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的責任底色

2019-09-25   首條財經

導讀

70年,已成一個高頻熱詞。

70年飛速發展,帶來70年恢弘巨變。印證國人70年的砥礪前行,彰顯國家70年的韌性潛力。

一定意義上說,這種韌性潛力,已滲透產業端中的每個細胞。建築、電力、石油、能源、鐵路、食品等多領域企業的精進發展,鮮活演繹了中國經濟的水大魚大、水活魚肥。

以此來看,作為建材業領軍者、創新者的中國建材,是否也是一尾大魚、肥魚呢?

作者:司廷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堂堂大節,中流砥柱。

作為全球建材生產和消費大國,建材業可謂經濟發展的支柱基礎產業。

作為行業領頭羊,中國建材的地位影響自然不容小視。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建材)是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重組而成,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的中央企業。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價值感

中國建材集科研、製造、流通為一體,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和世界領先的綜合服務商。

數據顯示,集團旗下水泥熟料、商品混凝土、石膏板、玻璃纖維、風電葉片產能均位居世界第一;在國際水泥玻璃工程市場和餘熱發電市場領域處於世界第一。

首先,從數據上來感受下中國建材的龐大體量。

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水泥企業。2019年上半年,中國建材首次半年報收入突破千億大關,達到了1121.64億元,同比增長17.8%。同時,毛利潤高達333.59億元,應占溢利57.67億元,股東利潤同比增長51.3%。

中國建材董事長、黨委書記宋志平表示,其實「現在的中國建材是一個非常能賺錢,非常會賺錢,非常值錢的公司。

三個非常,體現出中國建材的價值感,這是如何做到的?

一方面,受國家政策影響,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下,行業供需關係被悄悄扭轉;

另一方面,中國建築材料集團與中國中材集團的合併重組,與水泥價格上漲、水泥企業爆發的時點巧妙銜接。

同時,中國建材在進行資本運作和布局時,重點面向具有盈利能力的新興產業。比如除了水泥行業,中國建材經營的玻璃纖維、石膏板、風機葉片等業務均獲得一定成就。

業績飄紅,也讓中國建材不斷強化行業地位。

2019年,中國建材以526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再次榮登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位列第203位,首次登頂全球建材企業榜首,超過第226位的法國聖戈班集團。

中國建材集團新材料產業園正式揭牌

創新夢工廠

打造如此強大實力,自然是一件系統性「工程」。

對於中國建材這樣的大型央企來說,創新是第一要素。

宋志平認為,技術型企業的特點決定了中國建材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作為我國建材業科技創新的主導者,中國建材更像一個國家級創新平台。依靠研發實力,構建起我國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最具權威性的科技創新體系。

數據顯示,中國建材擁有26家國家級科研設計院所,3.8萬名科技研發人員,33個國家行業質檢中心,11600多項專利,11個國家實驗室和技術中心,18個標委會。

從業務方面來看,中國建材的科技成果也著實不少。

以水泥業為例,其建立混凝土損傷和壽命預測模型,開發出核電、水工、油井、深層煤礦等特種水泥與混凝土成套工藝技術,並制定首個核電水泥國家標準。同時,利用自主核心技術建成5000噸智能化水泥生產線,實現「無人化」生產,被輿論稱為「世界水泥的夢工廠」。

此外,中國建材還具有同行不具備的優勢,即出售大量水泥成套裝備產品。

並且其還負責中國水泥業的標準和檢測認證。

除了傳統業務,中國建材還在新型材料上頻頻發力,不斷為其加寬價值增量。

在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中國建材擁有大型玻纖池窯和綠色製造及智能化核心技術,開發出E6、E7、E8系列玻纖和H6S系列高強玻纖。攻克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工程化技術,突破T1000碳纖維關鍵技術,建成千噸級T800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建材突破銅銦鎵硒、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系列關鍵技術,生產出高效薄膜電池組件。攻克特高壓用混合絕緣子生產關鍵技術,開發的瓷芯復合絕緣子產品達國際先進水平,可用特高壓直流±800kV工程等。

