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艦英傑列傳·日本篇》No.4:夜潮藏殺機

2020-04-02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4800字,配圖18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重巡部隊和水雷戰隊在水面交戰中,尤其是在夜戰中,表現出非常強悍的戰鬥力,在夜間觀察、戰術機動、艦炮攻擊和魚雷攻擊等各方面都展現出相當高的素養和技能水平,在一系列海戰中給盟軍艦隊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產生了「日本海軍夜戰無敵」的神話,而這個神話的起點就是發生在1942年2月19日至20日夜間的巴厘島海戰。此戰中擔負登陸掩護任務的4艘朝潮級驅逐艦先後與包括3艘輕巡洋艦在內的兩批盟軍艦隊交戰,取得擊沉1艘驅逐艦,擊傷多艘,擊退敵軍的戰績,創造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範例,其勇猛進攻精神令人側目,而作為同級首艦的「朝潮」號更是參戰日軍戰艦中表現最搶眼的一艘。


朝潮級驅逐艦

日本海軍在1934年制定的丸二計劃中準備建造14艘改白露級驅逐艦(也稱海風級),此前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進而退出國聯,與西方列強矛盾加劇,遠東局勢持續緊張,戰爭氣氛日趨濃厚,而《華盛頓條約》即將到期,在這一背景下日本無意續約,並對丸二計劃做出修改,取消了10艘改白露級的建造,將其份額用於建造新設計的大型驅逐艦,這就是朝潮級。

朝潮級是日本海軍突破條約框架設計的第一型艦隊驅逐艦,標準排水量達到2000噸級,尺度較白露級明顯增加,與早期的特型驅逐艦相當。朝潮級在設計時充分汲取了「友鶴」事件的教訓,重視艦體復原性,而在首艦開工前又逢「第四艦隊」事件發生,於是再度修改設計,提高艦體強度,在建造完成後又根據試航情況做了進一步改良,可以說是對條約限制下畸形的設計路線的全面修正。

日本海軍朝潮級驅逐艦的側視及俯視線圖。


朝潮級的上層建築沿襲白露級,而艦體更接近於特型,降低了干舷高度,縮小了風壓面積和側面輪廓,以增加穩性和減少被彈幾率。朝潮級在艦炮配置上回歸特型的水平,3座127毫米雙聯裝艦炮以前一後二方式布置,採用仰角55度的C型炮塔,魚雷武備上沿用白露級的2座610毫米四聯裝發射管加再裝填裝置的配置,服役時裝備九〇式魚雷,太平洋戰爭前夕換裝威力強大的九三式氧氣魚雷。由於動力系統提升有限,朝潮級在航速和續航力上未能達到預期,令軍方感到不滿,但就整體而言朝潮級的設計相當成功,並奠定了之後陽炎級設計的基礎。


1937年7月,「朝潮」號驅逐艦在佐世保海域進行試航。


朝潮級共建造10艘,首艦「朝潮」號於1935年9月7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開工,1936年12月16日下水,1937年8月31日竣工,艦名的含義是「清晨的潮水」。「朝潮」號標準排水量2000噸,滿載排水量2635噸,全長118米,寬10.39米,平均吃水3.72米,配備呂號艦本式燃油鍋爐3台、艦本式蒸汽輪機2座,雙軸推進,輸出功率50000馬力,最高航速34.85節,續航力4000海里/18節,編制員額230人。朝潮級的武備包括三年式127毫米雙聯裝炮C型3座,九二式610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2座,備雷16枚,九六式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九四式深彈拋射機1座,深彈投擲台6座,可搭載深彈36枚。


美國海軍艦艇識別手冊上關於朝潮級驅逐艦的信息。


「朝潮」號服役後艦籍歸屬佐世保鎮守府,同年10月編入第25驅逐隊,在11月至12月間開赴中國華中沿海作戰,12月29日回港檢修時發現主機渦輪葉片破損,引起高度重視,日本海軍成立臨時機關調查委員會尋找原因,確定為葉片座共振所致,且為朝潮級所獨有的缺陷,經過改進後消除隱患,這就是「臨機調」事件。1939年11月,「朝潮」號轉隸橫須賀鎮守府,第25驅逐隊改為第8驅逐隊,下轄「朝潮」、「大潮」、「滿潮」、「荒潮」號,編入第2艦隊第2水雷戰隊。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第8驅逐隊在南方部隊編成內參加了南進作戰,先後支援在馬來半島和呂宋島的登陸行動,1942年2月又投入荷屬東印度攻略作戰。


