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解放奧斯維辛的98歲老兵去世,曾開坦克撞爛集中營圍欄

2021-06-11     崎峻戰史

原標題:參與解放奧斯維辛的98歲老兵去世,曾開坦克撞爛集中營圍欄

參與解放奧斯維辛的98歲老兵去世,曾開坦克撞爛集中營圍欄

(溫馨提示:本文約3100字,配圖19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據外媒報道,二戰時期曾參加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蘇軍老兵大衛·杜斯曼於2021年6月5日在德國慕尼黑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8歲,他的死訊得到慕尼黑及上巴伐利亞猶太人社團主席夏洛特·克諾布洛赫的證實。克諾布洛赫本人就是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她在社團網站發文悼念:「得知大衛·杜斯曼的死訊我感到非常悲痛,每一位見證者的離開對我們都是一個損失,但與杜斯曼告別特別痛苦。我們失去了一位勇敢、正直和真誠的人,我們仍然深深地感激他,並永遠銘記他。」在文中,克諾布洛赫稱杜斯曼為「奧斯維辛英雄」,而能夠擁有這一稱號的老兵在杜斯曼之後僅有一位尚在人世。

2015年,杜斯曼和其他老兵一起參加二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

杜斯曼的全名為大衛·阿列克斯安德洛維奇·杜斯曼,1923年4月1日出生在但澤,他的父親是蘇聯紅軍中的一位將軍,同時也是運動醫生和軍醫,母親是一位兒科醫生。杜斯曼在白俄羅斯明斯克渡過了童年時光,後來隨父母遷往莫斯科,在那裡他的父親被任命為國家體育學院醫療中心的負責人。1938年,杜斯曼的父親在大清洗中遭到逮捕,被流放到北極圈內的勞改營內,並在十年後死於那裡。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剛滿18歲的杜斯曼志願參軍並接受訓練,成為一名坦克駕駛員,開赴前線投身與德國侵略者的搏鬥中。

杜斯曼站在一輛作為紀念碑的T-34/76坦克前,他當年就是一位T-34駕駛員。

戰爭期間,杜斯曼開著T-34坦克參加了包括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在內的一系列重大作戰,從伏爾加河畔一路挺進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在戰鬥中杜斯曼曾三次負重傷,其中一次切除了部分肺葉,因為作戰有功而榮獲了40多枚勛獎章,包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一級及二級衛國戰爭勳章、紅星勳章、光榮勳章、勇敢獎章等等。可以說,到1945年1月,年僅21歲的坦克兵杜斯曼已經是一位久經沙場的戰士,早已見慣了戰爭的血腥殘酷和生命的脆弱無助。儘管如此,當他在1945年1月27日與戰友們衝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內時,仍然被眼前的種種慘況所震驚,並留下了困擾終生的夢魘。

在紀念活動間歇,杜斯曼獨自在一旁掩面,似乎正受到那不堪回首的記憶的折磨。

位於波蘭南部克拉科夫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建立的最大規模的集中營,也是其種族滅絕計劃中最主要的「死亡工廠」之一,從1940年5月投入運營到1945年1月被蘇軍解放,至少有110萬人在奧斯維辛死於毒氣、槍決、毆打、人體試驗、強制勞動、疾病和飢餓,其中大部分是猶太人和蘇聯戰俘。然而,這座地道的人間地獄在戰爭期間卻很少為外界所知,正如集中營大門上那極具欺騙性的標語「勞動帶來自由」,納粹用各種偽裝將奧斯維辛的罪惡掩藏起來,在鐵絲圍欄和電網之內數以百萬計死難者的悲慘命運直到戰爭結束後才逐漸為世人所知。

奧斯維辛集中營那座臭名昭著的大門,大門上方的文字為「勞動帶來自由」。

1944年12月21日奧斯維辛集中營中心比克瑙滅絕營的航拍照片,可見占地面積很大。

早在1944年底,自知大勢已去的納粹屠夫們就開始有計劃地銷毀奧斯維辛的罪證,分批將囚禁於此的13.5萬名囚犯疏散到德國國內的集中營,毒氣室於1944年11月停止運行,就在最後一個月中還殺害了4萬人!之後的一個月內,黨衛隊看守們忙於焚燒檔案,拆除設備,炸毀建築,填平屍坑,並在上面鋪上草皮,種上花草。1945年1月17日,大約5.8萬名囚犯在黨衛隊的驅趕下開始了一場死亡行軍,在嚴寒中徒步上百公里向西撤離,途中不斷有人倒下或被殺害,超過1.5萬人永遠沒有抵達目的地。1月20日,黨衛隊撤除了集中營的崗哨,23日縱火焚燒營區,30座囚犯營房僅有6座倖免,而最後的五號焚屍爐一直工作到1月25日至26日深夜才被炸毀,僅僅一天後蘇軍坦克就從東面抵達了這片瀰漫著惡臭和人肉焦味的恐怖所在。

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內的營房和雙重鐵絲網圍欄,即便是風和日麗的天氣依然透著恐怖的寒意。

