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陝西省位於中國內陸腹地,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3000多年來,有西周、秦朝、漢朝、唐朝等14個政權定都於陝西。
陝西省的總面積有20.56萬平方公里,下轄1個副省級市(西安)和9個地級市(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榆林、延安、漢中、安康、商洛)。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的話,陝西又被分為陝北和陝南。
我們先來看陝北。
陝北指位於陝西北部的一片區域。從行政區划上看,它包括榆林、延安兩個地級市。在近現代歷史上,陝北非常有名。1936年,紅軍經過萬里長征後抵達陝北,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陝北靠近山西、寧夏、內蒙古、甘肅,這裡處於中國黃土高原的核心地帶,氣候特徵就是乾旱、少雨,農作物以抗旱的小麥、高粱、玉米、馬鈴薯等為主。所以,當地人的主食是麵食,特別愛吃麵條。從榆林市清澗縣農村長大的著名作家路遙先生,一生鍾愛陝北麵食。什麼扯麵片啊,洋芋擦擦啊,豆錢錢飯啊,都是他魂牽夢繞的家鄉美味。
由於位於黃土高原,加上乾旱、少雨,陝北人發明了一種非常特別的建築:窯洞。當地人在厚達幾十米的黃土上開鑿山洞,作為居住的房屋。窯洞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深為當地人喜歡。
「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這是著名詩人賀敬之的長詩《回延安》。為什麼腳步聲在腦畔上響呢?這是因為作者住在道路下面的窯洞裡。
在黃土高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流傳著一種很有名的民歌——信天游。信天游在山西和內蒙古也有流傳,在山西叫「山曲」,在內蒙古叫「爬山調」。只有在陝西,直接被叫作「陝北民歌」。
我們接下來看陝南。
陝南指位於陝西南部的一片區域,地處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從行政區划上看,它包括漢中、安康、商洛3個地市。
陝南靠近甘肅、四川、重慶、湖北、河南等省(直轄市)。相比較而言,陝南的氣候特徵、人文風俗、語言特色都更接近南方地區。這裡雨水充沛,氣候溫和,適宜水稻的生長,因此陝南人以米飯為主食,以麵食為輔食。
陝南地區走出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家——賈平凹。賈平凹是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人。在古代,商洛曾經被稱為商州。賈平凹有著濃烈的家鄉情節,寫了大量關於家鄉的小說和散文,2008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便取名叫《商州》。
幾千年前,漢中曾經是兵馬必爭之地。這是因為漢中境內有一條河流叫漢江。漢江是長江的重要支流。當北方軍隊和南方軍隊圍繞長江流域展開激烈爭奪時,漢江就成為另一個重要分戰場。當年,劉邦就是因為獲得了漢中,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堅實基礎。人們稱為「得漢中者得天下」。後來,劉備也是竭盡全力攻占了漢中,可惜遭到孫權偷襲,功虧一簣。
那麼,既然有陝北和陝南,有沒有陝中呢?
答案是:有的。只不過,我們通常不是說陝中,而是說關中。
關中是位於陝北、陝南之間的一片區域。從行政區划上看,它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
關中的意思是「四關」之中。「四關」指潼關(函谷關)、散關(大震關)、武關(藍關)、蕭關(金鎖關)。4道關隘像一圈天然的屏障,將關中圍住。關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一條渭河從關中平原穿越而過,孕育兩岸的關中兒女。
在春秋、戰國時期,關中繁華富庶,被譽為「天府之國」。張儀向秦惠王建議「連橫」之計時說:「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天府之國」的說法就不脛而走。
從地圖上看,關中的腹心位於西安(古稱長安)。從西周以來,一共有13個王朝先後在西安建立都城,創下了輝煌的歷史。
如果說陝北有路遙,陝南有賈平凹,那麼關中也走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作家——陳忠實。陳忠實是西安市灞橋區霸陵鄉西蔣村,他創作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便是以西安市境內的黃土台原(灞上)為故事發生地。
其實,鮮為人知的是,在1913年,民國還曾經把陝西全境分為5個道,分別是陝中道、陝東道、陝西道、陝南道、陝北道。因此那時候不但有陝北、陝南、陝中,陝西,還有陝東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74869833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