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 | 第【580】篇原創
作者 | 張大寬
來源 | 餐謀張大寬(ID:dkxy029)
轉載授權請聯繫(ID:BG9FBG)
2020,學習,支持,溝通,實踐
--張大寬
實踐論
今天是12月26號,是我們偉大領袖誕辰126年的日子。
下午我發了一條朋友圈,摘錄了一段《實踐論》。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
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
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 (一九三七年七月) 毛澤東
實踐出真知,用實踐來驗證理論,再用實踐驗證過的理論,去指導實踐。知輔行,行驗知,知行合一。
只有理論結合實踐,知行合一,才是人成長最快的方式。當年如此,現在同樣如此,底層邏輯一直沒有變過。
實踐
昨晚的文章,我正式的向我的讀者們發出了2020年付費讀者社群的入群邀請,截止寫文章的現在,已經有20位來自各地的讀者加入了。
做社群這事情,我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就開始有這個念頭。9月底我在朋友圈發過一次消息,當時打算先做一個個人能力提升的封測群,後來因為有事情耽誤了,沒有按計劃執行。
但這個計劃一直沒扔,一直在琢磨。
為啥總琢磨社群這個事情呢?就是因為社群與「實踐」關係密切。
我從去年四月份開始,每天寫一篇文章,希望通過文章傳遞餐飲經營的方法,思路,理念。這些方法,都是從之前失敗或成功經驗總結而來的真知。
換句話來說,這些真知,大多只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的調整,就能內化到自己的工作經營中,進而產生經濟效益。
但文章有文章的劣勢,最大的問題,就是文字傳播的抗干擾能力不高。
你看,我們平常簡單的事情,發個微信就好了,稍微複雜的事情,就會用語音或者電話說,再複雜一點,那就見面聊了。
表面上看,好像是覺得文字的信息量不夠高,實際上,文字可以存儲的信息量是極高的,但傳遞效率太低。
比如說,一本論語不過一萬多字,也就是報紙對開兩版的字數,抱著一本論語,讀一上午,能讀進去多少,理解多少呢?
但反過來,你聽於老師給你解讀,字數多了不知道多少倍,但大家都愛聽,且能聽懂。類似的,我們常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本來一遍就成的,但說三遍效果就更好。
到這裡,也許你發現了,讓傳播更有效的重點,不是言簡意賅,而是「囉嗦」。
文章若是寫囉嗦了,我寫著也犯怵,你看著也犯怵。
但如果把這個「囉嗦」換個場景,比如放在群里,再把時間拉長,這不就是咱們常說的「量變到質變」嗎?
比如說,之前文章里說過,看似簡單的乾淨衛生,同樣是非常強的競爭力。可能你看了之後,點點頭就過去了。
那如果在群裡面,我連續一周去聊這個乾淨衛生,並且舉出一系列真實的案例,不但告訴你為什麼,還告訴你怎麼做,做什麼,是不是效果就會很好?
有了這一套「囉嗦」的溝通環節,是不是更有助於實踐,更有助於把生意做到更好?
乾淨衛生能讓生意好,是真知,通過「囉嗦」的方式,把這個真知傳遞給社群里的你,並經常督促執行,及時反饋,實踐的效果會差嗎?
所以,我才在昨天發出了社群的邀請。截止現在已經有20位朋友加入了。
學習,支持,溝通,實踐
昨天的文章里說了,這個社群的三個核心要點,是深度學習,有效支持,深度連結。
而這一切,最終都是為了將這些真知實踐落地。
只有實踐了,人才能不斷成長,才能越來越好。
知輔行,行驗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你也希望和我們一起,在2020年持續精進,也歡迎你加入我的2020付費讀者群。
如何加入?
戳下方藍字「了解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hG6Sm8BMH2_cNUgrVxs.html我是大寬,餐飲諮詢顧問。每天一篇原創文章,幫助更多的餐飲人賺到更多的錢。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你可以把今天的內容分享給他,或許你能幫到他。
著作權歸張大寬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轉載請註明:作者:張大寬 微 信 個人 ID:BG9FBG,頭條號:張大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