通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營區的鐵路支線終端,對於很多遇難者來說,這就是生命的終點。

蘇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完全是計劃之外的偶然事件,因為他們根本不清楚集中營的存在,對其內部情況更是一無所知,蘇軍的目的是追擊和殲滅波蘭南部的德軍殘部。1月27日,蘇軍第60集團軍第322步兵師推進到奧斯維辛,與德軍零散部隊展開戰鬥,有231名蘇軍官兵在奧斯維辛周邊陣亡。當天下午3時,杜斯曼所屬部隊靠近奧斯維辛集中營中心的比克瑙營區,面對綿延數公里的高大鐵絲網圍欄,蘇軍士兵一時間竟然找不到入口,於是杜斯曼索性開足馬力,駕駛T-34坦克直接撞倒了一段圍欄,為步兵部隊進入營區打開了缺口。然而,營區內的景象讓所有人深感反胃!

1945年1月27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在緊閉的大門後冷漠地看著蘇軍士兵的到來。

幾名身穿條紋囚服的集中營倖存者與蘇軍士兵交談。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中有不少是不滿15歲的孩子。

蘇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內發現了大約7000名倖存者,幾乎都是虛弱不堪的中年人和不滿15歲的孩子,他們當中很多人瘦骨嶙峋,形同骷髏,目光呆滯,麻木遲鈍,對於突然降臨的自由毫無反應。杜斯曼後來接受採訪時說,他們完全不知道奧斯維辛的存在,也沒有立即意識到發生在那裡的事情究竟有多麼恐怖,他回憶了倖存者們是如何「歡迎」解放者的到來:「他們跌跌撞撞地走出營區,在一堆屍體中或坐或躺。」蘇軍士兵在營區內發現了約600具屍體,而在集中營倉庫中找到的東西讓他們意識到那些屍體不過是法西斯暴行的冰山一角。在倉庫中遇難者的遺物堆積如山,事後清點出37萬件男裝、83.7萬件女裝和不計其數的童裝,約4.4萬雙鞋子、1.4萬件地毯以及數量眾多的其他個人物品,最為恐怖的是在一座工廠內發現了重達7.7噸的人類頭髮,它們已經被打包,還未來得及運走,據估計來自14萬名女性。

蘇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內清點堆積如山的鞋子。

蘇軍在集中營倉庫內發現的難以計數的眼鏡,它們都是遇難者的遺物。

奧斯維辛集中營內已經打包但未及運走的人類頭髮,足有7噸之多!

杜斯曼和他的戰友們並沒有在奧斯維辛停留太久,但在這裡目睹的一切足以令他們終生難忘。在繼續追擊「法西斯分子」之前,杜斯曼和其他蘇軍士兵盡其所能地幫助那些境況悲慘的倖存者,將身邊所有罐頭食品都分發給他們。即使獲得解放後,營內依然每天都有人因為疾病和營養不良而死去,蘇軍野戰醫院收治了約4500名倖存者,直到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6月,仍有300人滯留在原地,因為他們虛弱到無法行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解放標誌著反法西斯力量摧毀納粹恐怖統治的勝利,同時也將其滔天罪惡曝露於光天化日之下,令世人警醒和反省。戰後,聯合國將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集中營倖存者在蘇軍醫護兵的攙扶下走出集中營大門。

蘇軍軍醫在為一位骨瘦如柴的集中營倖存者檢查身體。

2020年1月27日約200名大屠殺倖存者聚集在集中營舊址,紀念奧斯維辛解放75周年。

當戰爭結束時,杜斯曼是第322步兵師最初的12000名官兵中僅有的69位倖存者之一。他從軍隊退伍後成為一名職業擊劍運動員,進而擔任教練,並且從1952年到1988年間擔任蘇聯國家擊劍隊主教練長達36年之久,獲得過「功勳教練」稱號。杜斯曼在1972年帶隊前往德國慕尼黑參加奧運會,再度經歷了另一場針對猶太人的恐怖屠殺。9月5日,5名巴勒斯坦激進分子劫持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隨後的解救行動遭到慘敗,全部人質遇害,而杜斯曼就住在以色列代表團對面,目擊了慘案的發生,他非常憂懼,因為他自己也是猶太人。

1972年9月,一位遇難以色列運動員的家屬在發生劫持事件的奧運村房間內,滿地狼藉顯示出當時狀況的混亂。

蘇聯解體後,杜斯曼和妻子在上世紀90年代移民奧地利,數年後定居德國慕尼黑,直到94歲之前他都堅持前往當地的擊劍俱樂部上課。隨著杜斯曼的去世,當年參加解放奧斯維辛的蘇聯老兵僅剩居住在莫斯科的伊萬·斯捷潘諾維奇·馬爾蒂努什金。老兵已逝,但他們曾經見證的那段歷史永遠不應該被遺忘。

晚年的杜斯曼依然喜歡在家中展示自己的擊劍技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71642584_61267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