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壺 | 僧帽壺

2019-12-24     紫砂空間

『僧帽』中國元代創製的瓷器造型的壺式之一。

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臥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

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

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

明清兩代繼續燒造。有青花、紅釉、白釉器等。


溯源

"僧帽",出家僧人頭上帶的帽子。

《佛教大詞典》"帽子"條目記載如下:頭巾、禪巾、菩薩巾,冬季僧侶頭上所戴布制之物。

《釋氏要覽》卷下送終篇頭巾條載帽的形制"全長五尺三寸,前面長二尺八寸,背後長二尺五寸。"

然而,除南傳佛教僧眾因為天氣的原因基本上未見著帽外,佛教各宗派的帽子又有著不同的形制。

如在大乘佛教裡面有天台、真言、凈土和禪宗的區別,有漢傳佛教和密宗的區別,以國籍論又有中國佛教與日本佛教帽子的區別。

早期佛教對帶帽的要求比較規範,《四分律》記載,佛言:"比丘不得裹頭,是白衣法,若裹頭如法治,時諸比丘頭冷痛白佛。

佛言:聽以毳若劫貝作帽裹頭。"

這段文字記敘的是早期有家僧人不許帶帽子的規定,但是後來因比丘無頭髮,天氣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許用毳或劫貝作帽裹頭。

即便如此,《大比丘三千威儀經》還規定了"著帽之時,不得對佛作禮。"

佛教典籍中,佛祖雖然規定了是否可以佩帶帽子,但是卻沒有為它規定具體形制。

因而流傳到後世佛教中帽子的形狀不單有宗派之分還有國籍之別。

中國僧帽壺根據傳器型制主要分三種,其一為明代李茂林款式,其二為時大彬款式,其三為最早出現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壺--"高"僧帽壺。

經比較以上三款都叫僧帽壺,同一名稱的器形差別卻很大。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從上古陶器、青銅器的使用,漢之後由漆器到瓷器,至紫砂的興起和進步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變的更加複雜。

從作品的角度來說每個朝代都會根據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工藝製作水平和審美風格而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變化,比較同一時期的器物是無法找出它們的傳承點和變化原因的時候,轉移到歷史文化的角度上來,而不能僅僅從工藝設計這一點來看問題。


李茂林款僧帽壺

嘴短直,嵌蓋,壺肩上平面有篆文一圈,可迴旋倒讀均成文。

肩上平面周圍刻有一圈篆文十六字:「浮霜冷月霽雨霄清流芳潤渴止暑消冰。」

壺底刻"萬曆丁丑子京先生索,文嘉銘"。(萬曆丁丑為公元1577年)

壺身上貼的蓮瓣花紋裝飾應該是根據佛教習慣而來。

此壺在僧帽壺中的地位是比較獨特的,因為如將嘴、把不做考慮的話,壺身與當今和尚們冬天所帶之帽子最為相象。


因此可以說在遍查佛教典籍後,沒有發現有關對僧帽的具體形制記載的情況下,此壺和僧帽這個名字的原始意義(上文《四分律》中載僧人因天氣寒冷而佛祖准許帶帽之語),並和現實情況下(凈土、禪宗等中原佛教僧侶所帶之帽子)最相符。


各式僧帽






其造型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

壺身口沿處延伸出蓮花花瓣,邊緣隱現於花瓣之中。

壺鈕則為佛球狀,猶如僧帽之頂,風格優雅悅目、樸拙堅緻;壺頸緊接花瓣,好似帽沿。

鴨嘴形流,耳型手把上有一似飛把的小扳手;

壺嘴的設計頗具匠心,與壺把手前後呼應,與壺身渾然一體。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r_bIPW8BMH2_cNUg-4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