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孩子叛逆其實是好的開始,家長讀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2019-06-13     優秀家長地帶

這麼些年升學諮詢做下來,我發現一個現象:

小學生的家長經常會諮詢如何為孩子規劃學習;但是,等孩子進了初中,一說到學習問題,家長們只能無可奈何地搖頭嘆氣。

導致這種前後變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能夠主動或被動接受並配合家長的學習規劃;到了初中,別說幫孩子規劃學習了,對於不少家長來說,能跟孩子說上幾句話都不容易。

這個不怪家長,也不怪孩子。我也曾經說過,孩子到了初中階段,最大的BOSS不完全是學習,而是青春期。

這個階段,不光家長被懟得難受,孩子自身也受罪,莫名其妙的煩躁,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和自尊心都會襲來。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青春叛逆期」

事實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

為什麼孩子到了初中階段容易叛逆?

當代社會,無形的壓力讓孩子窒息:

1、課業的壓力

對比小學階段的學業,初中的壓力會驟增,不光是語數外,物理化學等一系列學科接踵而至,上課時間變長,作業量變難變大。

2、升學的壓力

越是好的學校,越是重視升學,各種排名和考試,各科老師給的學科危機,文理的方向也開始要有選擇性的發展,未來的迷茫都是升學所帶來的無奈。

3、自我的壓力

對自己滿懷期待卻看到了並不喜人的現實,對自己的不理解和失望,對問題的茫然和無助,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的困惑。

4、父母的壓力

成績出現問題後,父母也會第一時間作出反饋,批評和焦慮多於鼓勵,幫不上忙還總幫倒忙,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就擅自評價都造成了孩子的壓力。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

總結為以下三點:

1、興奮、失落與彷徨;2、獨立、叛逆與衝動;3、豐富、壓抑與釋放。

其實孩子比誰都希望自己優秀,比誰都希望擁有榮譽,比誰都想過好日子,但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的孩子沉迷所謂的戀愛,沉迷遊戲,沉迷小說,沉迷那些成年人覺得無用的東西的本質,就是躲避。學習生活的無望和無趣,讓他們厭煩了。

因此,不論是逆反,還是從眾;不論是嫉妒,還是偷懶;不論是焦慮,還是高傲;不論是悲觀,還是早戀。

這都說明你的孩子是正常的,這是每個人一生都會有的重要難關,需要你幫他度過。

作為家長,怎樣陪孩子平順地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

我有一位學生的家長,在這方面堪稱楷模。她有一個19歲的女兒,母親和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朋友。

她告訴我,和女兒平時的溝通是平等的,有時候因意見分歧有所爭執,若事後想想是自己不對、錯誤地批評了女兒,便會主動向女兒承認錯誤。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她從不會不經思索地拒絕和評判。

即使是非常荒謬的要求,也會在慎重考慮之後,把它「當做一回事」的給予響應與討論,找出充分的理由,讓她明白自己的看法。

不僅如此,這位家長還在許多事情上都徵求孩子的意見,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見很糟糕,也會認真傾聽並與她討論。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會用「我希望…」或「我建議…」,至少在形式上給她留下自主的空間,讓她有學習、思考、省悟的空間,而不是生硬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位母親實際上是在施行一種前衛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讓他們感受被尊重的感覺,除非在某些情況下他們自動願意充當小孩。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表示永遠的支持與肯定,特別是在孩子犯了嚴重錯誤之後,更是會給予改正的機會,對其改正的態度始終抱持著肯定與支持。

在我們對孩子的教導中,我們必須真正以一個人的態度來對待作為另一個人的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

試想,一個孩子漸漸長大成人,二十歲、三十歲,仍然「啃老」,仍然依賴依靠父母,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老父母怨聲載道,罵孩子是廢物、不爭氣,但也無補於事,孩子已經被養廢了!這樣的事在中國比比皆是!

但是要了解這一點,就要捨得放下父母的角色:「傳統的權威」。

也只有暫時脫開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個「人」的態度去面對另一個「人」的掙扎。

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畢竟,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道關,需要父母和他們並肩一起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1yzjWwBvvf6VcSZgL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