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網友在瑞士偶遇外出旅遊的張智霖和袁詠儀,又給廣大網民撒了一把「狗糧」。
「仙靚夫婦」結合至今已有27周年,在大家眼中一直都是伉儷情深的模樣。
但其實他們的婚姻里也曾經出現危機。
06年,袁詠儀剛生下兒子「魔童」,患上產後抑鬱,夫妻關係惡化,幾近離婚。
後來,袁詠儀在《妻子的浪漫旅行》裡面回憶這段經歷:
有一次,袁詠儀看見媽媽從菜市場回來,兩手提滿菜。她心疼母親,一下子就哭了,指責丈夫張智霖,「你為什麼不幫忙?是不是你不想做這件事?」
張智霖無故受到指責,也跟著大發脾氣,用力摔門而去,直接就離家出走了。
後面兩人就婚姻狀況推心置腹地交談一番,張智霖指出,「如果你繼續這樣,那我們真的沒有辦法生活下去了。」
袁詠儀這才猛然醒悟過來,兩人改變了溝通方式,又繼續回歸讓人欣羨的恩愛夫妻生活。
其實,袁詠儀和張智霖的情感危機就是由於「低質溝通」引起的。
袁詠儀沒有準確提出自己的需求,而是採取指責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不滿和委屈。
張智霖在遭受指責的時候,沒有去體會袁詠儀當下的感受並挖掘出她的真實需求,而是採取了逃避的戰略。
所以造成了兩人溝通無解的結果。
聖雄甘地非暴力學會創始人阿倫·甘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升溝通品質有助於建設一個有愛的世界。」
2003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出版了關於溝通的方法論一書——《非暴力溝通》,至今暢銷不衰,併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本書作者是國際非暴力溝通的中心創始人,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
在這本書里,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非暴力溝通的要素,並運用實例分析如何應用非暴力溝通來實現高效溝通。
對外溝通上,運用非暴力溝通可以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對內溝通上,通過與自己開啟一場非暴力溝通,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從而避免憤怒、焦慮和沮喪的情緒。
他在書里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1.觀察,即觀察事情的本質;
2.感受,即我或者對方此刻的感受;
3.需要,即出於什麼樣的需要使我或者對方產生當下的感受;
4.請求,即直接表達出此刻我準確的需求。
以上文提到的袁詠儀夫婦為例進行分析。
如果「仙靚夫婦」任何一方掌握了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那麼這場爭吵會是怎麼樣的走向?
首先,站在袁詠儀的角度看這件事情:
基於她的立場,她觀察到的是:母親辛苦提著東西,丈夫毫無作為。
她此刻的感受是:心疼母親,為丈夫不幫忙而傷心。
她產生心疼和傷心的需求是:她希望丈夫可以幫母親提東西。
最後一步,她只需要明確提出請求:老公,你幫我媽提一下東西,可以嗎?
只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請求,就能避免這場硝煙。
但是,考慮到袁詠儀處於產後抑鬱的狀態,情緒非常不穩定。所以在她哭泣並指責的時候,張智霖應該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去化解?
在張智霖的角度出發,他觀察到的是:岳母提著東西,老婆哭泣指責我不幫忙。
出於解決矛盾的心理,張智霖應該要站在袁詠儀的立場去體會她的感受:
老婆此刻在哭泣,她的感受應該傷心。她為什麼傷心?是因為我的不幫忙嗎?
他應該要引導袁詠儀講出她的需求:「老婆你看起來很傷心,是因為你希望有人幫岳母提東西嗎?」
如果袁詠儀回答是的,那麼張智霖只需照做就可以避免這一場感情危機。
在這件事情裡面,如果他們採取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就可以用不帶傷害的方式來化解他們之間的衝突。
世界名著《飄》裡面,斯嘉麗跟瑞德的愛情悲劇也是由於低質溝通造成的,是無數次溝通不當造成的積怨使瑞德最終失望離去。
在斯嘉麗不幸流產以後,她在傷痛之中昏睡多天。在睡夢裡,她感到痛苦和害怕,不斷呼喊著瑞德的名字。
但是她又害怕表達需求會讓她低人一等。
所以導致瑞德一直以為斯嘉麗是在記恨他,而他也因為愧疚而決定放下對斯嘉麗的情意。
這就是沒有明確提出需求而造成情感誤會的結果。
後來,兩人的女兒因為墜馬身亡,瑞德心碎不已。
媚蘭得知消息以後,她的第一反應是,「這下他們兩個人可以相互扶持、彼此安慰了。」
可惜並非如此。
斯嘉麗只是不斷指責瑞德,導致兩人情感的縫隙越來越大。
因為他們都太過於沉溺在負面情緒之中,遺忘了自己的本質需求只是想要得到對方愛的支持。
如果其中任何一個人能窺探到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結局也許會不一樣。
對於女兒離世這件事情,雙方都是悲痛的感受。
他們悲痛的原因是因為兩人愛情結晶的離世,使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愛的支柱了。
所以他們需要的應該是彼此真誠的愛的支持。再細化下去,也許就是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或者一句安慰的話,就能安撫兩顆受傷的心靈。
然而,他們每一次對話都不是在溝通,而是背道而馳的爭吵,最終把他們推向漸行漸遠的悲劇結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直男」一詞橫空出世,形容一些耿直又不解風情的男生。
對於追求浪漫的女性而言,直男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他們永遠無法準確掌握女生的小心思,也讀不懂女生明里暗裡的暗示。
但是閱讀《非暴力溝通》以後,我們就會明白:不是直男太愚笨,實在是很多女性提需求的時候太不走心呀。
書里有一個這樣案例:一位情緒低落的少女走進心理諮詢室,她想要得到他人的關心。
作者問她:「在你心中,什麼樣的行為才算是關心她的行為?」
少女覺得:「我希望別人在我還沒察覺到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就已經察覺到我的需求。並且可以一直得到這樣的關心。」
作者只能無奈回覆:「如果是這樣,我相信你會明白你的願望很難實現。」
讀完這個案例,我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不知道手機螢幕前的你是否也有同感?
但是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嗎?
他們渴望別人能看透他們內心一切小九九,並且無條件滿足。
然而,沒有任何人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如果你自己不能準確提出你的要求,卻指責別人沒有達到你的心理預期,那簡直是無理取鬧。
生活可不像小說,小說裡面男主能提前猜透女主的心思,是因為有一個上帝視角的作者存在。但是我們的人生劇本,可沒有上帝視角的人能幫我們提前安排好啊。
我們總是在追求「高效溝通」,但其實高效溝通是什麼?
不是未卜先知,也不知一味附和。
而是基於人的感受去挖掘出當下最真實的需求。
它必須是以人為本的,並且以解決事情為目的,這樣才能避免沉淪在一些負面情緒之中。
所以,假如以後再有人「不解風情」,不如先想想是否自己需求沒有表達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