轉型升級

強大技術實力,鑄高了競爭力門檻。

而如何保持創新的正確方向、實現持續成長,還需要轉型戰略的精準度。

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建材在「水泥、新材料、工程」三大業務方面均進行戰略調整。

水泥業務方面,中國建材著力推進優化水泥布局,強化商混核心利潤區建設,加快發展骨料。

新材料業務方面,中國建材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穩步推進全球化,推廣「石膏板+」、「玻纖+」。

工程服務業務方面,中國建材在鞏固該業務傳統優勢的同時,推進屬地化和適度多元化,發展「工程+」。

不難發現,行業敏感度和前瞻性,是中國建材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比如,有媒體報道,韓國晶片業遭遇日本新型材料企業的進口限制,進而影響了諸多企業的生產經營。

這則消息,立刻使敏感性極強的長宋志平有了危機意識。作為行業標杆企業,加快攻關關鍵核心技術,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掌握主動權,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

2019年6月,由中國建材旗下集團打造,我國首條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產線,進入設備聯動調試階段。

資料顯示,TFT-LCD玻璃基板是顯示產業的關鍵戰略材料,我國此前產量有限,且無法實現自主生產。

而隨著生產線的調試運營,我國將成美國、日本外,又一掌握TFT-LCD玻璃基板核心生產技術的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建材把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光電材料、復合材料、膜材料、石墨材料、工業陶瓷、人工晶體等六大新材料業務,為我國建材業的升級發展做出大量準備。

對此,宋志平表示,「我們有非常優質的創新業務,隨著資本市場更加市場化、國際化,我們培育的技術也將和資本市場更迅速地結合起來。」

不難發現,創新、轉型升級已是中國建材的兩大發展利器。

中國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下線

三精管理 

此外,作為全球最大的水泥產能,最大的新型建築材料企業,中國建材如何安全高效運營,也是一個關鍵問題。一定意義上說,建材業和石油、電力一樣,是保障我國經濟正常運行,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產業。

這當然少不了第三個關鍵要素——精細化管理策略。

在宋志平看來,企業高質量發展,企業管理是一個重要因素。其總結為「三精管理」,即「經營精益化、管理精細化、組織精健化」。旨在建立更精幹高效的組織結構,成本領先的生產管理體系,和效益優先的經營管理體系。

值得強調的是,這絕非簡單的概念口號。

「經營精益化」方面,中國建材踐行「價本利」的經營理念,狠抓市場營銷,鞏固傳統市場、開發新興市場、深挖細分市場。這從上述其轉型升級、業務開拓中可以看出。

「管理精細化」方面,中國建材致力於提升管理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壓減成本費用,精簡管理鏈條。

畢竟,成本領先可讓企業獲得更高毛利潤,效益優先,也可更大程度釋放企業的盈利潛力。

「組織精健化」上,中國建材圍繞「2422」專項工作,優化資產負債表,做到機構精簡、人員精幹。

得益於三精管理的提質增效,中國建材釋放出強勁發展潛力。

事實上,中國建材已超越歐洲最大的建材企業聖戈班,成為全球最大的建材企業,完成了從「追趕者」到「領先者」的角色轉變。

可即便是行業第一,中國建材仍在對標同行優秀企業,精健組織結構,構建更強的組織競爭力,適時做出從大做優的轉變。

另外,對企業管理來說,人力資本管理也格外重要。

對此,宋志平認為,「機製革命是推開國企改革的最後一扇門,機製革命的核心就在於承認人力資本,要加快內部激勵機制改革,充分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

整合優化

至於如何推行機製革命,中國建材的開局利器就是整合優化。

相關資料表明,中國建材按照歸核化原則,有序推進業務板塊整合工作,實現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協同效應。

全球獲取技術的能力,是其一個鮮明看點。

資料顯示,中國建材堅持全球採購,從日本豐田手中採購織布機,從西門子手裡購買控制系統,從法國、德國、丹麥、日本等國購買水泥製造裝備。

此外,中國建材還加強企業間合作擴展市場。例如,與施耐德、三菱等合作。

正是通過兼容並蓄的強大整合能力,中國建材才獲得不少重要技術,奠定了行業地位。

這種地位影響力,在「一帶一路」中有更深入體現。畢竟,對多數企業來說,「一帶一路」意味著更多合作機會和共贏生意。

數據顯示,在「一帶一路」沿線,中國建材投資建設了300多家水泥企業,占沿線水泥企業數量的65%-70%,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工業化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建材董事長、黨委書記宋志平

