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要因為你的善良受傷

2019-07-28     全腦教育常老師

前幾天,和同事出差回來,正巧路過他女兒萌萌的幼兒園,打算順路接上孩子。

因距放學還有段時間,我們便在窗外觀察著萌萌在學校的表現。

孩子們正在課間休息,氣氛輕鬆歡快。

萌萌從背包里拿出一罐核桃仁,小心翼翼地打開蓋子,先抓了一把核桃仁給了她旁邊的小姑娘,然後又取出了一把給了對面的小男孩。

同事滿臉自豪:「快看,萌萌懂得與別人分享。」

但接下來的一幕,當真始料未及:萌萌連續取出了第三把,第四把……終於罐子見了底。沒分到的幾個小朋友,氣急敗壞地跑來質問為什麼沒有他們的。

「對不起,真的沒有了,下次再給你們好不好?」萌萌像是犯了大錯般,滿臉歉意。

同事看在眼裡,疼在心上:「這傻女兒,一個都沒留給自己,居然還被指責。」

接到女兒後,同事迫不及待地上前詢問:「為啥把核桃仁,全部分給了同學呢?」「爸爸媽媽說過,有好東西,要學會去和別人分享,做一個有禮貌、懂事的乖孩子大家才會喜歡我,我想被大家喜歡。」

聽到這話,同事心裡不是滋味,他沒想到自己引以為傲的「分享教育」居然讓女兒達到了「忘我」的境界,還被小朋友埋怨。

一份痛苦,兩個人分擔,就變成了半份痛苦;

一份快樂,兩個人分享,就變成了兩份快樂。

然而,當分享變成了負擔與自我壓抑,還真的會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快樂與滿足嗎?

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里,寧願自己受委屈,也不願去得罪他人。於是乎,不知不覺間,充當起「老好人」角色。

隨和厚道、性格溫柔是好事,可是不會拒絕別人,一直毫無保留地分享與付出卻是會傷了自己。

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告訴我們:無休止的幫助,往往是始於感恩,終於嫌隙。如果哪一次你幫不上忙,就馬上成了「罪人」。

對「老好人」來講,什麼是最大的悲劇?

在我看來,應該是:在心靈深處,默默給自己套上了緊箍咒,鑽不出、拿不下,惡性循環。

我想對你說:「這個世界,好像是合理與矛盾的結合體。雖然我們不能因為被小部分人傷透了心,而放棄善良,但是,你必須明白你的善良里,要帶點鋒芒。


如何引導孩子,在保持善良本性的同時,又能把握好度,避免無謂的麻煩與傷害,著實讓不少家長頭疼。

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教會孩子量力而行

我們的精力畢竟有限,唯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才不至於好心辦壞事。

《左傳》有言: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這個道理一定要讓孩子牢記。

對「得寸進尺」說不

告訴孩子,千萬不要為了面子,不懂拒絕,一味討好迎合,不然他(她)的生活,很可能要面對各種無窮無盡的索取!

假如覺得事情不對勁兒,那麼,任憑周圍的人如何縱容,如何引誘,都要拒絕他們。

對別人好,更要善待自己

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會有這麼一樁糗事:數人的時候,永遠少一個——忘記數自己。不僅會招來一陣鬨笑,更會得到一個錯誤的總數。

小事不小。請告訴孩子,我們只有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才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才有力氣、機會去分享、去幫助他人。

我們可以對別人好,但也別忘了善待自己,與自己和解,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

很多時候,看似唯有顧此失彼才能達到目的,實則不然。懂得變通,有時就可二者兼顧。這就需要孩子學會拋卻不必要的道德枷鎖,遵循自己的內心,做最真實、洒脫的自己。

有人說: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

既然我們都明白「老好人」的痛,懂得留有餘地的妙,在教育孩子懂得分享的同時,也應提醒他們:不必傾其所有,凡事留有餘地,遵從內心,不委屈自己。

如此,才會有進可攻、退可守的淡定從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ONHQmwB8g2yegNDnB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