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路邊寫作業,路人想輔導講題,男孩:我怕你文化水平不夠

2019-10-29     媽咪參考

「本文由媽咪參考原創,感謝支持,歡迎轉發分享」

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覺:現在的孩子人雖小,卻一個個鬼精鬼靈的,有時候說出來的話常常讓人意想不到,甚至有些大人都說不出來。

一所小學附近的小公園內,一位路人發現兩個小男孩正趴在台階上寫作業。詢問兩個孩子衛生棉在這裡趴著寫作業。

其中一個小男孩侃侃而談,說自己平時放假一直在玩,都是最後一天才把所有作業補齊。

路人又問:「你看其他同學都在玩,你為什麼在這寫作業,不跟他們一起玩。」

小孩說:「他們是玩完了以後回家還得寫作業,我們是現在寫完了,回家一直玩。就像『氪金』,氪一會一時爽,一直氪一直爽。」

(作為「老年人」,特意去科普了一下「氪金」:源於「課金」小朋友的意思應該是特質網遊遊戲中充值行為。解讀為:充值一會一時爽,一直充值一直爽。)

當路人又問:「那你作業寫完了嗎?」

小孩很自豪地說:「除了這道題不會其他都做完了。」

路人好心地表示可以幫他看看這道題,小男孩竟然果斷地拒絕了,還擲地有聲地說:「不用了,我怕你文化水平不夠。」聽完這句話,好心的路人哭笑不得。

之後小男孩有補充道:「只要是我以前被人坑過。」

是什麼造成了孩子像個「小大人」

很多人覺得孩子像個「小大人」很可愛,明明年紀很小,卻總能說出超越年齡的成人之語。但事實上,孩子「小大人」式的現象背後,其實往往是父親在成長過程中的缺席導致的。

1. 父親不在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

一個溫馨快樂的家庭,會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親密感,一旦家庭這種氛圍喪失,孩子的心理就會受到影響。

尤其是父親的長期缺席,會使孩子覺得恐慌、神經緊張,以外表「小大人」式的堅強來偽裝自己,獲得父母的關注。

2. 父母關係不好使孩子如履薄冰

事實證明,父母相愛、關係和諧的家庭,孩子也會開朗自信,行為舉止上比較少有顧慮。而那些父母關係緊張、動不動就爭吵的家庭,孩子的行為也會趨向于謹小慎微。

孩子害怕自己的行為出現問題,而引起父母的爭鬥,因此往往會收斂自己的行動,以「小大人」式的表現避免引起父母爭端。

3. 父親不在易使母親情緒焦慮

當爸爸總不在家的時候,母親的情緒也會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出現過分緊張、焦慮的情況,這時候,寶寶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出現「小大人」式的行為,以此來分擔母親的壓力,成為母親的依靠。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孩子過於早熟,像個「小大人」的問題,那就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搜索欄輸入「孩子像個小大人怎麼辦」

孩子像「小大人」容易出問題

孩子明明還處於身體發育的階段,可內心卻擁有如成年人一般成熟的內心,這其實是身體與思想的強行剝離。孩子的身體和心理一起成長,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健康的成長方式,否則,孩子的心理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1. 心理早熟

孩子本該在什麼階段就享受哪個階段的學習和快樂,可是「小大人」式的孩子往往會比同齡人具備更成熟的心智,這使得他們體會不到這個年齡段應該擁有的快樂。

另外,身體上的稚嫩又使得他們無法融入大一些孩子的生活,因此就出現了不上不下的狀態,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和人際交往都沒有好處。

2. 沒有自主性

像「小大人」式的孩子,在考慮和處理問題時往往會從大人的角度出發進行判斷,怎麼做才是對的,怎麼做必然是錯的。這樣一來,孩子自己內心的想法就被壓抑和忽視了,表現出來就是缺乏自我,沒有自主性。

3. 面對未來充滿茫然

什麼是家長需要的,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在孩子長大後,可能對這樣的問題會越來越茫然。當孩子習慣了當個「小大人」,就會以家長的意識為主,家長讓自己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做什麼能讓父母開心自己就做什麼。

可未來畢竟是自己的,當孩子真正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會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媽咪嘮叨:

其實,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健康成長,不催促,不束縛,不壓制,讓孩子享受成長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媽咪參考,用科學的育兒經驗,給你絕對的乾貨分享,用專業知識為孕媽和寶寶護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iHgG24BMH2_cNUguf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