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魯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其實把這句話用在「輿論」問題上也是如此,有些事實本來是不存在的,但是說的人多了,假的東西也變成了真的。
或者說沒有人關心真假,他們在乎的是通過假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罷了。
世人皆知耳聽為虛,卻不知眼見也未必為實,你所看到的未必是真實存在的,你的所見所聽,或許就是別人故意想讓你聽到的,和真實無關。
在齊景公繼位之後,他讓 晏嬰去治理東阿。
這晏嬰一去就是三年,在這三年期間,齊景公並沒有了解真相,而是從側面聽到了一些有關於晏嬰的壞話,所以心裏面很不舒服,就把晏嬰叫過來,並且要罷他的官。
晏嬰聽了之後急忙就說:「我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重新去治理。」
齊景公聽了之後,念及舊情,就同意了。
又過了七年,齊景公果然聽到了許多關於晏嬰的好話,非常開心,就把晏嬰召過來準備賞賜,可是晏嬰卻堅決不願意接受賞賜,齊景公納悶的問他什麼緣故,晏嬰便說出真相。
晏嬰說:「我最初治理的時候盡心盡力,秉公辦事,但是因為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我修橋鋪路,努力為百姓多做好事,結果受到了一些平日欺壓百姓富戶反對,依法辦理,又得罪了許多有權有勢的人,我表彰那些節儉勤勞孝敬師長的人,而懲罰懶惰的人,那些不務正業的人就對我恨之入骨,我秉公執法,也遭到了許多貴族的反對,他們就開始散布我的謠言,所以大王聽到的自然都是對我的不滿。
而後三年治理的時候反其道而行之,刻意討好一些有權勢的人,忽略那些真正有功之人,所以即便沒有秉公辦理,大王聽到的卻是關於我的美言,所以我要接受的是前三年的獎勵,後三年卻要受到懲罰,所以大王要獎勵我,實在是不敢當。」
我們聽到的話未必是反映真相的話,因為每個人都有自私之心,他們在說一些話的時候會選擇性的偏向於對自己有利的言辭。
再加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情緒,一個人帶著主觀情緒去評價另一個人的時候,這個結果未必是客觀的,如果輕信了這樣的傳言,就會有汙衊好人而放縱壞人的悲劇。
02、
《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叫:
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泄怒;聞善不可即親,恐引奸人進身。
聽到別人有惡行,不要馬上就起厭惡之情,要仔細判斷,看看這些話是不是有人故意為了陷害君子而說出的泄憤之言;一聽到某些人說他好話的時候,也不要完全相信並且任用某人,以防止有姦邪小人為了謀求升官作為手段,說出的姦邪之詞。
這個世界其實是極其不公平的,君子內心正直,能夠守住自己的底線,不會因為自己的悲喜和情緒去輕易的汙衊別人,也不會刻意討好任何人,甚至會懶得解釋別人對自己的汙衊。
正因為君子大多耿直,不願意流於世俗,更喜歡獨處,也很難討人歡喜,所以我們總能聽到關於君子的壞話。
而小人則比較圓滑,擅長使用卑劣手段,並且製造謠言,甚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毫無底線,用逢迎拍馬的手段去討好別人,所以大多數人總能聽到關於小人的讚美之詞。
當世間大多數人看到有一些人人緣很好,另外一些人形單影隻的時候,就淺顯的認為形單影隻的一定是人品差,而真相卻恰好相反。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拋開表象看本質,輕信了表面言語和你所看到的表象,拿表象去定論本質,就會汙衊好人,放縱了壞人,這樣愚昧的行為不僅會對當事人產生影響,而且因為錯誤認知而產生的矛盾無限循環下去的時候,最終也會傷害了自己。
就好像現在這個世界,就因為大多數人沒有以明智思維去看待世間百態,總對是真相造成誤解,所以才形成一個又一個矛盾,當矛盾堆積起來的時候,世間痛苦與仇恨也同時存在。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這句話的本意是說:有知識有智慧的人未必誇誇其談,經常高談闊論的人未必是有知識有智慧。
就像這世間的語言,說出來的未必是真相,真相也未必說出來。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