巴厘島攻略

1942年2月初,日軍基本完成了進攻荷屬東印度的外圍行動,為了最終攻占爪哇島,日軍計劃先行占領該島東面的巴厘島作為前進基地。2月18日,登陸部隊乘坐「笹子丸」和「相模丸」號運輸船由西里伯斯島起航駛向巴厘島,由「長良」號輕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擔任護航支援,其中阿部俊雄海軍大佐指揮的第8驅逐隊的4艘朝潮級為船隊提供近距離護航。2月18日深夜,日軍船隊抵達巴厘島東南海岸,登陸部隊於2月19日凌晨順利登岸,並在天亮後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機場,達成作戰目標。與此同時,運輸船隊在錨地內接連遭到盟軍飛機和潛艇的襲擊,一度中止卸載,前往外海退避,直到入夜後返回錨地繼續卸載物資,第8驅逐隊各艦在錨地外圍警戒。


第8驅逐隊司令阿部俊雄海軍大佐,1944年11月作為「信濃」號艦長陣亡。

在獲悉日軍即將登陸巴厘島後,盟軍ABDA聯合艦隊調兵遣將,準備發起反擊,挫敗日軍的企圖。然而,英、美、荷、澳四國艦艇分散各處,一時難以集結,只能採取分頭出航,輪番攻擊的作戰計劃,分為三個戰術群各自向巴厘島挺進。第1戰術群由卡雷爾·多爾曼少將指揮,包括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爪哇」號輕巡洋艦、「科頓納爾」、「皮特·海因」號驅逐艦和美國海軍「約翰·D·福特」、「波普」號驅逐艦,由芝拉扎港出擊,計劃從南面接近巴厘島;第2戰術群由荷軍「特羅姆普」號輕巡洋艦和美軍「約翰·D·愛德華」、「帕羅特」、「皮爾斯伯里」和「斯圖爾特」號驅逐艦組成,分別從泗水和蘇門答臘島拉泰灣出航,會合後前往巴厘島,預計在第1戰術群攻擊兩三個小時後發起第二輪攻擊;第3戰術群由駐芝拉扎港的8艘荷蘭魚雷艇組成,他們將在第2戰術群之後抵達戰場,掃蕩殘敵。


荷蘭海軍「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裝備7門150毫米艦炮,航速32節。


就力量對比來看,盟軍方面有3艘輕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8艘魚雷艇,共計19艘艦艇參戰,即將在巴厘島與之遭遇的是第8驅逐隊的4艘驅逐艦,即便是盟軍艦隊分批來襲,第1、2戰術群的兵力均優於當面的日軍艦隊,但兵力優勢能否帶來勝利呢?


午夜激鬥

2月18日夜間23時30分,第1戰術群從芝拉扎啟航,不久 「科頓納爾」號發生故障,被迫返航。19日22時,第1戰術群進入巴塘海峽,以單縱隊直驅錨地,航速27節,其戰鬥隊形相當鬆散,最前方是2艘輕巡洋艦,之後是「皮特·海因」號,最後是2艘美國驅逐艦,彼此相距約5000米,存在兵力分散的弊病。23時50分,「爪哇」號瞭望哨發現日軍艦船,全艦拉響警報,所有艦艇做好戰鬥準備。3分鐘後,「朝潮」號的瞭望哨透過夜色發現南面6000米外有兩個艦影,立即判斷為2艘爪哇級輕巡洋艦,戰前的嚴酷訓練使日軍水兵具備了驚人的夜間觀察能力。「朝潮」號艦長吉井五郎海軍中佐立即下達戰鬥命令,他明知對手強於自己,卻沒有絲毫退避,自從步入海軍兵學校徹底的進攻精神早已滲透骨髓。「朝潮」號開始提速,向東轉向,準備切入荷蘭巡洋艦的航線,展開近距離攻擊。


