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綸宇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防風險、強監管,依然是保險業的主旋律。
2019年,全國保險監管系統累計公布947張行政處罰書,共計罰款14117.38萬元。相比2018年的1400張罰單,2.4億罰款,下降趨勢明顯。
專家表示,處罰量和罰款金額雙降,意味著「最嚴監管」的威懾力巨大,也意味著從業機構的風控力不斷改善,監管回歸常態化。
然進入2020年,三張大額罰單打破了上述期許。
3月18日,中國人保其合作農行、郵儲銀行因保險業務侵害消費者權益,共計被罰618萬元。其中,中國人保被罰338萬元,創下銀保監會成立以來的最大罰單。
巨頭違規逆行、巨罰突然來襲,預示著監管之路任重道遠。同時,也為從業者再敲合規、精進警鐘
罰單逆行者
成為逆行者的,不止有行業巨頭。
3月20日,中國銀保監會鹽城監管分局發布處罰書。2015年1月-2019年10月,中融人壽鹽城中心支公司存在虛列員工績效薪酬套取費用、虛假記載客戶信息並虛假回訪的違法行為。李勁松對此負有直接領導責任。決定對該公司罰款35萬元,對李勁松予以警告並罰款3萬元,合計38萬元。
開年即收罰單,顯然有些運氣不佳。
不過,拉長時間線看,罰單接到手軟的中融人壽,絕非運氣使然。
2019年12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南充市中心支行處罰書顯示,因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中融人壽南充中心支公司被罰8萬元,對相關責任人處0.5萬元罰款。
2019年11月29日,因存在保險資金運用比例不當,中融人壽遭銀保監會行政監管。銀保監會指出,2019年二季度末,中融人壽其他金融資產占比超上限。要求其不得新增其他金融資產投資;加強資產負債管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改善資產負債匹配狀況,防範資產負債錯配風險。
2019年11月4日,因未如實記錄保險業務事項,北京銀保監局對中融人壽北京分公司罰款10萬元,相關負責人合計被罰2萬元。
2019年5月23日,銀保監會對2018年產品回溯情況和近期產品備案中發現的典型問題進行通報,中融人壽兩次被點名。
頻頻罰單下,可以看出,中融人壽的逆行問題人設早在2019年就已然凸顯。
向好業績的背後
何以至此呢?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曾表示,近幾年來,由於多種原因,我國保險機構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也出現盲目擴張亂象。亂象集中表現在公司治理薄弱、違規資金運用、產品創新不當、銷售誤導、財務業務數據不真實等方面。
簡言之,風控與品控息息相關。罰單背後,都與機構的業務思路關係密切。
先來看看中融人壽的業績表現。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3月18日,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中融人壽正式成立。公司經營範圍包括:人壽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
2015年,中天金融(當時為中天城投)通過收購、增資等系列動作,從清華控股手中拿下陷入償付危機的中融人壽51%控股權,前後耗資近59億元。羅玉平成為實控人。
2016年,中融人壽凈虧-13.86億元,償付能力低於警戒線,被保監會監管;2017年,凈利虧損有所收窄,為-8.5億元;2018年,通過換帥等舉措,成功扭虧,凈利1292.1萬元。但營收同比下滑35.4%。
2019年其年報未發布,從1季度虧損-3.16億元,2季度凈利1676萬元,3季度虧損-2841萬元,4季度凈利約4.312億元看。全年利潤超過1億元。
客觀而言,近三年來,中融人壽的業績保持了向好態勢。
2019年年中時,中融人壽董事長曾表示要「嚴格執行各項經營計劃,加強資本管理,繼續發揮資產負債聯動機制,降低資本占用,提高投資收益,統籌推動負債業務發展和凈利潤實現」。
不難發出,得益於上述計劃機制,中融人壽收到了不錯的業績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中融人壽曾對外宣稱,力爭三年後啟動IPO。根據《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其股票上市要求最近三年連續盈利,且累計超3000萬元。
簡言之,業績是中融人壽實現上市夢的一個重要指標。作為企業提升盈利能力,這是應有之事,本無可厚非。
問題在於,這要建立在合法合規、嚴謹實操的基礎之上。從上述張張罰單看,中融人壽的粗放打法,凸顯激進之態、風控短板。那麼,這張亮眼業績單,是否穩固可持續?真實質量如何?是否有打合規擦邊球、摩擦監管線所得呢?
