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大學士前加上殿閣名稱,這些殿閣位於什麼地方?

2021-06-16     勇哥讀史

原標題:清朝在大學士前加上殿閣名稱,這些殿閣位於什麼地方?

清朝入關後,仿照明朝的制度設立了內閣大學士。所有內閣大學士前面都加上皇宮殿閣名稱。順治年間為四殿二閣,即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對四殿二閣進行更改,刪掉了中和殿大學士,增加了體仁閣大學士,變成了三殿三閣。

今天我們就走進故宮,看一看這些殿閣位於什麼地方,承擔什麼功能。

中和殿是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保和殿之間。「中和」二字來自於《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意思是說,凡事要保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讓天下之事變得順和。

中和殿承擔什麼功能呢?清朝時期,皇帝到太和殿參加大型慶典活動之前,往往會來到中和殿稍事休息,接受主持慶典官員的朝拜和奏事,對相關事宜進行提前了解。這就是說,中和殿相當於皇帝的休息室。

中和殿在故宮外朝三大殿中排名第二。由於沒有太和殿大學士,因而中和殿大學士理所當然地排名第一,被稱為內閣首輔。1748年,乾隆皇帝取消了中和殿大學士,原來排名第二的保和殿大學士就成了內閣首輔。

保和殿在中和殿後面。「保和」二字來自於《易經》:「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思是說,保持宇內和諧,才能天下太平。

清朝時期,保和殿是皇帝在每年除夕、元宵舉行盛大宴會,宴請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的地方。從乾隆以後,每科殿試都在保和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殿試,為國家宣布棟樑之才。

雖然保和殿大學士是內閣首輔,但在傅恆之後,清朝不再將保和殿大學士授予給大臣,因此在140多年時間裡,文華殿大學士成為了事實上的內閣首輔。

文華殿和武英殿分列於故宮外朝三大殿左右兩翼。文華殿在左,武英殿在右(以三大殿的視角來看)。

文華殿位於太和門的東側。清朝時期,文華殿是皇帝舉行經筵之禮的地方。每年仲春、仲秋之日,以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當的經筵講官,便會給皇帝授課,講解儒學經典。授課完畢,皇帝要撰寫學習心得。

武英殿位於太和門的東側。清朝入關之初,順治皇帝曾經居住在武英殿。康熙皇帝在乾清宮修建工程完工之前,也在武英殿住過一段時間。後來,康熙皇帝將武英殿專司校勘、刻印書籍的場所。武英殿刊印的書籍,紙墨優良,校勘精審,品種非常好。曹雪芹所著《紅樓夢》,最先就是通過武英殿刊印後,風行天下,流傳至今。

一般來說,文華殿大學士排名武英殿大學士之前。可是,光緒年間,李鴻章為文華殿大學士,寶鋆為武英殿大學士。由於寶鋆八旗親貴,武英殿大學士便超過了文華殿大學士,成為內閣首輔。

文淵閣位於文華殿之後。清朝時期,文淵閣是一座皇家藏書樓,專門用於收藏《四庫全書》。「文淵閣」三個字即由乾隆皇帝親自賜名。

1792年,《四庫全書》編輯完成,乾隆皇帝派人手工抄寫了7部,分別收藏於故宮文淵閣、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故宮文淵閣收藏的是第一部《四庫全書》。

體仁閣位於太和門與太和殿之間廣場的東側。

康熙年間,朝廷在體仁閣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考試詩、賦、論、經、史、制、策等內容。由於博學鴻詞科考試不設門檻,無論你是秀才還是舉人,只要有三品以上大員的推薦,都能參加,因而頗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意味。

乾隆期間,不再設博學鴻詞科考試,體仁閣失去了用途,乾隆皇帝便將體仁閣劃撥給內務府,作為內務府的緞庫。1783年,緞庫發生火災,體仁閣損毀嚴重。後來,朝廷在體仁閣原址恢復重建。

東閣原來是故宮左順門(今協和門)南廡房一座殿閣,為內閣誥敕房,明朝東閣大學士就在這裡辦公。明朝中期,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後,一幫文臣在左順門爆發,活活打死了太監王振的黨羽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後來,每當朝廷里出現橫行霸道的奸臣,大臣們就跑到左順門來咒罵奸臣。

在清朝時期,東閣大學士排名最後,但也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就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左宗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h472246130_12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