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守好自己的本位,人生才不會出現禍患。
一、
人要知道自己有資格擁有什麼,而不是自己總想去得到什麼,當你擁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時,就要承擔這個東西給自己帶來的災禍。
人生不要妄想去得到任何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哪怕這個東西就擺在眼前。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堵塞嗜欲的孔門,關閉慾望的心門,終身沒有勞煩之事;開啟嗜欲的孔門,增添紛雜的事物,終身都不可以救治。
有一句話叫當局者迷,一個人身處世俗被慾望蒙蔽雙眼時,很難看清自身的問題,更看不清自身的處境,此時必然任由慾望驅使,去追逐一些本不屬於自己的外物,這就是禍患的開始。
康熙年間,北京一個書鋪的店堂里,有一個書生站在離櫃檯不遠處看書,此時一個顧客付帳時,不小心掉落一枚銅錢,書生看了一下四周,就偷偷的把銅錢踩在自己腳底下,等別人看不到的時候,他把銅錢撿起來放進自己的口袋。
誰知道這一幕被店堂的一個老者看到了,老者走到書生旁邊和書生聊天,書生就跟老者說:「自己叫范曉傑,父親在國子監任助教,自己也在國子監讀書很多年了。」
老者和范曉傑聊了一會之後,就離開了。
後來范曉傑走上仕途,被派到江蘇任縣尉官職,到南京的第二天,他去衙門投帖,希望見上司一面,江蘇巡撫看了他的帖子之後卻沒有見他,范曉傑在驛站等了十來天。
過了半個月之後,他也沒有見到巡撫,卻等到了自己被撤職的消息,罪名是貪污。
這個時候他十分疑惑,因為他還未上任,哪來的貪污之舉呢?
他就向巡撫衙門的人打聽,後來衙門的人傳達了巡撫大人的原話:「范曉傑,你可記得當初在書鋪撿到的那一枚銅錢。」
范曉傑聽了之後恍然大悟,原來那個老者就是巡撫大人湯斌。
人生中,一個人得到不屬於自己東西的同時,也會失去另外一些東西,這是天道平衡萬物的法則。
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
不是自己應得的福分以及無緣無故的收穫,如果這兩者不是上天有意安排的釣餌,就是人們故意設下的陷阱,這個時候若是沒有遠大的目標和格局,很少有人不落入圈套。
而一個人的智慧就是從世俗走入得道,用「道眼」觀世界,目的就是看到世俗之中的圈套,防止落入圈套之中。
二、
秦朝二世時期,項梁帶領項羽開始起兵謀反,此時的江東已經平定,項羽就領八千人渡江向西出發,他聽說陳嬰已經攻下了東陽,就派使者想要和陳嬰聯合西進。
陳嬰這人本是東陽令史,一向誠實謹慎,人們都以忠厚來稱呼他,而東陽的青年殺死縣令之後,聚集眾人幾千,想要選一個首領,就打算請陳嬰來擔任。
陳嬰這時推辭說不能勝任,大家還強行讓他當首領,並且打算推舉陳嬰為王。
這個時候陳嬰的母親對陳嬰說:「自從我到你們陳家當兒媳婦之後,未曾聽說你的前輩有高官貴爵,現在你突然得到很大的名聲,並不是好兆頭,倒不如放棄這個名聲,當事情成功了你就也能得到封賞,如果事情失敗了,你作為平民也容易逃脫。」
陳嬰聽了之後遵循了母親的話,不敢為王,讓眾人直接投奔項羽的叔父項梁,再後來,定陶之戰中,項梁戰死。
陳嬰的母親才是真正的智者,因為她知道「突然而來的名聲並不是好兆頭,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可以過分貪圖」,即便這些東西極具誘惑力,也不可貪功,因為在你貪得的同時,也為自己爭來了禍患。
明朝皇帝朱元璋跟手下說過這樣一句話: 「老老實實當官,守著自己俸祿過日子,就好像守著一口井,井水雖不滿,但可以用之不盡。」
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守著一口井過日子,雖然井水不滿,但足夠每天飲用,但是你如果貪圖大海的波濤時,反而會衝垮自己的人生。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天地萬物生,便有了名位,名為既已制定,就要明白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所以,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危險。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