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蒙蔽我們雙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執念。——《贖罪》
有些經典,是值得你去一次次去懷戀的,有些故事,是值得你一遍遍去品味的,而《贖罪》,恰巧是我看了一遍又一遍,都還會惋惜的經典故事。
《贖罪》是在2007年根據伊恩·麥克尤恩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在二戰時期,一個13歲的女少布里奧妮,因為自己的盲目與想像力,造成姐姐塞西莉婭與戀人羅比分離,最終在戰爭中雙雙去世的悽美愛情故事。
而隨著年紀漸長,逐漸意識到錯誤的布里奧妮,決定用她的一生去贖罪。
可是有些錯,一旦犯下了,就永遠沒有彌補的機會。
或許,我們每個人在青春時期,都曾因為盲目與想像,造成過遺憾與悔恨。
可布里奧妮在她懵懂的少女時代,犯的錯實在是太大,大到她需要用一生去償還。
13歲的布里奧妮性格單純、敏感,卻又偏執、富有幻想。
家人對她陪伴少,她整日作伴的只有家裡的莊園和文字,所以,她在寫作方面很有天賦,經常將她的想像寫成文字,化作劇本。
可就在一次,在她與表姐表弟排練話劇時,從窗戶往外看到,她姐姐塞西莉婭在羅比面前脫下外衣,跳下水池,最後從水中上來,衣服幾近透明的場景。
想像力豐富的她,腦海里早已不知設定了多少個場景,設想了多少個故事。
可就在她還沒消化完的時候,她又看到了羅比寫給姐姐露骨的信,她瞳孔睜大,震驚、害怕開始向她湧來。
十三四歲正是少女充滿無限幻想的時候,正是她對愛情懵懂的時期。
並且在19世紀,英國的等級觀念還很深,布里奧妮也深受等級觀念的影響,雖然羅比優秀,但他卻是管家的兒子,所以在看到這封露骨的信的時候,又聯想到水池旁的那一幕,她就認為羅比在欺負姐姐。
而就在不久後,她又撞見姐姐塞西莉婭與羅比在圖書館的那一幕,當下,她第一想法就是羅比是壞人,他在欺負姐姐。
這一幕又一幕的接連發生,讓她豐富的想像力開始延展、爆發。
接下來發生的這件事,則更加導致她犯錯的開始。
當天晚上,她的雙胞胎表弟離家出去,眾人都紛紛出去尋找,而在她在尋找的過程中,她撞見了她的表姐,正在遭一個男人的欺負,這個男人匆匆逃走,所以在這黑暗的夜色中,她並沒有看清兇手,於是羅比就成了她想像中的「兇手」。
回去後,她立馬向警察告發了羅比,並找出他寫給姐姐的那封露骨的信,一同交給警察,當成罪證。
當警察反覆的詢問,是否看清了那個兇手就是羅比時,她卻沒有說明當時夜色太黑,她看不清的事實。
此時,她想的只有羅比在圖書館「欺負」塞西莉婭的那一幕,她盲目的責任感開始生出,她覺得她有責任保護塞西莉婭,保護她免於受羅比的迫害,於是她十分肯定的對警察說:「我看見了,我親眼看見是他。」
現在的她並不知道,這句話,會將羅比和塞西莉婭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就在今天白天,塞西莉婭和羅比都以為,他們會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戀人。
可是這個意外卻打的他們措手不及。
他們沒想到,就僅僅半天的時間,僅靠少女的想像力,竟就斷送了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若是當初少女有去探究羅比與塞西莉婭的真實情感,若是她能去探究表姐事件的真相,或許這悲劇就不會發生。
可是人總是很容易犯錯,卻很難彌補錯誤。
人生也沒有如果,有的錯一旦犯下了,就很難再重來。
其實,導致布里奧妮如此排斥羅比與姐姐的感情,除了觀念意識外,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嫉妒。
因為布里奧妮也偷偷的喜歡著羅比。
所以,當他看到羅比喜歡自己姐姐的喜歡,她是嫉妒的,她潛意識裡就產生了一種想要破壞他們感情的衝動,所以她選擇將謊言當成真相。
可布里奧妮此時還不了解,因為她盲目和偏激而撒下的謊言,有多致命!
