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中國的千億目標與千億負債 價值王者如何煉成?

2020-08-25   首條財經

原標題:時代中國的千億目標與千億負債 價值王者如何煉成?

導 讀

CFO黃永年的「桃色」事件,令時代中國躺槍。

三個交易日,市值累計蒸發超17億港元,堪稱震盪。

然從企業半年報看,還有隱患思考。

作者:木易

來源:首條財經-首財研究院

若為2020年樓市貼上標籤,「不確定性」算得一個。

近期網上瘋傳的「三道紅線」,預示著資金監管或大幅強化。調控持續收緊,結合房地產稅、疫情等因素影響,樓市下半年走向頗有幾分迷離。

前路未知時,「穩」字當頭,無疑是優質從業者的標配。

恰逢中報披露季,不乏穩中向好者,亦不乏震盪滑坡者,例如時代中國。

01

舊改大戶的解壓閥

8月17日,時代中國公布2020年上半年業績:合同銷售325.7億元,同比增長4.3%;營業額149.25億元,同比減少6.4%;凈利潤18.11億元,同比增長6.5%;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15.37億元,同比減少3.6%;核心凈利潤18.3億元,同比增長1.3%;毛利40.22億元,同比減少22.5%;毛利率及公司擁有人應占核心凈利率分別為26.9%及10.4%,而毛利率去年同期為32.5%。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3月,時代中國控股業績發布會時宣布,2020年銷售目標為823億元。按此計算,時代中國上半年僅完成目標的39.57%。

儘管凈利等方面,時代中國保持了可貴增長。但營業額、毛利的下滑及核心凈利潤微增,還是顯露出了業績異色。

若對比2019年成績單,反差更加明顯。

2019年,時代中國實現營業額424.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3.4%;毛利124.4億元,同比增長17.1%,毛利率29.3%;凈利潤55.6億元,同比增長15.6%;年度核心凈利潤為58.1億元,同比增長27.4%;股東應占核心凈利潤54.7億元,同比增長30.0%。

不難看出,時代中國2020上半年成績單,核心數據下跌明顯。

自然,也影響了資本信心。

發布年中報後,時代中國8月18日收盤報價13.30港元/股,跌幅4.45%。8月19日繼續下跌1.74%,20日再跌1.74%,出現三連陰之態。截至8月24日收盤,股價12.38港元。

客觀而言,時代中國上半年業績不佳,與疫情有一定關係。營業額下滑有情可原,但毛利率下滑,則有些奇怪。

對此,時代中國歸結為三方面原因:一是上半年時代中國控股沒有實現城市更新項目的轉化,因此沒有獲得相應收入,未產生毛利貢獻;二是銷售結轉的項目大多位於毛利率較低的區域,如江門鶴山等,同時毛利率較高的產品收入確認比例較2019年同期有所下降;三是受疫情影響,個別項目進行折扣優惠,因此銷售結轉對於毛利率下降有所影響。

毛利率下滑原因,主要在於舊改。

眾所周知,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及人口持續流入,部分城市土地供給日漸稀缺,房地產業逐漸進入存量時代。

對房企來說,舊改不失為好生意。通過對老舊城區改造,可很好的補充土儲。同時,相比殘酷且高成本的招、拍、掛,舊改地價相對較低,有利於其降低成本,提高盈利空間。

更重要的是,舊改往往集中在城區核心區域,未來去化及商業預期十分明朗。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甚至直言:「我國城市更新規劃應該是十萬億級的,對所有房企來說都是當前最大的風口!」

時代中國自然也盯上了這塊大蛋糕。

2018年,其就曾表示,減少拿地支出的同時,增大城市更新投入。

截至2020年6月30日,時代中國控股的城市更新項目總數超過150個,潛在總建築面積約5200萬平方米,可謂「舊改大戶」。

價值期許背後,也蘊含不少風險。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舊改的開發時間一般較長,項目的變量較大,前期的資金投入也會比較多,今年房企融資環境收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會面臨資金上的壓力。

波動性帶來的資金壓力,也在時代中國身上凸顯。

2019年,時代中國毛利率就已下降,由2018年的30.9%降至29.3%。

收入增速也從2018年的48.75%降至2019年的23.44%,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的增幅,更從2018年的64.94%降至2019年的18.49%。

上述兩項數據,均為過去三年的最低值。

影響更嚴重,還是現金流。

據騰訊房產統計,從2017年至2019年,時代中國的投資現金流分別為-84.96億元、-70.79億元、-142.42億元。

好消息是,經營現金流有所回升。2017年為-65.85億元,2018年-5.23億元,2019年達到7.98億元。

充足的現金流對房企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資金強監管下,對舊改大戶時代中國來說,能否把好這個減壓閥、穩定器,意義重大。

02

千億負債 頻繁發債 是否惡性循環?

