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線的激情往事和戰友情誼

2019-07-27     軍旅警營

原創:綠葉 軍旅警營

關注軍旅警營公眾號

閱讀更多軍旅美文


從成都平原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川藏路全長3176公里。其間翻越21座大山、8座雪山,橫跨14條江河,被稱為當今世界上最險惡的一條公路。從川藏路開通至本世紀初的近50年中,成都軍區川藏線汽車兵在此路上共計行駛30多億公里、運送物資500多萬噸,先後共有664名官兵壯烈犧牲,1825名官兵不幸傷殘。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奉中央軍委命令,一隻鋼鐵部隊——成都軍區汽車第十三團,在四川省的成都市正式組建成立。從此這支英雄部隊便常年奔馳在三千里風雪高原川藏線上和四川省的大部分地區,日復一日地擔負著繁忙的國防運輸和搶險救災等任務、積極服務于軍隊和地方的各項建設,與成都軍區汽車第17團、18團、20團、27團和西藏軍區汽車第16團以及陸軍醫院、邊防部隊等英雄團隊的築路工程勇士、鋼鐵汽車兵、白衣天使、兵站衛士等世界屋脊上之高原舞者和英勇頑強的邊防將士們一起,共同為西藏邊陲、國防建設以及祖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人類的幸福事業做出了驚天地、驅鬼神、可歌可泣、永不磨滅的偉大貢獻!

1978年至83年間的我榮幸地在十三團當汽車兵,作為這支英雄汽車團的一員,我感到無尚光榮、自豪和驕傲!儘管我那時人長得既矮白嫩又瘦小,全連集合站隊列到最後一名,不少戰友在背地裡或當面總還喜歡將我稱為「娃娃兵」,但先後也與車隊一起奔赴高原,跑了一次西藏德格和四次拉薩,每次都勝利闖過「鬼門關」,圓滿地完成了高原運輸任務。其中跑德格與跑拉薩相比較,

雖然路程要短很多,路途艱險程度也降低了許多,五名學員在班長的保護下輪流駕駛一輛裝載著3.5噸水泥的「解放牌」教練車以學帶運,但我們那時還僅僅是團司機訓練隊的學員,況且都是首次上高原執行運輸任務,能否適應冰雪寒冷、高寒缺氧、空氣稀薄、陽光紫外線強烈等惡劣的高原氣候和環境,以及能否經受住高原反應所帶來的呼吸困難、血壓上升和皮膚乾裂等各種身體不適的嚴峻考驗,一切都還是未知數。當然,82年12月嚴冬時節的那次拉薩行,是最寒冷、最驚險、最考人、最艱巨、最辛苦,最磨鍊人之意志品格和刻骨銘心的一次川藏行。

(川藏公路每道彎下都是深淵)

(上是1979年4月我在成都市一家照相館和來自四川自貢的我團司機訓練隊劉教練的合影;下是1979年8月我首次進藏返回時在四川雅安和來自湖北的司訓隊老班長也是我初學開車之師傅的合影)

 川藏線是川藏公路的簡稱。川藏線: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現代是川藏公路、是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稱,川康公路建設於20世紀30年代,是成都通往當時的西康省省會雅安的省際公路。1951年開始修建雅安至拉薩的康藏公路。西康撤省後兩條路並稱川藏公路。川藏公路是中國築路史上工程最艱巨的公路之一。

1950年4月,川藏公路開建,新中國的築路大軍劈山治水。終於在1954年12月25日與另一條同樣偉大的、堪稱「人類開創史之壯舉」的「青藏公路」同時開通。一曲《歌唱二郎山》的戰歌,頓時風靡全國,一直流傳至今。每當人們走在怒江大橋上的時候,總會看到一個橋墩,這不僅是橋墩,更是一座紀念碑,碑中凝固著一位築路英雄的血肉之軀!1953年,一支部隊正在這裡修築大橋,當時零下二十多度,突然,一名戰士掉進了正在灌注水泥的橋墩里。