羅比本來會有一個很好的前程,他雖是管家的兒子,可他卻善良、聰明並且志向遠大,在塞西莉婭父親的資助下,他在劍橋完成了大學,正準備去念醫學,最後成為一名醫生。
可卻因為布里奧妮的一個謊言,將他本來美好的人生徹底毀滅。
他怎麼都想不到,在他大半夜辛苦的找回兩個孩子之後,迎來的不是感激,而是毀滅。
他被戴上了手銬,送上了警車。
而自從羅比出事之後,塞西莉婭就已經和家人決裂,並從家裡搬了出來。她恨布里奧妮,單憑自己的想像力就盲目的給羅比扣上了罪名,她也恨她的家人不分青紅皂白,就匆匆給羅比定下了罪,從此斷送了羅比的未來,也斷送了他們的愛情。
三年多後,二戰爆發,為了洗刷屈辱,羅比選擇了從軍,踏上了炮火連天的戰場。
在戰場上,他見過太多殘酷的事情,疾病、殺戮、死亡,可也讓他明白一個道理:戰爭很黑暗,可有時候,人性比戰爭更黑暗。
在這裡,他經歷絕望的事情太多,多到他對未來,對生命都沒有信心。
若不是還有遠在一方的塞西莉婭給他力量,他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塞西莉婭給他的照片,給他寄去的書信,成了他此刻唯一的溫情。
給了他溫暖,也給了他支撐下去的勇氣。
為什麼單單一個13歲的小女孩的一面之詞,就能給羅比定下這麼大的罪?
因為在很多時候,沒有人願意去探尋真相,他們只相信,眼前讓他們相信的,這些隨意給羅比定罪的人,他們沒罪嗎?不,他們有,正是因為他們的盲目、他們的聽之任之的態度,讓一個根苗端正的年輕人,毀了前途,進了監獄。
培根說過:「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具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
所以他們任由謊言成真。
若是布里奧妮願意去詢問姐姐與羅比之間的情感;若是眾人不是盲目的看戲,而願意站出來說一句話;若是警察能仔細的辨認小女孩的話,尋求更多的證據;若是他們有人願意聽塞西莉婭和羅比的訴求,真相就不會被埋藏。
可是,布里奧妮固執的選擇相信自己的相信,將謊言信以為真;警察不願意調查更多,重重頂罪,甚至都沒有人詢問當事人表姐,那個強暴她的兇手到底是誰。
《贖罪》有一句話說:「證人也是有罪的。人們整天都在目睹著彼此犯下的種種罪行。你今天沒殺人?可是對多少人的死你採取了聽之任之的態度?」
他們深知,他們的沉默、他們的默認,會將眼前這個年輕人的前途完全毀滅,可還是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為真相說一句話。
他們任由謊言在漆黑的夜色中瀰漫,越散越濃。
你做過的錯事,不是說上一千遍對不起,一萬遍的我錯了,就能彌補的。
有些罪,你永遠也贖不清。
在戰場上,羅比見過太多令他絕望的事情,若不是因為有塞西莉婭支撐著他,估計他早就失去了生的信心了吧。
而在另一邊,漸漸長大的布里奧妮,漸漸意識到因為自己的年少無知,造成了多嚴重的後果,她明白,她的盲目讓真相被遮蔽,讓真兇逍遙法外,而無辜的人卻正在受罪。
她開始深刻的反省自己,並走上了一條漫長的的贖罪之路。
她放棄去劍橋的機會,選擇了和姐姐一樣去當戰地護士;她寫了無數封信給姐姐,請求見面,但都沒有回信;最終,她只能帶著內疚和自責,用文字寫下了她的《贖罪》。
在《贖罪》中,她記錄到,羅比從戰場上回來,與塞西莉婭兩人幸福的相伴一生,而某一年,她帶著歉疚的心態上門道歉,羅比無比的生氣,罵她,吼她,叫她去澄清當年的錯誤。
而她也歉疚的點頭,打算儘可能的去彌補當年自己所犯的錯事。
可是只有她知道,那年她從未見過他們。
伊恩·麥克尤恩說過:「人,歸根結底,是一個物質存在,很容易受損傷,卻不容易修復。」
塞西莉婭與羅比也一樣,他們的傷口一旦開裂,花費再大的力氣也無法癒合。
就在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前一天,羅比因為敗血症,死在了戰場上,而三個月後,塞西莉婭因為躲避空彈,被炸裂的水管,淹沒在防空洞裡。
悲劇越擴越大,布里奧妮犯的罪,一輩子都贖不清了。
所以,她用她的幻想,讓塞西莉婭和羅比兩個人重生,在書中描繪他們原本該有的幸福浪漫的結局,這是她美好的嚮往,也是她贖罪的方式。
可這個罪孽的贖清,最終也只能在書里實現。
在現實中,她則需要一輩子都背負這種罪惡感與內疚感,生活下去。
布里奧妮77歲那年,患上了遺忘症,可能不久之後,她就會忘記這一段往事,忘記自己年少無知時所犯下的大錯。
所以,她選擇將《贖罪》這本書公開,她希望有人能幫她記起,她希望有人能審判她,她也希望,有人能記得當年的真相,還羅比一個清白。
順便告訴世人,戰爭很殘酷,但有時候一句罪惡的話,殺傷力比戰爭還要大。
悲劇往往是由很多因素構成,可往往造成悲劇的開端,都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或是一件事。
所以,清醒與真理最不該被人們拋下,時刻保持清醒,探求真理,才能對自己、對他人負責。
因為有些錯一旦犯下了,就再沒有贖罪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