫這篇文章當天,一個反覆上了微博熱搜榜的熱搜又上了榜首,待了至少2小時,還有一段時間的「沸」。那就是#朋友圈60元就能環遊世界#。

看到這條消息,千千第一個反應是:這件事不是半年前就被爆過了嗎?同樣上了熱搜榜,怎麼現在還有這麼多熱度?

除了官媒加持,看評論區也會發現好多網友依然在說自己「朋友圈被炫富」的經歷。

看來,這就是一團「春風吹又生」的生意。而有產業鏈必然就有需求。

那麼,看到#朋友圈60元就能環遊世界#這個話題(不清楚這個話題的朋友自行百度啦!),對於用戶心理這個領域,你會想到用戶的哪些心理訴求?

我想到的是:大多數人需要被關注、需要建立正面人設、需要被誇贊。

如果不需要被關注,他不會費盡腦力想自己能被關注的渠道;

如果不需要建立正面人設,他不會在那麼多被關注的渠道里選擇正面方式(畢竟選擇宣布負面事件也可以得到很多關注,而財富,一定程度上也是個人能力的一項反饋);

如果不需要誇讚,他不會選擇「炫富」這種最直接、最容易讓人產生生理刺激的方式。

而我就是根據總結出來的這三點現在大部分人可能有的心理特點,寫出來了《刷屏》中可以反饋用戶心理的文字。

不說自己的推斷對不對,但現在來看,至少是成功的。

所以,輸出觀點前,用心去想用戶在想什麼,然後站在他們的角度,用他們能聽明白的、能接受的話一點一點輸出自己的觀點,這樣,他們會更容易接受。

這就像貓咪換糧,如果你要給貓咪吃全新的貓糧,必須要先用舊糧摻著新糧更替一周來吃,然後貓咪的身體才能完全適應新糧。

2、做事件的觀察者

這篇文章除了對用戶心理的揣摩比較成功,我個人認為還有一點非常關鍵——文章呈現了事件發酵的整體過程。

現在大家都太忙了,很多時候看新聞,只看了事件的開頭,而丟了後續和結尾。

比如,之前比較火的一件事#中國孕婦泰國墜崖案反轉#,如果你第一次看到的是這件事的後部分,閱讀相關的新聞通稿,讀完了,你應該還是會覺得疑惑:這之前發生了什麼呢?為了解除疑惑,你必須再去查找相關的通稿。

但如果這時,你看到了一篇陳述事件始末的文章,是不是會覺得更省心呢?

當然,這次也巧,刷屏事件整體發酵的時間為一天,事件結束了,我觀察完了,稿子也就出來了。

補充一下,我作為觀察者觀察的渠道是什麼,好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在事件全網爆發的時候,去關注各個平台都有什麼消息和聲音。比如去看微博、微信、豆瓣、知乎這類比較通行的社交軟體,或者36氪、頭條這種新聞類評述比較多的平台。

3、提出屬於你自己的觀點

《刷屏》的最後,有一個觀點總結,那是屬於我作為事件觀察者的個人總結。

有個人觀點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如果只是簡單的觀察,陳述已經發生的事實,那與普通的資訊沒有什麼差別。

而作為新媒體文章,僅僅去做新聞資訊的輸出,你是做不過官媒的。想要被用戶記住,你需要個性,而個性,往往建立在你所表達的觀點裡。

總結

雖然雲知團隊先前早就有過爆款文章的經驗,但這次的爆款,從選題到策劃再到文章具體的輸出,都是千千自己操作的(當然同時也很感謝配合我踏實把文章按照總結的經驗發布到多平台的小夥伴,以及爆文總結會上提出各種各樣想法的隊友們!~)。所以,這次爆款對我個人而言意義非凡。

我和大家一樣,也是個平凡人,有了困難想抱怨,有了成績也想炫耀。

於是我發了條朋友圈。主要是說自己有了這麼個成績,很開心。

於是,一些好友給我點贊,一些好友給我評論。而我面對誇讚的評論,說的最多的,是這句話:

當擁有了這樣的成績之後,被推到了這樣的位置上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運氣」是建立自己謙虛低調正面人設的最好說辭(多數人會把謙虛低調等同為正面,浮誇高調等同為負面)。

而我想要告訴你,你要是真相信我為了建立朋友圈人設而說的鬼話,你就輸了。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