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舞王尼古拉斯·祿山和胡旋舞

2019-09-22   野馬共和

大唐最炸的是什麼?詩歌rap?美妝種草?美食pk?宮廷爭霸?不,大唐最炸的當屬舞蹈battle,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唐舞中的扛把子胡旋舞。當年,幾百斤的靈活胖子安祿山便是憑著一曲胡旋舞,炸翻大唐娛樂圈,加冕大唐舞王。江湖上流傳著屬於他和楊貴妃battle的傳說,人們稱他尼古拉斯·祿山。

《妖貓傳》劇照

胡旋舞是什麼舞

胡旋舞在中華舞蹈寶庫中,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在開放的大唐吸粉無數,一舉打破受眾圈層次元壁。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熱愛舞蹈,到了唐代舞蹈種類已經十分豐富。大唐舞者按照舞蹈的不同風格特點,將大唐舞蹈圈分為「健舞」、「軟舞」兩大流派。「健舞」因舞蹈動作風格矯捷雄健、豪邁瀟洒而得名,包括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和公孫大娘的劍舞等。 「軟舞」則是指舞姿優美柔婉,節奏舒緩的樂舞,著名的「軟舞」曲目有「春鶯囀」和「綠腰」等。

胡旋舞屬於海淘舞種,起源自西域康國,故又名「康國舞」。康國即康居國,位於今日的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隋唐時,康居國境內有著西域數量最多的粟特人。對,《長安十二時辰》中曹破延帶領的狼衛們假冒的就是粟特人商販。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康國的粟特人不只是聞名絲綢之路的二道販子,他們還是著名的文藝愛好者,血液里流淌著舞蹈細胞,形成了全民熱愛舞蹈的壯觀局面。早在北周時粟特人便一邊牽著駱駝一邊跳著胡旋舞來到中原。到了唐玄宗時期,康國又多次在國內內部選秀,將舞蹈達人進獻給大唐。《新唐書•西域傳》云:「開元初,(康國)供鎖子鎧、水精杯、瑪瑙瓶、鴕鳥卵及越諾、侏儒、胡旋女子。」無論是隋煬帝設立的「九部伎」還是唐太宗設立的「十部伎」,其中皆有「康國伎」,「康國伎」主要就是胡旋舞。

《唐書·樂志》曰:「康居國樂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這是胡旋舞正式擁有姓名。由西域傳入後,受到中原各族人民的喜愛,尤其上層統治階級偏愛,胡旋舞在唐開元年間最為風靡。並有不少唐詩描述了胡旋舞的丰姿,白居易《胡旋女》最為著名,「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元稹在《胡旋女》中對這種飛速旋轉的舞蹈表達驚嘆,「胡人獻女能胡旋。……蓬斷草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進弭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萬過其誰辨始終,四座安能分背面……」。旋轉跳躍是如此快,以至於我們的元大人都分不清舞者的背面。

《妖貓傳》劇照

可見,胡旋的基本特徵是旋轉快、節奏快。

胡旋舞到底怎麼跳

跳胡旋舞之前,首先要穿戴好行頭。就像街舞需要寬大T恤和牛仔褲,胡旋舞也有屬於自己的服飾。通常胡旋女要穿上薄軟羅衣,寬擺長裙,袖子也類似於漢代的翹袖折腰的舞袖,腰間系帶,肩披紗巾,足登軟靴。一旦站在舞池中央,她們就會忘掉玫瑰金忘掉裘皮裙,一起搖擺。旋轉的身體猶如雪花飛舞,飄逸的衣服和彩帶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使一曲胡旋舞呈現得美輪美奐。

胡旋舞通常在一方平整的地面進行舞蹈,否則也無法旋轉如飛。《樂府雜錄》記載了一種胡旋舞的升級版:「胡旋舞居一小圓球於以舞,縱橫騰擲兩足終不離球上,其妙如此。」在圓球上跳胡旋舞將舞蹈難度指數提升,類似於今日的雜技,將雜技和舞蹈融合,更考驗舞者的平衡控制能力。而在舞台上鋪一小圓毯子,舞者在毯上起舞也是一種常見的胡旋舞舞蹈方式。舞者在圓形小毯子上起舞,任其旋轉跳躍,雙腳的範圍始終不不離開腳下的方寸空間。

胡旋舞的招牌動作是旋轉,別小看這旋轉二字。它在唐代之前的傳統舞蹈圈裡鮮有出現,是一種難度level較高的舞蹈技巧。跳躍、旋轉、翻滾是胡旋舞的靈魂。人體快速旋轉時,會保持單腿站立的動作。在龜茲壁畫中有許多旋胡旋舞造型,舞者們雙腳交叉五位半腳尖踮起、左手叉腰、右手上托。他們身上服裝隨著身形搖擺,裙擺由旋轉而成弧形,往往這一瞬間會被畫師靈活記錄,洒脫而飄逸。胡旋舞的舞姿還有一種就是右手在左胯位,右腿腳尖放在左腿膝蓋位置,右腿外翻,左手手心向上,頭向右轉,眼視下方。