戰友們想盡辦法,卻沒能把他給救出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戰友被泥漿吞沒,含著淚,把他築進了橋墩!幾十年後,這座橋北拆除,修建新橋,但設計師並沒有把這個橋墩一起拆掉,而是特意避讓,為的是不驚擾烈士的英靈!這座位於西藏昌都地區八宿縣境內的一座橫跨怒江的大橋,被稱為「川藏線上的咽喉」,也是川藏線上唯一能夠通過大型車輛的橋樑。十八軍築路部隊那幾年用鐵鍬、鋼釺、十字鎬,硬生生地在世界屋脊上刨出的這條川藏路,從建成伊始,就是一條等外級公路。山高、坡陡、彎急、路窄,再加上冰雪、飛石、塌方等自然地質災害,用「險象環生」這個成語來形容它是再準確不過了。

這條川藏路幾乎囊括了世界公路的所有路況條件,沙石、搓板、泥濘、冰雪路,漫布於各個道路區間。尤其是在雅安天全縣境內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險」和「川藏線第一道鬼門關」之稱的二郎山,山高3500米左右,其公路大都是在山壁上開鑿出來的,單行道占了全程的80%,路邊儘是深達四、五百米的懸崖。每逢冬季,路面的冰層足有一尺多厚。最讓司機膽寒的是被稱之為「桐油凌」和「鬼招手」的路段,在晝夜溫差的作用下,路面上翻起的泥漿會因低溫而凝固,形成桐油色的冰面層,這樣的路面就被稱為「桐油凝」,過往的司機稍不留神,車輛就會因發生側滑而失控。

「鬼招手 」處於團牛坪上的一個懸崖邊,這段路是硬生生從崖壁上給掏出來的「老虎嘴」,路面結滿了硬冰,僅有一車之寬且彎急,路基下是深達七、八百米的陡直懸崖,在這裡一旦發生翻車事故,人員生存的幾率絕對為零。 二郎山每年有三分之二的雨、雪、霧天氣,雪崩、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再加上坡陡,彎多,路窄,車輛通行極為困難,汽車兵由此調侃到:「車過二郎山,兩腿打顫顫」。二郎山是川藏線上發生翻車亡人事故最多的地方,僅汽車部隊在這裡犧牲的人數就不下上百人。在二郎山的溝底執行救援任務時,溝底下遍布的汽車殘骸讓人看了頓感毛骨悚然。

為此,每次當我們的車輛行駛到二郎山頂時,除要仔細將每輛車的轉向和剎車系統及輪胎等關鍵部位再徹底檢查一遍外,各車還會一律換成經驗豐富的老駕駛員親自來開,然後在帶隊車的統一引領下,再小心翼翼地一輛跟著一輛慢慢往山下移動。始終難忘80年10月初在從拉薩返回成都下二郎山時遇上大霧,8米開外就簡直看不清楚前面的車輛了,再加上路滑特難行駛,最後一直是在輪胎上掛著鏈條,由老班長親自駕駛,頑強地與「死神」進行了幾番生死搏鬥和4個多小時的較量後才終於闖過「鬼門關」,有驚無險地梭到了山腳下。……直到2002年二郎山隧道通行以後此處才不再有「天險」之稱,但越山後,瀘定至康定間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時柏油路面常被漫漲的河水淹沒和沖毀,並時有泥石流發生。

再有,位於西藏昌都地區八宿縣境內那條長約12公里的「怒江72拐」,這條路也稱「川藏99道彎」,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路段,這裡是川藏南北線的交匯點,邦達向西通往拉薩的必經之地。邦達向西要翻越海拔4798米的業拉山口和橫斷山脈最大的一道天險——怒江山,川藏路在此呈之字型盤旋,因山勢所限,這段公路只能在山間往返折回,從山下2700米的怒江河谷到4618米的業拉山口,海拔落差接近2000米!由於公路在此的折回次數連續集中,竟然一連拐了上百個180度的回頭彎,是川藏線上拐彎最多的路段。

除了拐彎多,更可怕的是夏季泥石流的侵襲讓此路段有著「死亡之路」的可怕稱謂。始終難忘80年9月下旬,還是實習駕駛員被分配在老班長負責駕駛的41號「解放牌」汽車上學技術的我,在駕駛41號車從西藏返回成都爬怒江山的途中,就是由於回頭彎太急,加之經驗不足車速過快的原故,在轉完彎頭時已來不及打回方向盤,要不是老班長及時拉手制動將車剎住的話,定會直接撞向山岩造成車輛毀壞。