一系列疑問,考量著中融的業績觀、發展觀。
2019年10月,中國銀保信發布的2018年度保險公司服務評價結果顯示,中融人壽遭差評,被評為C類、CC級。
贏了業績,輸了口碑,甚至埋下不確定性風險,這樣的買賣顯然短視。各中取捨,值得深思。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中小壽險公司,中融人壽尚且處於轉型調整的步調之中,「只能慢慢做業務」。
轉型戰略挑戰
實際上,中融人壽正處轉型階段。
根據年報數據,2018年中融人壽保險業務收入50.77億元,同比增長43%。
2019年第一季度,其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8.73億元,環比增長237%,同比增幅達7308%。
細究構成,主要受益險種是分紅險與萬能險。
2018年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其個險業務中的分紅險收入為零值,2018年激增至47.68億元,萬能險達到38.1萬元。傳統險業務收入則從2017年的35.28億元縮減至3.08億元。或正得益於「分紅險+萬能險」模式,才使中融人壽重回盈利。
2012年至2015年,公司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產品全部為萬能型與分紅型產品。
對此,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表示,不少傳統險承諾的投資收益率較高,分紅險收益率反而可以浮動,相比之下壓力更小,是利益訴求的表現。
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也持有相似觀點:分紅險定價利率比傳統險更低,調高分紅險占保費比重,也是險企經營緩壓的方式。
不過,過於依賴這兩大險種也有不少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分紅險的可分配盈餘來源於保險公司假設的死亡率、投資收益率和費用率與實際情況的差異,如投資環境、投資收益不理想,承諾回報有差距或是險企勉強維持高分紅,會影響公司穩健經營。
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不能激進投資,以致資產負債錯配,存有潛在的現金流風險。
簡言之,中融人壽在依託分紅險、萬能險拉升業績,緩解現金流壓力及盈利壓力的同時,如何提高效果、降低風險,或是另一大考題。
保險研究員李建平表示,從過往業績看,一旦擺脫這種固定收益模式,就可能出現虧損。
或許意識到問題所在,中融人壽開始轉型之路。
中融人壽表示,「科技創新為中小保險公司發展提供了新的巨大成長空間,我們已擬定中融人壽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和移動互聯等科技為依託的創新發展戰略。因此,未來將從傳統的保險公司向科技保險公司轉型。」
放眼行業,科技大潮正在成為金融業發展的風向標。從此看,中融人壽的轉型符合趨勢、具有前瞻性。不過,從實際表現看,鮮有案例參考的探索性、不確定性也決定了挑戰難度。
從產品方面看,日前銀保監會對人身險產品問題進行通報,中融人壽被兩次點名,問題包括「報送的部分產品嚴重同質化」、「某兩全保險利潤測試投資收益假設高於公司過去5年平均投資收益水平」。
對此,中融人壽解釋稱,目標客戶需求細分時,客戶需求點較為接近,造成部分產品形態區分不夠明顯,未來將進一步加強目標客戶定位及需求細分。
典範者的違規拷
相似困境的,還有德華安顧人壽。
公開信息顯示,德華安顧人壽成立於2013年7月。在售險種覆蓋人壽保險、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多個領域,已開設個險、網銷、職場、銀保及團險等業務渠道。其核心原則包括,心懷客戶利益、追求更高標準;企業願景為:成為中國合資壽險公司的成功典範。
然這家志在典範的保險機構,也在遭遇違規拷問。
2019年12月25日,德華安顧人壽收到山東銀保監局的處罰書。該公司存在兩項違法違規行為:一是在2019年開門紅啟動會上,存在唆使、誘導保險代理人進行違背誠信義務活動的行為;二是聘任不具有任職資格的高管。
2020年1月10日,銀保監會人身險部通報「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因產品條款表述問題,德華安顧被點名。
2020年1月13日,德華安顧人壽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於2018年12月26日收到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處罰書。德華安顧人壽因存在違法反洗錢相關規定,涉及98戶客戶,被罰款10萬元,時任運營部總經理雍毅被罰款0.5萬元。
上述罰單,暴露了德華安顧人壽在內控、產品管理等方面存在短板。顯然,與其心懷客戶利益的核心原則不甚相符。
