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內心可以承載著多深的惡意?丨東野圭吾•《惡意》

2019-08-27     初見魚子醬

最近股市行情不好,但是朋友收益不錯,於是興高采烈地跟我分享。他一本正經地說,「炒股這種事,最高興的不是自己賺錢,而是看見別人虧錢的時候自己沒虧,這才是炒股最美妙的體會。

這種幸災樂禍的心情,讓我想起培根寫過的一句話。他在自己的隨筆集第九篇《論嫉妒》裡面寫道:

嫉妒者之所以特別關心別人,並非因為事情與他們的切身利害有關,而是為了通過發現別人的不愉快,來使自己得到一種賞心悅目的愉快。

說起嫉妒,東野圭吾曾經以這種情緒為線索寫了一本小說。故事中,「嫉妒」作為一條暗線,浮於故事表面的是主角之間虛假的情誼。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逐漸挖掘隱藏在背後的陰謀和惡意。

東野圭吾給這本書命名為《惡意》,初讀者可能無法體會這個名字和故事之間的關聯。但是如果你聽過約瑟夫·愛波斯坦的這句話,你就很好理解了。

美國作者約瑟夫說過,「嫉妒的背後是一種強烈的惡意,嫉妒者希望摧毀別人的幸福。

《惡意》:一部東野圭吾寄予厚望的作品

本書作者東野圭吾,被譽為「日本推理小說天王」。東野圭吾雖然以著名作家的身份出現在眾人眼前,但其實他出身理工科系,大學專業學的是電氣工學,之後還擔任過生產技術工程師。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使他比起其他科班出身的作家更擅長挖掘探索不同的切入點和表現手法,從不合理處寫出極合理的故事。

他最大的成就,是作品《嫌疑人X的獻身》同時獲得直木獎、本格推理小說大獎及年度日本三大推理小說排行榜第一名。這一成就使他成為日本推理小說史上罕見的「三冠王」。

在東野圭吾創作的眾多小說裡面,《惡意》這本書並沒有為東野圭吾取得任何獎項,但是媒體和讀者卻把它列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日本報紙《讀賣新聞》甚至直言這本書是東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

實際上,1996年,東野圭吾創作了5本小說,《惡意》、《名偵探的守則》、《誰殺了她》、《毒笑小說》、《名偵探的詛咒》。東野吾圭本人認為《惡意》是當年最有把握衝擊某獎項的作品,但最後入圍的卻是《名偵探的詛咒》。

不過,雖然《惡意》沒有拿到獎項,但是它在豆瓣的評分,卻是上述同年5部作品中最高的一部作品,豆瓣評分8.4。這也從側面說明,這本書確實受到讀者的喜愛和高評價。

一個處處露馬腳的蹩腳罪犯

故事的劇情很簡單,圍繞一起命案展開,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被殺害,其妻子和好友野野口修最先發現,警官加賀恭一郎負責調查這起命案。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本小說並非採用普通的記敘文體裁,而是用了「手記體」的形式。「手記」是指最原始的用紙筆隨手記錄的內容,在這裡包括但不局限於偵探查案與犯人之間的對話記錄,還有與案件相關的日記、書信、筆記,等等。

小說最開始從野野口修的視覺展開,野野口修為了記錄好友發生命案的體驗,特意把案發之前跟死者的接觸,以及後續跟進事宜,都寫在手記里。

諷刺的是,這本手記雖然語氣真誠,卻漏洞百出。也正因為這本手記,警官加賀推斷出野野口修就是兇手。

按理說,一個推理故事,從找到兇手的那一刻開始就再也失去了魅力。但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知道兇手是誰,卻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殺人。

野野口修隱藏了他的作案動機,卻一步步指引警官加賀以及讀者走向他布下的陰謀之中。野野口修和加賀的對峙、兩個立場相反的人、還有截然不同的視覺,使讀者陷入選擇的兩難之中,也讓讀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修正自己的立場和判斷。

處心積慮的背後是深藏的惡意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是中學同學。野野口修一度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而日高是唯一一個願意和他做朋友並保護他的人。之後野野口修投奔校霸,成為小混混的手下,協助欺凌他人,也包括日高。