荷蘭海軍「爪哇」號輕巡洋艦,裝備10門150毫米艦炮。


「朝潮」號與對手的距離迅速縮短,已經相互進入射程,但為了確保命中率,兩軍戰艦都沒有急於開火。2月20日0時整,「德魯伊特爾」和「爪哇」號打開探照燈並發射照明彈,以主炮向2000米外加速逼近的「朝潮」號展開猛烈齊射,炫目的閃光照亮了黝黑的海面。「朝潮」號不甘示弱,也開燈開炮,與荷軍巡洋艦展開同航炮戰。「朝潮」號啟動未久,尚不能全速航行,而荷蘭巡洋艦一直保持高速,很快超越「朝潮」號,使後者失去了有利的魚雷發射陣位。


「德魯伊特爾」號輕巡洋艦的前主炮群在進行射擊。


炮戰僅持續了幾分鐘,2艘輕巡洋艦消失在錨地以北的夜幕中,「朝潮」號失去了攻擊目標。在首輪交火中,荷軍巡洋艦進行了9輪齊射,宣稱重創目標,實際上「朝潮」號僅有探照燈被彈片擊傷,並未中彈。日軍炮手也沒有進入狀態,僅擊中「爪哇」號一彈,沒有造成明顯損傷。令人不解的是,荷軍巡洋艦就此退出戰鬥,而吉井艦長誤判對手向南轉向,於是背道而馳,向南搜索,而在其東北方警戒的「大潮」號在看到交戰的火光後也南下增援。


荷蘭海軍「皮特·海因」號驅逐艦,裝備4門120毫米艦炮和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朝潮」號向南航行不久就與「皮特·海因」號迎面相遇,於0時5分在1500米距離展開炮擊,荷軍驅逐艦也向右轉向,以全部舷側火力還擊。雙方持續交火至0時11分,「朝潮」號的2枚127毫米炮彈擊中了「皮特·海因」號的後桅及鍋爐艙,導致航速銳減,多處起火。當「朝潮」號逼近至900米處,吉井艦長下令發射魚雷,航速高達50節的九三式魚雷如嗜血鯊魚般撲向獵物,半分鐘後「皮特·海因」號被一枚魚雷命中,在劇烈的爆炸中徹底癱瘓。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九三式魚雷在戰爭中首次命中目標。


今日保存在江田島自衛術科學校內的九五式(左)和九三式氧氣魚雷(右)。


在終結「皮特·海因」號後,「朝潮」號將火力轉移到2艘美軍驅逐艦身上。「福特」和「波普」號自知不敵,釋放煙幕隱蔽行蹤,試圖向北追趕巡洋艦,結果還是與「大潮」和「朝潮」相遇,被迫掉頭向南撤退,而2艘日艦緊追不捨,雙方以近乎平行的航線航行,相互炮擊達6分鐘之久,都未取得命中。受到陸地陰影和煙幕的雙重影響,「大潮」和「朝潮」號都跟丟了目標,兩位艦長判斷敵驅逐艦會向北謀求與巡洋艦會合,於是同時向北轉向,從而讓2艘美軍驅逐艦得以逃離戰場。


巴厘島海戰第一階段交戰形勢圖。


0時45分,「朝潮」和「大潮」號發現3500米外有艦影,兩艦以全部艦炮猛烈射擊兩分鐘,報告 「敵艦一艘起火沉沒,另一艘正在燃燒」。實際上他們攻擊的是奄奄一息的「皮特·海因」號,這艘不幸的荷蘭驅逐艦徹底沉入海底。至此,巴厘島海戰的第一次交戰落幕,2艘日軍驅逐艦成功擊退了第1戰術群,擊沉1艘驅逐艦,幾乎毫髮未損。


鏖戰再起

2月20日凌晨3時,第2戰術群同樣以單縱隊進入戰場,與第1戰術群不同的是,以4艘美國驅逐艦為先鋒,「特羅姆普」號輕巡洋艦殿後壓陣,兩者相距8000米,航速25節,由美國海軍賓福德海軍中校擔任編隊指揮。3時06分,美軍驅逐艦群在沒有發現目標的情況下對錨地實施魚雷盲射攻擊並釋放煙幕,以避免過早暴露,卻引起隊形混亂。美艦的魚雷沒有擊中任何目標,魚雷航跡反而驚動了正在巡邏的「朝潮」和「大潮」號,兩艦迅速轉向魚雷來襲方向進行搜索,並在3時10分發現美軍驅逐艦。


