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靨妝,大唐少女的夢啊

2019-09-30   野馬共和

很多雞湯網文一遍遍在澆灌諸如「待我權傾天下,許你笑靨如花 」、「願你一生笑靨如花,伴你一世溫暖長情」的句子。不管你覺不覺得這些句子是否土味,都不可否認笑靨如花依然是一個誇讚美貌的褒義詞。

古人對以酒窩為代表的面頰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執念,酒窩始終被看做是美貌的一種象徵。時至今日,整容醫院裡,很多人依舊追求人造酒窩,力圖讓面部表情更生動,更嫵媚動人。實際上,古代婦女的面靨就是於酒窩處點畫的一種妝飾,有效彌補了古代女性的愛美之心。

面靨作為古代女子美妝世界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同門兄弟花鈿不盡相同。它們的主要區分在於妝飾部位不同,面靨指的是嘴角梨窩兩旁的妝飾,花鈿更多指額頭眉心。

1

漢朝以前,面靨也叫「的」(也即「灼」),這是面部裝飾而不是漢朝的計程車。漢朝劉熙在《釋名·釋首飾》中記載:「以丹注面曰的。」可見在漢朝時期,就有用硃砂等紅色顏粉塗抹面部的妝容。

這一妝容源自宮闈秘事。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宮斗劇不遺餘力向我們科普皇家妃嬪的日常,爭寵的主旋律貫徹千年,王朝的女人們絞盡心思爭奪正宮C位。然而縱使妃嬪有傾城之貌,也超脫不了生理規律。

當某一后妃月事來臨,不便侍奉君王的時候,她們便機智在面部點「的」,用作月事來潮的標記。內官見後心照不宣,便不把她們的名字列入侍寢名單。后妃們在為自己的小心思竊喜之時無意發現,嘴角的紅點竟然看起來有一絲可愛和美麗。於是,她們就不再拘泥月事點「的」的規則,把這個小tip收入到美妝小紅書中,後來流傳民間。

相傳三國時期,東吳太子孫和在月光派對上忘我舞蹈,手裡拿著精緻的水晶如意。誰知孫太子酒後失手,打傷了寵姬鄧夫人的臉頰,頓時鮮血殷出。吳國太醫以白獺髓調和琥珀為藥方,給鄧夫人治傷,傷愈之後臉上留下斑斑紅點。正當鄧夫人對著銅鏡黯然神傷的時候,孫和反而覺得鏡中的美人竟有一種從未見過的嬌媚。時尚的小廣播頓時從吳國宮廷傳遍江河湖海,民間興起了丹脂點頰的美妝方式。

面靨在唐朝最為流行,高承在《事物紀原》中描述:「遠世婦人喜作粉靨,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 唐朝的女子點在酒窩上的紋樣,已然取得了跨越式的疊代。這一時期,最為常見的面靨紋樣包括新月、錢,或是前代人們手工在點的兩點胭脂。面靨雖然簡單,但一旦裝飾,女子們的妝容都會看上去會更加的嫵媚動人,靈動可愛。

晚唐時期,盛唐江河日下,心中苦悶的婦女們的妝飾愈加趨向浮誇。這一妝飾一直延續到宋朝。宋朝的貴族婦女喜愛珠翠珍寶製成的「玉靨」。《歷代帝後像》中的皇后與其侍女的眉額臉頰間便偶貼有以珍珠製成的面靨。

宋以後,面靨漸漸退出時尚舞台。

2

在盛唐以前,面靨形狀一般為奶茶珍珠般的兩顆圓點。

盛唐以後,面靨的式樣更加豐富:有的狀若銅錢,名為「錢點」;有的酷似杏桃,稱為「杏靨」;有的如星星,段成式說:「近代 妝尚靨,如射月日黃星靨」;有的瘋狂在臉上「種植」各種花卉,稱為「花靨」。北宋陶谷在《清異錄》記載:「江南晚季建陽進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別,極可愛,宮嬪縷金於面,皆以淡妝以次花餅施於額上,時號北苑妝。」有的還完全引人花鈿中的蝴蝶、蜻蜓等動物的形狀。

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卷記錄了如何做面靨:「鶴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塵,色淺紫,蒂葉如柳而短。當夏開花,又呼為綠花綠葉。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干,以代面靨。」說明這種有淺紫色花瓣的鶴子草,是做面靨的原材料之一。

晚唐五代時,面靨的款式更加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圓點、花卉形外,還上新了鳥獸紋樣。想像力豐富的美妝達人們甚至把這種花紋貼得滿臉都是,酒窩處自然也不能倖免。後蜀歐陽炯在《女冠子》詞開唱:「薄妝桃臉,滿面縱橫花靨。」詞中所述再現了唐朝女子雍容華貴的場景。

宋朝時的面靨又有了新的升級。《宋史·五行志》記載:「淳化三年,京師里蒼婦人竟剪黑光紙團靨,又裝鏤魚鰓中骨,號『魚媚子』以飾 面」。 北宋美妝博主用黑色閃亮的黑光紙製作面靨,閃閃發光。而白色的魚腮骨,潔凈如玉,完美襯託了大宋女性的瓷白肌膚。

3

面靨的施行方法,一種用胭脂點染;一種類似花鈿,用呵膠粘貼。

這種呵膠出產於北方,由魚鰾製成,因粘性極佳而著稱。女子們用它來粘貼面靨時,只需對其呵氣,並蘸上少量唾液。雖有些許不衛生,但能很容易將面靨粘到臉頰處。《遼史拾遺》記載:」陳繼儒《真珠船》曰:『呵膠出虜中,可以羽箭,又宜婦人貼花鈿,呵噓隨融,故謂之呵膠。』」 當卸妝時,無需另購卸妝水,只要用熱水一敷,便可去除,方便程度直比今日超市裡的品牌不幹膠。

面靨兩點,專門為唐朝女子的膚質所調製,為她們平添風情萬種。如此精緻妝容,才能讓她們自帶濾鏡,在史書上顧盼生姿。在那個最旖旎的大唐,包羅萬象的宏大氣度,化作點點紅妝,在女子的臉頰綻放,那才是九億少女的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