對於上述罰單,德華安顧人壽向首條財經表示,雖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出現過個別因違規問題而被監管機構處罰的事件,但德華安顧人壽依法合規經營情況總體良好。對於檢查中所發現的極個別的問題,由總公司統一部署,嚴格落實總分公司協同聯動機制,目前,公司無遺留未整改完成工作項。
7年虧損之癢
煩心事不止於此,相比中融,德華安顧人壽還需承受持續虧損的壓力。
數據顯示,2020年前2個月,德華安顧人壽保費收入僅0.3億元,環比縮水32%,與長生人壽並列倒數第一。其中,2月保費0.1億元,環比減少82%。
拉長時間線,這家合資壽險公司的成績單一直較為遜色。
據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19年各季度,德華安顧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2.67億元、1.83億元、2.10億元、2.22億元,合計為8.82億元,較上年的6億元增長47%;凈利潤分別為-0.70億元、-0.72億元、-1.13億元、-1.11億元,合計為-3.66億元,較上年-2.82億元下跌29.79%。
事實上,德華安顧人壽自成立以來,已連續7年虧損、且虧損額持續加大。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該公司凈利潤分別為-0.71億元、-0.77億元、-1.10億元、-2.06億元、-1.93億元、-2.82億元。
對此,德華安顧人壽向首條財經表示,秉承「保險姓保」的經營理念,德華安顧人壽堅定發展長期期交保障業務,目前正處於壽險公司盈利規律的盈利前期。保險公司提供的是一種長期服務,很多費用是發生在業務早期,現階段出現虧損的情況,符合壽險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客觀而言,德華安顧人壽的上述回應有行業支撐性。
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壽險公司一般都需經過「七平八盈」的錘鍊,即需扛過7年左右的虧損期,才能進入盈利通道。
以此來看,經歷7年虧損之癢的德華安顧,也站在了盈利的邊際線上。但從其日益擴大的虧損額看,其扭虧之路似乎仍然遙遙。
業績成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東支持下,德華安顧先後於2017年、2018年完成兩次資本金「補血」,增資額度均為6億元,註冊資本由原始的6億元增長為18億元。
德華安顧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增資是為滿足公司業務發展需要,有效拓展經營區域及銷售渠道,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二次增資的增資款則主要用於投資,增資完成當季,德華安顧現金流凈流出3.2億元。
然從實效看,情況不容樂觀。
一個關鍵數據,即償付能力指標。
2019年第四季度末,德華安顧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07.04%。
前三季度分別為333.85%、298.67%、248.03%。
可見,2019年該指標持續下降。
對此,德華安顧人壽向首條財經表示,目前,德華安顧人壽正處於發展前期,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占用的資本也將會增加,導致償付能力充足率在該階段略有下降。
專家表示:經營虧損對新成立的險企來說本無可厚非,但虧損原因究竟是因業務擴張的需求因素,還是理賠率過高,又或因浪費管理成本所致,這是必須要知道的。如是因業務發展需要,保險責任準備金的提存較多、技術及人才投入較高等財務性虧損,就不必過分擔心,後期成本攤薄後,自然會進入盈利期。
數據顯示,2015-2017年,德華安顧人壽保費收入保持快增,同比增速均超100%;2018年、2019年,德華安顧分別實現保費收入6億元、8.82億元,同比增速為44.95%、46.88% 。
換言之,無論賠付能力下滑、還是凈利虧損,都或與德華安顧人壽業務擴張不無關係,對於一家保險新兵,這不全是一件壞事。
不過,如上述專家所言,除了擴張規模,還要看理賠率、管理成本等,以此判斷業績成色。簡言之,業務擴張不但要有速度,更要有質量。
遺憾的是,其質量答卷並不亮眼。
以2018年為例,德華安顧人壽營業支出9.03億元,同比增長45.88%,增速不遜於營收。其中,賠付支出0.52億元,同比增長62.33%;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為2.20億元,同比暴增144.44%;業務及管理費為約5億元,同比增長25.94%。
其監管評級也發生變化。2019年前三季度,該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皆為B類。而2018年各季度,其評級分別為A類、B類、B類、B類。
戰略掣肘?