荷蘭海軍「特羅姆普」號輕巡洋艦,裝備6門150毫米艦炮,航速32.5節。


3時15分,「朝潮」、「大潮」號在3200米距離上與衝出煙幕的「斯圖爾特」、「愛德華」號展開交火,互射魚雷,隨後開始炮擊。雙方的魚雷均未命中,在艦炮互毆中訓練有素的日軍技高一籌,炮火猛烈而精準,連連對目標形成跨射,在交戰三分鐘後率先擊中「斯圖爾特」號,導致舵機艙進水。日軍迅猛的炮擊令美軍隊形更加散亂,各艦隻能分頭向東北方撤退。「朝潮」和「大潮」號在突進過程中逐漸機動到美軍編隊右舷後方,然後轉向東北追擊。美艦藉助于海岸陰影的掩護,脫離了日軍的視界,日艦停止射擊,繼續向東北搜索。


美國海軍「斯圖爾特」號驅逐艦,在海戰中被日艦擊傷。


3時41分,目光敏銳的日軍水兵在左舷前方約3200米處發現「特羅姆普」號。「朝潮」和「大潮」號在3000米距離上向其開炮並發射魚雷。「特羅姆普」號反應迅速,以探照燈鎖定日軍驅逐艦,以主炮全力射擊。日軍炮手以探照燈為瞄準點持續開炮,至少擊中「特羅姆普」號11次,導致其火控系統失靈,各炮塔只能自行瞄準射擊。交戰五分鐘後,「大潮」號被一枚150毫米炮彈命中,但火力不減。


表現巴厘島海戰的繪畫,此戰被認為是「日本海軍夜戰神話」的肇始之戰。


就在「朝潮」和「大潮」與「特羅姆普」酣戰之際,「滿潮」、「荒潮」號趕來增援,結果與正在撤退的美軍驅逐艦遭遇,陷入混戰,在交火中「滿潮」號輪機艙遭重創,失去航行能力。儘管如此,遭到日軍驅逐艦兇猛攻擊的盟軍艦隊已經無意再戰,紛紛奪路而逃,而日軍驅逐艦需要保護錨地內的運輸船,又要救助受傷的「滿潮」號,沒有追擊,任由盟軍戰艦撤離。巴厘島海戰第二階段的戰鬥宣告結束,第8驅逐隊再次成為勝利者,以「滿潮」號遭到重創,「大潮」號輕創的代價,擊退了第2戰術群,擊傷巡洋艦、驅逐艦各1艘。大約三小時後,第3戰術群的魚雷艇抵達巴塘海峽,此時日軍艦船早已撤退,它們只能空手而歸。


巴厘島海戰第二階段交戰形勢圖。


巴厘島海戰是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取得的第一次夜戰勝利,第8驅逐隊在阿部俊雄指揮下表現出強烈的進攻精神,尤其是「朝潮」、「大潮」兩艦艦長在戰鬥中充分展示了近逼猛攻的戰術風格,在面對強敵時勇於主動發起攻擊,敢於實施近戰,日軍官兵充分發揮出戰前嚴酷訓練的成果,體現出優良的素養,以靈活的機動和猛烈的火力有效牽制和壓制了對手,即便是與巡洋艦對射也絲毫不落下風。率先接敵的「朝潮」號表現尤為出色,在戰鬥中射擊52次,消耗炮彈310發,並以魚雷重創「皮特·海因」號,堪稱此戰首功!


彩繪:夕陽下的「朝潮」號驅逐艦,雖驕狂一時,終歸難免葬身海底。


巴厘島海戰後,「朝潮」號繼續隨第8驅逐隊征戰大洋,參加了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奉命救助遭美機重創的「最上」號重巡洋艦。在1942年8月到1943年1月間,「朝潮」號主要在本土和特魯克之間,以及在瓜島前線從事護航運輸行動。1943年3月,「朝潮」號參加81號船隊護航作戰,在丹皮爾海峽遭遇美軍猛烈空襲,中彈沉沒,包括第8驅逐隊司令佐藤康夫大佐、艦長吉井五郎中佐在內的299人戰死,驕狂一時終歸葬身汪洋。


海戰網遊《戰艦世界》中,「朝潮」號作為八級金幣驅逐艦出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mKIPXEBnkjnB-0zKE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