始終難忘83年8月22日,巳鍛鍊成長為四連六班副班長的我,同我連七班戰士秦老兵共同駕駛433號「解放牌」汽車從峨眉運送水泥到西藏拉薩途中,也是在翻越怒江山時所發生的驚險一幕,這也是我五年汽車兵生涯中的最後一次川藏行。那天,433號車整個上午都是由秦老兵在駕駛,跑得非常順利,中午時分安全到達了邦達兵站。由於前幾天公路塌方被堵,使我們落在後面與連里車隊拉開了一天行程的距離,此時的433號車巳成了單車行駛。午飯後的邦達,天氣顯得比較炎熱,這種在陽光強烈紫外線照射下的高原氣候,更易使人疲倦和出現體力透支。

由於開了一個上午車的秦老兵人巳非常疲憊,故整個下午的車程便換成了我來駕駛。我開著433號車大約在經過2個多小時一擋、二擋、三擋間反覆變速和不間斷地來迴轉動方向盤等辛勤操作後,終於安全地爬到了怒江山頂。休息20分鐘後,我便一直掛著三擋慢慢地朝山下坐,就在大約巳拐過怒江山60多個急彎的時候,在一個回頭暗彎處,突然間遭遇了18團一名新學員駕駛的一輛「解放牌」空車,該車既沒按喇叭也沒減速,更要緊的是占了我們這輛車的全部行駛路線。儘管當時我迅速採取了手腳制動雙管齊下的緊急措施,但由於對方經驗不足,見此危機情況,驚慌失措的他連剎車都忘記踩了,開著車對直就朝我們的車輛碰了上來,雖然我們的433號車只是保險槓被碰彎了,但我和秦老兵還是都被驚出了一身冷汗,當然,18團那輛車的損失程度更大,水箱和發動機都撞壞,只能停在山上待修了。

儘管這起汽車相碰事故的責任完全在於對方,但我總是感覺到在我們的安全行車史中和自己臉上仍然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筆,事後我們還是認真分析和總結了該事故的前因後果、理應吸取的教訓和今後應當採取的防範措施。因為在部隊汽車團中歷來奉行和始終傳承著「行車安全第一,責任重於泰山」「年年比學趕幫,努力創先爭優」等優良作風,每次車隊出發前帶隊領導都要反覆強調行車安全注意事項,不斷地增強駕駛人員的安全意識,再加之那時候的我不僅面子觀念較重,且性格和脾氣都很倔強,從不甘於服輸,總喜歡奮勇爭先。

這不,為了挽回面子和努力爭口氣,在後來經過通麥塌方區、下怒江山和二郎山等危險路段時我都積極爭著去駕駛,完全理解我心情和總是讓著我的比我還早一年入伍的秦老兵,也從來不與我去爭。也正是因為我倆團結互助搞得好,從而才能先後二次共同園滿地完成了跑拉薩的川藏運輸任務。

(川藏公路修建:行走在世界屋脊)

(世界最險峻和刺激公路:川藏線)

(最有氣勢的川藏線「怒江72拐」)

(12月25日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同時通)

(上是1980年9月初的我進藏時在四川的瀘定橋上留影;下是同月中旬來自河南的老排長與我們九班上高原的全體戰友在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前的合影)

(上是1980年9月我首次進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時,和我連來自四川的二位戰友在拉薩布達拉宮前的合影;下是同年9月底返回時在四川瀘定橋上留影)

 此外,位於西藏林芝地區的「通麥天險」,號稱「通麥墳場」,也曾是川藏線上一個著名的連老司機都害怕的地方。因為地處排龍鄉,又叫排龍天險、迫龍天險。是川藏線最險峻的一段路,在波密縣和八一鎮之間,全長14公里,這段路平均要走兩個小時左右。之所以稱為天險,一是窄,一側是陡峭險峻且不時有飛石襲來的山崖,一側是深不見底的河谷,路邊垂直下去二十米就是咆哮的帕隆藏布江,靠江一側大多沒有護欄,道路卻僅能容一輛車行駛;二是這條路的路基很多地方是塌方後用木樁縱橫交錯搭建起來的泥地。經常會遇到剛大坡度攀升到山腰上隨即是180度大轉彎的險路。