胡旋舞常見的是單人solo,單人舞者身穿舞服,在一圓形毯子上,閃轉騰挪,旋轉起舞。無論他採用什麼超出天際的舞姿,兩足始終不離開毯子。舞者的拿手好戲是高速旋轉速度,連觀眾都看不清他的面龐,舞技之精彩令人炫目。

胡旋舞還有雙人舞。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藥師經變圖》下部有一幅《舞樂圖》,其中有胡旋舞者當眾battle的場面。樂隊中間的燈樓兩側各有一對舞伎,站在圓形的舞筵上,肩披繞臂長巾翩然起舞,舞姿矯捷奔放。左面一對舞者身穿胡服,背向而立,一腿後勾;一臂曲肘前伸,手心向外,食指稍翹,一臂反於身後,腳下作碾轉動作。右面一對舞伎,正從相反方向,對稱旋轉。舞姿剛勁矯捷,一如從白居易的《胡旋舞》詩中走來。與之類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半截石碑上也有兩個男子跳胡旋舞的形象。

縱情旋轉的胡旋舞,風格剛勁,節拍歡快,自然離不開律動的音樂。唐人跳起胡旋舞時,往往需要一個樂隊伴奏,那些富有節奏感、音量大、音色亮的打擊樂成了最佳選擇。《通典》中羅列了胡旋舞的樂器伴奏清單有「笛鼓二,正鼓一,小鼓一,銅鈸二。」同樣在敦煌壁畫第220窟的《舞樂圖》中,樂器琳琅滿目。西側樂隊有羯鼓、腰鼓、雞婁鼓、答臘鼓、拍板;東側樂隊有都曇鼓、腰鼓、拍板、方響。以鼓、笛、鈸等樂器伴奏的舞蹈,我們在今日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歌舞中仍然可以尋到一絲蹤跡。

胡旋舞王安祿山

眾多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都把安祿山塑造成一位胡旋舞的高手,這一點諸多史料也有證實。《舊唐書》的史官在小本本中記載:「(祿山)晚年益壯肥,腹垂過膝,重三百二十斤。」但就是這樣一個胖仔「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白居易在《胡旋女》中也提及:「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由此可見,安祿山不僅只是掌握了能跳了胡旋舞,而且還是一位舞技精湛的舞王。

更加令人驚訝的是,尼古拉斯·祿山還和大唐偶像楊貴妃組成了胡旋組合,將大唐聖人變成了小迷弟。楊貴妃是我國歷史中的舞蹈名人堂成員,她對胡旋舞有著極深的造詣。《霓裳羽衣歌》中描述她的舞姿「飄然旋轉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急速、旋轉這正是胡旋舞的標誌性動作,從中可以看出楊貴妃已然將胡旋舞的元素加入著名的霓裳羽衣舞中。貴妃飄飄欲仙的舞姿引人遐想。

安祿山之所以胡旋舞如此優秀,因為他的基因里便有舞蹈天賦。安祿山的父親來自西域的安國,粟特人,昭武九姓胡的後裔。粟特人,其原本居處的在今烏茲別克澤拉夫珊河流域的索格底亞那,包括若干城邦小國,如康國、安國、曹國、石國、米國等。其中的康國,正是我們上文所說的胡旋舞的發源地。如果身價考究,說不定安祿山還會加上正宗胡旋舞第N代傳人的榮譽稱號,有此家學淵源,他跳得一出好舞也不足為奇。

安祿山作為一個靈活的大胖子,硬是把嫻熟的舞蹈才藝當成了取悅唐玄宗的一項技能。雖然我們無法坐上時光機一睹他跳舞的風采,但是在一些文物中仍然能看到胡人跳舞的神韻。

寧夏博物館有一座唐代胡旋舞石刻墓門,這是表現胡人表演胡旋舞的上佳珍品。門扇正中浮雕一對男性舞者。舞者皆髭鬚卷髮,深目高鼻,面部表情生動自然,一副胡人形象。他們身材健美,胸寬腰細,身著大唐流行款圓領緊身窄袖衫,腳穿皮靴。踩在一小圓毯上,雙人對舞,舞姿迅疾奔放。兩人體態輕盈健美,手持長巾,飄逸瀟洒。

儘管尼古拉斯·祿山舞技出眾,但他卻沒能堅守「peace&love」的胡旋舞精神。旋轉,跳躍,他閉著眼,塵囂看不見,玄宗已沉醉。白雪,夏夜,他不停歇,模糊了年歲,大唐的沙漏被他踩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