一定意義上說,因項目致使現金流承壓,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後續連鎖反應,也就是負債。

據投資時報統計,時代中國的資產負債率由2017年末的72.43%,上升至2019年末的77.84%,2020年6月末,該項數據已進一步升至80.10%。

更能體現槓桿的凈負債率方面,2017年末—2020年6月末依次為57.6%、62.6%、67.2%和71%。

負債總額看,早在2019年12月31日,時代中國總負債就達到1253.94億元,較2018年967.56億元同比增長約29.60%,這也是其首次破千億元。

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時代中國控股的負債總額為1371.10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9.34%。其中,計息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不包括應付利息)合計587.22億元,包括一年內到期借款241.47億元、兩年至五年內到期借款338.89億元、五年後到期借款6.87億元。一年內到期借款較2019年末增長29.84%。

現金流壓力,不必多費口舌。

維持正常運營,發新債成了不二路徑。

2020年上半年,時代中國的發債節奏很快。

如2020年2月21日,時代中國發行於2025年到期、本金額為人民幣7.4億元的公開發行境內公司債,同時發行於2027年到期、本金額為人民幣5.75億元的公開發行境內公司債,年利率分別為5.00%和6.20%;

3月26日,時代中國發行於2025年到期、本金額為人民幣15.5億元的公開發行境內公司債,年利率為5.10%;

同日,時代中國發行於2027年到期、本金額為人民幣9.5億元的公開發行境內公司債,年利率為6.30%;

5月6日,時代中國控股發行於2021年到期、本金額為2億美元的優先票據,年利率為6.00%;

5月26日,廣州時代發行了於2025年到期、本金額為人民幣25億元的公開發行境內公司債,年利率為5.24%。

進入下半年,勢頭同樣不減。

7月8日,時代中國公告發布刊行2025年到期的2億美元優先票據,票面利率6.75%。

7月14日,據上交所消息,時代中國擬發行16億元公司債券用於償還存續公司債券,票面利率詢價區間為5.5%-7.0%。

短期看,時代中國資金缺口或不小。長期看,借新還舊,是否會惡性循環?有待考量。

03

長短矛盾

這也將時代中國發展邏輯的矛盾性,顯露出來。

要知道,房企布局舊改的原因,是為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如今負債高企,現金流承壓,未來穩健力幾何呢?

更關鍵的是,時代中國似乎仍缺乏警覺。

一隻手抓住舊改不放,另一邊激進拿地。

數據顯示,2019年,時代中國通過公開招拍掛、一級開發、合作及收購等模式購入28幅地塊,建築面積約757萬平方米。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時代中國擁有土儲約2300萬平方米,增幅25%。

拿地支出上,2019年拿地成本總額約234億元,同比2018年增長90.24%,接近翻倍。

溢價拿地也是重要因素。

克而瑞統計數據顯示,時代中國2019年上半年所獲取的土地溢價普遍較高。在這段時期,時代中國共拍得土地21幅,其中除廣東汕頭市澄海區的地塊外,時代中國拿地的溢價率皆在33%以上。

可見,在舊改拿地方面省下的錢,其又被溢價招拍掛花了出去,結合舊改占據的現金流,財務情況不佳也就有了邏輯註腳。

而2019年的激進策略造成的資金緊張,也或影響了時代中國2020年的拿地節奏。

2020年上半年,時代中國在佛山、長沙和東莞購入7幅地塊,拿地金額42.64億元。不到全年拿地額度的20%,同比減少77.3%。截止至2020年6月底,時代中國共擁有約2179.5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相比2019年末下降5.3%。

當然,進入下半年,時代中國又王者歸來了。

7月30日,時代中國以總價65.05億元,拿下位於佛山千燈湖北延中軸線的「全球創客小鎮」地塊。

7月28日,位於廣州黃埔科學城的兩宗宅地入市競拍,總用地面積為12.38萬平方米。最終,兩宗地塊均由時代中國以底價摘得,總成交價為67億元。

7月16日,時代中國還以底價34.29億拿下廣州南沙黃閣大塘村地塊,摺合樓麵價10628元/平方米。

底價拿地,謹慎態度值得肯定。但對其緊張的現金流來說,還是會有一定壓力。

在時代中國舊改+新物業開發的「兩手抓」戰略,使其疲憊重壓的同時,其具體戰術上,也有些令人看不懂。

首先是物業,2019年末,其將物業板塊分拆上市(時代鄰里)。剝離這部分收入,這也是影響其2020半年報業績的一大因素。

多條腿走路,自然能增加騰挪空間。問題在於,時代中國沒有碧桂園、中海般的綜合實力,物業板塊仍處培育階段。

2016-2019四年間,時代中國實現的物業銷售分別為293億元、410.3億元、605.9億元、783.6億元,增速分別為40%、47.7%、29.3%。而2020年前6個月銷售325.66億元,同比僅增加4.28%,增速明顯放緩。

令人質疑的是,據新浪財經消息,時代鄰里IPO募集資金仍有57%趴在帳上,帳面資金高達10.84億元。

那麼,時代鄰里7月15日,較高折價配股募資真的有必要嗎?