客觀而言,為突破困境,德華安顧人壽也進行了諸多努力。
比如以「個險+數字化」為突破口展業。
數據顯示,自成立以來,德華安顧人壽的個險保費收入占比一直超九成。
且成立第二年,德華安顧就成立了數字化事業部,還將數字化定位為公司的核心戰略之一,探索和使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搭建多層次、全面化的服務平台。
不過,有券商分析師表示,個險渠道雖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建立壁壘較高,鋪設分支機構、招募代理人團隊等,投入大且投入期長,中小險企較難建立強大的個險渠道。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基於科技人才儲備、科技基礎投入等,加強保險公司科技力量無疑「燒錢」,這對中小保險公司捉襟見肘的財務情況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德華安顧人壽似乎也意識到這一弊端,為降成本、提效率,德華安顧成立之初就提出「逐省深耕」策略,放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致力於深耕三、四線城市。
截至2019年6月底,德華安顧已在全國開設4家分公司,機構網點已覆蓋山東、江蘇、河北三省26個地市、110個區縣。
德華安顧人壽董事、總經理殷曉松也曾坦言,向三、四級機構拓展的優勢是,租金等固定成本逐級遞減,這對於發展個險渠道較為有利,但不可否認的是,存在管理方面挑戰。
這從上述的罰單中,可見端倪。
成本高企,管理壓力大,引以為榮的「個險+數字化」戰略,是否有發展掣肘之意?精進改進的迫切感呢?
迫切性思考
放眼整個外資保險業,這種迫切性更為顯現。
數據顯示,2019年,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觸底反彈。聚焦外資機構,保費收入突破百億的公司有工銀安盛人壽、恆大人壽、中信保誠人壽、招商信諾人壽、中美聯泰人壽、中意人壽、交銀康聯人壽等。
不過,仍有5家外資險企保費收入未能突破10億元,德華安顧人壽位列其中。
且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1月份保險行業取得保費總收入9081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人身險保費收入7503億元,同比增長7.32%;財產險保費收入1577億元,同比增長4.58%。
這也與德華安顧人壽大幅下滑態勢,形成強對比。更與其成為中國合資壽險公司成功典範的願景相差甚遠。
業內人士表示,外資險企保費增長強勁主要得益於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隨著保險業的進一步擴大開放,外資險企分支機構的獲批規模和數量遠超往年,這為保費增長提供了平台基礎。另一方面是外資險企在經營上更加注重高價值保障型業務發展,同時更注重差異化發展,以加強競爭能力,而這一發展戰略也更適應當下保險業回歸保障的大環境變化。
簡言之,隨著改革開放力度加大,行業分化洗牌加劇。實力競爭者不斷湧現,良幣驅逐劣幣的鲶魚效應正在凸顯。往期規模擴張、粗放經營、追逐短利已成過去時,拼內功、拼創新、拼深耕、拼質量發展成為新價值分水嶺。
這個新趨勢、新導向,無論對備戰IPO的中融人壽,還是為轉虧拼搏的德華安顧人壽,都是一次持續挑戰。
如何打好問題突圍戰,各中取捨,考驗著餘慶飛、史峰磊的經管智慧,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首條財經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