日高雖然被嚴重欺凌,但是從來沒有向惡勢力低頭。野野口修在陽光正直的日高面前,顯得如此卑鄙和陰暗。早在那時候,嫉妒的種子就已經深藏在野野口修的內心。他不斷跟校霸講日高的壞話,讓校霸更加瘋狂地欺凌日高。

多年以後重逢,日高成為作者,而自己卻困宥於一所學校做自己不喜歡的教師職業。日高擁有自己渴望的人生!野野口修內心那顆嫉妒的種子開始破土而出,發芽成長。野野口修利用日高的幫助走上作者的道路,內心卻一直沒有放下對日高的惡意。

之後,日高以當年那個校霸為原型寫了一本暢銷書,因為塑造的形象不好,被校霸的家人糾纏,甚至準備對簿公堂。野野口修害怕當初協助欺凌的事情暴露,適逢他癌症復發,命不久矣,而日高卻能跟新婚妻子移居國外,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嫉妒的萌芽在充滿惡意的土壤里快速成長,最終占據了野野口修的整個心靈。

於是野野口修設計了這場命案。然而,讓人毛骨悚然的是,殺害日高,這是他計劃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他真正的目的是摧毀日高的形象。為此,他處心積慮布下一盤大局。

他設計了整場表演,完善了每一個細節。他所講的每一句台詞,都是精心設計後的產物,只是為了誤導警官和讀者。

他把日高設計成一個殘酷無情的形象。野野口修讓所有人都誤以為:日高盜竊野野口修的作品成為暢銷書作者,並且殘忍殺害愛慕野野口修的前妻。

野野口修不愧為一名作家,在他的紙筆上,一個慘遭日高欺凌的形象躍然紙上,經過媒體添油加醋的報道以後,遭到全國的關注。不斷有人寫信給日高的親人,辱罵他,要求他歸還以前的文學獎,甚至要求他們給予野野口修金錢賠償。

當真相公布於世的那一刻,你會感到毛骨悚然,這種深藏背後的惡意,比起赤裸裸的欺凌,更讓人害怕。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與人為善」,但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是,你的善良和真誠反而會成為一個跟你沒有任何利益衝突的人殺害你的理由。

嫉妒是人性的本色嗎?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忌妒,可以說是人類最普遍的、最根深蒂固的一種情感。」

我們的一生都活在嫉妒和被嫉妒之中。即使我們的人生不像野野口修和日高這樣波瀾曲折,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不乏妒忌他人的時刻。

有人吐槽「塑料姐妹花」之間的情誼——「我希望你過得好,但我不希望你過得比我好。」這種病態的祝福不也是嫉妒的一種表現形式嗎?

曾經火爆熱播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劉世美作為女主千伊頌的閨蜜,卻因為嫉妒,一直在背後耍小手段,放冷箭。這種不恥的行為跟野野口修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千伊頌沒有盲目包容,而是劃清界限。

生而為人,註定我們擁有七情六慾,擁有人性的弱點和缺點。天主教教義指出人性的七宗罪:暴食、 貪婪、 懶惰、嫉妒、 驕傲、 淫慾、 憤怒。其中,「嫉妒」位列第四。

但如果以「人性使然」作為藉口,屈服於「嫉妒」的奴役而作出傷天害理的事情,最後肯定也會遭受它的反噬。

別人的不幸也許能為你帶來短暫的慰藉,但是能支撐你愉快而幸福的人生,只能來自你充實而飽滿的心靈。一個活在嫉妒的陰暗世界裡的人,他的快樂註定是畸形而虛假的。即使像野野口修這般千算萬算,最終還是功虧一簣。東野圭吾通過這本書,把人性的美好和醜陋盡顯讀者面前,雖然通篇沒有字句批判嫉妒的行為,但是讀者看完以後,也會在一片唏噓聲中,明白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

引用千伊頌面對嫉妒所說的一番話,「聽說人心就是如此,看到什麼都比自己好的人,不是想著我也要去那裡,而是你也來我這泥潭裡吧。下來吧下來吧!但是,不好意思,我是不會下去的,你生活的那片泥濘,怨恨某人、嫉妒某人,如地獄般的地方,我是不會去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vCb3mwBJleJMoPM4n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