其次看項目布局,截至2020年6月30日,時代中國在16個城市共布局有130個項目,合計總土地儲備約2179.5萬平方米。其中90.9%的土地儲備建面位於廣東省內。

市場單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旦出現市場波動,騰挪空間有限,恐傷其根本。

市場端方面,如一家房企在某地重點布局,口碑作用不可忽視。一旦因房屋問題惹怒當地消費者,一傳十,十傳百,這房子恐怕也不好賣。

例如奇葩的「墓景房」事件。

中國人,歷來對生死之事敬畏,如果打開窗戶,對面就是墓地,恐會突破不少人的接受極限。時代中國,恰恰在此犯了忌。

北晚新視覺網報道,2020年6月,廣東江門鶴山時代傾城業主反映,自己辛苦買來的「山景房」,看上去更像「墓景房」,推窗而見的就是墓園和山墳。

公開信息顯示,時代傾城屬於時代中國的地產項目,位於廣東省鶴山市,坐落在大雁山風景區旁,毗鄰新325國道。

據業主反映,時代傾城於2018年10月開盤,以靠近森林,空氣好、綠植多等有利因素吸引購房者。和周邊樓盤相比,時代傾城屬於高價位樓盤。

「開發商把山圍起來了,不讓我們進去看房,我們唯一能看到的就是沙盤圖和樣板房。且售樓部沒有任何公示,銷售人員也說沒有墓園和山墳。」有業主告訴《法治日報》記者,他們質疑開發商存在虛假宣傳甚至欺詐行為。

需要明確的是,儘管消費者惱火,但時代中國的行為並不違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郭澤強介紹,關於「墓景房」糾紛的處理,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2012年10月29日,民政部就首個《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標準》(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徵求意見。該徵求意見稿第十三條規定:城市公益性公墓的選址應符合當地城鄉建設規劃要求,優先利用荒山脊地,嚴禁在下列區域建設城市公益性公墓:耕地、林地;距鐵路、公路主幹線兩側500米以內;距居民居住區500米以內;城鄉高壓輸配電架空線的用地內。不過,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標準》將徵求意見稿中的第十三條刪除。

法律沒有相關限制,只是法之外,還有情、有理。

所謂安居樂業,試問上到時代中國董事長岑釗雄,下到售樓處銷售人員,有誰願意每天住在「墓景房」中呢?如果自己都不願意住,又為何要出售這樣的樓盤?

04

千億目標與價值王者

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行業正在回歸居住屬性。往期的規模打法、粗放短利行為,已經顯得格格不入。

想來,時代中國也有壓力與急迫。

2018年,時代中國提出,最晚2020年要實現千億目標。

彼時,時代中國董事會主席、行政總裁岑釗雄表示,「目前看來,在我們內部1000億已經不是一個很重要目標,因為我們相信它很快就會實現,只是今年不能實現,明年也會實現」。

當家人指明方向,企業自然要全力以赴。問題在於,拋開疫情不談,千億目標真的符合當前趨勢嗎?

眾所周知,由於房地產多年來跑馬圈地,拿地、建造、銷售、回款等方面十分激進,高周轉導致風險激增,在此背景下,監管層堅持「房住不炒」,去扛杆防風險、避免樓市失控。通過從量到質的切換,保障行業持續發展。

用心可謂良苦。

那麼,背負千億負債、存在種種問題的時代中國,實操答卷分數幾何呢?

事實上,時代中國的問題,也有一定行業代表性,體現了不少衝擊業績規模的房企焦慮。例如2017年定下千億房企的首創置業。2020上半年簽約金額約337億元,同比下滑16.8%;累計實現簽約面積約99.7萬平方米,同比下滑38.7%,顯然也嘗到了苦果。

客觀而言,無論時代中國還是首創置業,亦或其他房企,追求規模本身並不是錯,甚至還是企業做大做強、充滿活力自信的一個重要表現。

問題在於,單純規模體量的大,並不代表實力價值的強。若為規模迷失、陷入粗放短利,導致惡性循環,也是一種危險走鋼絲。

一句話,是否有具備駕馭千億盤口的綜合基本功。

放眼行業,城市化進程與國民消費升級並行。萬億房市依然藍海,但發展邏輯已經變化。無論百億業績亦或千億目標,從本質上講並沒太多意義。坐擁海量需求,任何目標都有可能實現。關鍵在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夠強,產品體驗夠硬、性價比夠高。而這之後,高質量發展指引下的創新力、產業心、沉澱性的多維打磨和支撐。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房地產市場,不僅是資本、體量的比拼,更是運營能力、品控風控力的競爭,誰能平穩運行、持續造血、質量先行、合理戰略布局,誰才是真正的規模與價值王者。

抵抗行業不確定性,夯實價值確定性,要義皆所在。問題在於,如何守住初心,禁住短期誘惑。

大浪淘沙,個中取捨,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首條財經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