這裡號稱「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和「川藏難,難於上西天」,沿線的山體土質較為疏鬆,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風雨或冰雪融化,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故排龍、迫龍一線有「死亡路段」之稱。1967年8月,成都軍區聯勤部某汽車團副教導員李顯文等10名同志,在西藏迫龍山地區與特大山崩搏鬥中,不幸英勇獻身,被中央軍委授予「川藏運輸線上十英雄」的榮譽稱號。為此在進入通麥天險之前,還能看見這樣的紀念碑,紀念曾經犧牲在川藏線迫龍天險的英雄。

多少年來,前赴後繼的汽車兵每當行車至此都會主動減速向英雄們鳴笛致敬!這笛聲是每位戰友從心裡發出的誓言:「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無論多麼艱巨、繁重,都要不折不扣地圓滿完成!」很多汽車兵每當行車至此地,都要莊重嚴肅地在紀念碑前合影、或向英雄們行上一個莊嚴肅穆的軍禮以示崇敬和懷念,一些戰友總還忘不了在碑前為英雄獻上一束剛剛採摘的鮮花、點上三根香煙或供奉幾個水果、敬上二杯白酒來祭奠烈士和傾訴自己的哀思,以藉慰英雄的在天之靈。

一直都還記得83年8月下旬,我連在執行從成都運送物資到西藏拉薩的任務中,就是因為又遭遇排龍一線大塌方,被迫堵在通麥兵站待了一個多星期,平日裡每天跑運輸特別辛苦和勞累的原故,倒下便睡著了總還感覺不到枯燥和煩惱,這一下堵佇在此這麼久,那真是度日如年啊!因為那些年月川藏兵站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桌椅板凳很難吃到新鮮蔬菜不說,就是八個人登在一起共同就餐的那小盆獨菜里也僅僅只有幾小塊罐頭豬肉。那些年的我們每逢在上高原之前也曾夢想過從成都帶些下飯菜上去,但那時的商品經濟條件和我們每月僅10多元津貼的情況根本無法實現這樣的美夢。哪象如今的市場上,「老乾媽香辣醬」「康師傅方便麵」等等各種各樣豐富多味,既好吃又便宜的食品比比皆是,隨處可見。那些年的川藏線,儘管各種物資有多麼地奇缺和潰乏,生活有多麼地貧困和艱苦,但都沒有嚇倒和難住川藏線上的每個勇士,沒有削弱掉戰士們的精神和鬥志。那時候,一把把口琴、笛子、二胡、小提琴等樂器經官兵們自己吹奏和拉響的每個音符,以及從廣播喇叭傳送、一個個戰友嘴裡唱出的每首歌兒和放映機放出的每部電影,都是戰友們相互之間最美最好最豐盛的精神食糧,不斷地給同志們增添了豐富多彩的快樂情趣和無窮無盡的生活動力!除此而外,一幅幅撲克和一盤盤像棋也拉進了戰友彼此間的距離和不斷地加深了戰友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奮鬥情緣及兄弟友誼!

這不,為了增添部隊生活情趣、振奮戰士精神和不斷地搞好軍民團結,在83年8月通麥大堵車的七天中,我們四連車隊除每日堅持政治、業務、紀律、作風和讀書看雜誌等集體教育學習活動外,還積極與當地「昌都藏族青年男子藍球隊」先後進行了二場別開生面、獨具一格的高原藍球友誼賽!難怪三十五年來,我一直都很喜歡聽王潔實和謝莉斯二重唱的專輯歌曲,因為《婚誓》《敖包相會》《九九艷陽天》《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10多首悠揚、動人的抒情歌曲正是那次大堵車時在通麥兵站廣播里幾呼每天都能聽到的青春情感弦律和心靈之歌,每當聆聽此歌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喚起我美麗的芳華記憶和深深激起我心中一直、永遠眷戀著的高原情懷!