環保發力

從更宏觀視角看,綠色環保正在成為技術產業的發展趨勢。這種價值卡位,自然少不了中國建材的前瞻身影。

值得強調的是,傳統建材業在助力國民經濟建設同時,也在經歷「三高一資」(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的陣痛。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中國建材全面貫徹《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嚴格落實錯峰生產、環保限產,推動落後產能淘汰、減量置換政策完善,堅持去產能和去產量並重,維護行業健康運營環境。

實操方面看,2019年9月19日,仕凈環保與中國建材旗下企業中建材國際裝備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

資料顯示,仕凈環保是知名環境綜合管控服務商。雙方此次合作,將充分利用各自市場、渠道及技術優勢,共同開拓環保業務市場。

此外,株式會社再生技術也與中國建材達成戰略合作。

資料顯示,REBIRTH公司致力綠色環保產業多年,成功研製出高性能碳纖維樹脂塗料。該產品在節能減排方面功效巨大,同時成功解決目前碳纖維廢料回收再利用的世界級環保難題。

協議達成後,REBIRTH將與中國建材展開全方位戰略合作,將產品推廣到我國工業鍋爐、火力發電、船舶等領域的脫硫、餘熱回收及耐腐蝕應用,並向中日以外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推廣。

從上述代表動作中,不難發現,中國建材正在藉助資源整合、協同合作,加快綠色環保產業的轉型步伐。

專家表示,隨著政府大眾環保態度意識的提升,低碳綠色成為發展主流。作為建材業領頭羊的中國建材,肩上責任擔子不輕。

合肥水泥設計研究院


責任之心

如何激發更大的發展活力?

混改,是一個重要考量。

公開資料顯示,宋志平1979年大學畢業,就被分配到北京新型建築材料總廠工作,現任中國建材董事長、黨委書記。

40年的行業深耕,練就了宋志平豐富的實操經驗和理論水平。如期開創並成功實踐的「央企市營」「格子化管控」「八大工法」「六星企業」等企業發展和管理模式,被企業界推崇為「宋志平模式」。本人,也被譽為「企業思想家」「中國的稻盛和夫」。

這位從計劃經濟走出來的老將,也深知「混改」對企業乃至中國經濟的重要性。

他創造性的提出「央企實力+民企活力=企業競爭力」公式,大力探索混合所有制,被公認為我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者。

宋志平認為,國企和民企的融合是一件很大、很重要的工作。

在宋志平看來,國有企業的主要功能是公益保障,為社會經濟搭台。在充分競爭領域裡,國有企業要和民營企業混合。而在公益和保障事業當中,國有企業要無條件承擔社會責任。

此外,宋志平還強調,國企和民企要互相學習。國企應學習民企的市場化精神、企業家精神,尤其是其天然的市場化機制。

事實上,在新經濟新常態、國際環境波動背景下,凸顯混改的必須性與必要性,以包容心態看待、融合民企,用更開放的發展精神來提質增效,對中國建材來說至關重要。

這也是中國建材的看點所在,對於未來,宋志平表示,要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有兩件事要做好。一是瘦身健體,進一步壓減龐大的機構,提質增效;二是快速轉型,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服務化轉變。

可以看出,中國建材仍在不斷謀變、求變、精變。

「關於改革也是這樣,不少人把我看作是改革痴迷者,其實我並不是天生喜歡改革,每次改革都是被迫的,改革意味著變化,意味著利益再分配,往往伴隨著傷痛和眼淚。我覺得,一切都源於責任。」同時,「我崇尚一生做好一件事,能把一件事扎紮實實做好就滿足了。」

宋志平的上述言論,詮釋了這位行業老兵,乃至中國建材的價值看點。正是這份責任初心、這份紮實、沉澱之心,成績了中國建材的創新轉型、持續精進,成為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的基石所在。

如何表現,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