始終忘不了80年9月中旬在西藏白淀兵站禮堂,有幸就坐在西藏軍區陸軍某醫院幾名「軍中綠花」前排,激動地與她們一起共同觀看電影《英雄小八路》的那個美麗之夜!那時候的「軍中綠花」雖然穿著簡單但特別美麗,草綠色的軍裝和無檐帽一穿一戴,整個人渾身上下,言行舉止都會給人留下一種純樸、端莊、清新和優雅氣質的「芳華」美感!凡是男兒見到這樣的美麗時,定會精神振奮和激動不巳!當看到唱響該影片主題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這段故事情節時,我同時還聽見了身後傳來的「軍中綠花」那激情澎湃、感概萬分和悅耳動聽的甜美聲音:「我每次聽到這首歌,都會回想起我的金色少年時代!」「我也是,這首歌譜寫得太好了!」通過女兵們的言行舉止,使我不斷地領略和感悟到了雪域高原上的白衣天使跟我們同樣之高度負責的工作狀態、精神情懷、人格素養和美麗風彩!始終珍藏著82年12月9日成都軍區發行的那張《戰旗報》。

報紙上所載之通訊《一塵不染高度負責——某汽車團駕駛員愛護承運物資的故事》中那段「酒的故事」和「一包糖果」分別記載了我連九班的事跡:「車隊行到川藏線著名天險——然烏溝老虎咀時,四連41號車遭到飛石襲擊,班長譚期松將車開出險區,立即上車檢查,發現兩個酒箱被飛石砸爛。他經過認真清理,將剩下的33瓶酒重新裝好。有些戰士說,『老班長,這兩箱酒作為意外事故報銷,剩下的就給我們喝了吧。』譚班長說,『這損公肥私的事做不得,要全部上交才行。不能讓國家受損失。』一路上,他硬是一瓶也沒動。」「四連44號車途中錯讓汽車時,篷布被對方汽車掛破,一包水果糖散落下來,駕駛員趙平立即一顆一顆地把糖撿起來,並仔細包好放進駕駛室里。有幾天,他因高山反映,吃不下飯,嘴唇也乾得起了『鍋巴』,他卻不肯拿一顆糖吃。他認為,水果糖是國家財產,每一顆都應該送到邊防戰士手中。到達某倉庫後,小趙從駕駛室里把這包水果糖拿出來對保管員說,『請你稱一下,看夠不夠?』當他看到一顆不少時,才舒心地笑了。」……

如今,通麥天險巳不復存在。2016年4月13日,川藏公路318國道通麥隧道正式通車,這標誌著泥石流、塌方等災害頻發的川藏公路「通麥天險」永久解除;標誌著川藏公路通麥「卡脖子」路段從此成為歷史。在隧道旁邊,就是曾經的迫龍天險老路,它早已結束過去的使命。新修的道路、橋樑、隧道已經取代以前的艱險,過往車輛也不必再提心弔膽。通麥天險已為永遠的記憶,逝去的通麥天險。唯有十英雄等長眠於川藏公路勇士的英魂還在,他們樂於奉獻、敢於獻身的共產主義精神也永遠閃耀在三千里川藏線上!一直鼓舞和激勵著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汽車司機和築路工程勇士等高原舞者們不畏堅險、敢於攀登和奮勇前行!

(上是1983年堵車那月我連來自四川省綿陽市的老駕駛員康老兵;下是1981年時我連三排九班來自四川省遂寧市的志願兵譚期松班長)

(上是82年12月9日《戰旗報》所載通訊)

二郎山隧道通行前的川藏路起點為四川省成都市,經雅安市和康定縣,並且沿途翻越二郎山和山口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越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游後,在新都橋鎮分為南北兩線:北線經道孚縣、爐霍縣,沿國道317線經甘孜縣、德格縣、西藏自治區江達縣、昌都縣,再沿國道214線在邦達鎮與南線匯合;於1958年正式通車的南線,經雅江縣、理塘縣、巴塘縣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西藏自治區芒康縣、左貢縣,在邦達與北線會合後,再經八宿縣、 然烏鎮、 波密縣、林芝縣、工布江達縣、墨竹工卡縣、達孜縣至拉薩市。從成都至拉薩的川藏北線全長2412公里、南線全長2149公里。與南線新都橋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線新都橋至德格一線,基本上是沿鮮水河、雅礱江而上,時有草場、峽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線那般高拔和平緩。

其中丹巴是嘉絨藏族的主要分布區,塔公草原(也稱毛埡大草原)一帶風光和人文見長,甘孜縣河谷是康區優良的農區,寺院林立,而馬尼干戈、新路海、雀兒山一帶自然風光優美,德格是整個藏區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點是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景色奇麗,冰峰雪山美若雲中仙子。石渠有康區最美的草原。川藏南線相對北線而言所經過的地方,多為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沿線都為高山峽谷,風景更為秀麗。汽車部隊除了路不通等特殊情況外,一般都是走此線。

折多山至巴塘一線海拔4000米左右,由東往西有剪子彎山、高爾寺山和海子山等平緩高山。理塘是此線重要的分路點,往北可抵新龍和甘孜,往南則抵稻城、鄉城和得榮等地。寬闊平坦的理塘地處毛埡大草原,是此線平均海拔最高的縣,其縣城號稱「世界高城」。巴塘往西逐漸進入金沙江東岸谷地,地寬而略低,是藏族傳統的優良農區。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後,川藏線進入著名的南北縱向橫段山脈三山三江地帶。公路由此進入了長達800餘公里且呈不斷上升的「漕溝狀地質破碎路段」。在西藏波密至排龍間,雨季盛行時,肆虐的泥石流及山體滑坡令大地幾成「蠕動狀」,其威力足以使車行此地的人驚心動魄,直至翻過西藏林芝縣境內的色季拉山口。此線有盤不完的山,淌不完的河。川藏線幾乎所有的天險都集中在這一段。

在川藏線上,還有一種獨特的民居——隨處遷居的帳篷。歷史上西藏牧民過著遊牧生活。由於不斷地遷徙,居無定所,為了禦寒避風,他們製作出帳篷以作棲息之所。牧區廣袤的綠色草原與五彩繽紛的帳篷互相襯托,呈現出一幅綺麗斑斕的高原景色。川藏線上那千姿百態的民居建築,也如這奇麗的大自然,讓人流連在現實與夢境之間。……

始終難忘81年9月底在從拉薩返回成都的路上,當我駕駛438號「解放牌」汽車跟著連里車隊,在一直下坡的黃土碎石搓板路上滇波將要到達林芝時,一名藏族小伙突然奔跑橫穿公路,防不勝防的我儘管手腳並用來了個突然急剎,但從駕駛室里還是看到他被撞到在車下,驚嚇得同時出了一身冷汗的我、同班戰友秦老兵和我們排長都抱著「完了!完了!完了!」的心情急忙下車察看:奇怪,車前車下都沒見到人影,原來是剎車後的慣性衝擊力仍將這名撞車小伙彈到了路邊的草叢中,我們急忙將受了驚嚇的他從地上扶起,並問身上傷著沒有,憨厚的藏族小伙沉悶了一會才回答,「沒事了」。

阿彌陀佛,有驚無險!始終難忘82年12月在從拉薩返回成都路上所經歷的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那兩次生死險情。這趟川藏行幸好也不是我單獨駕駛車輛,而是連長坐鎮親自為我保駕護航,否則我是不可能圓滿完成這趟特別寒冷、勞累和艱辛之高原運輸任務的。第一次險情發生在12月中旬,從林芝出發後在翻越海拔4720米的色季拉山的過程中。那天一大早起床後,便開始給為防止發動機被寒冷天氣凍壞巳在頭天晚上就將水放乾了的發動機水箱加滿水,接著再用搖手柄搖了幾十圈車,為起動車輛作好了遇熱準備工作。

早飯後一直是我在駕駛車輛,除連長坐我身邊外,駕駛室里還坐了一位地方上的婦女同志,這是一名曾在拉薩工作了十幾年的援藏幹部,那年調回內地工作,車上所裝貨物便是她的全部家當。大概是上午11點左右,快接近色季拉山口的時候,也許是由於一路勞累、過於疲倦和高原陽光照射下出現體力透支的原因,再加之那時的解放牌汽車動力特差爬山太慢,開著開著人不知不覺地便進入了睡眠狀態,此時失控的車輪一直朝著我左手邊的懸崖駛去,崖下將是萬丈深淵,所幸之是一直處於清醒和警覺狀態的連長及時發現:「你把車朝哪開!」他在發出質問的同時迅速朝右拉了一把方向盤,才使車輛回到了正道,從而化險為夷!為減輕我的壓力和疲勞,那日的整個下半天就一直由他駕駛代勞了,這就是我們那對工作一貫認真負責,從無半點官架子,像親哥哥一樣和藹可親的帥哥連長,當然也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救命恩人!83年10月下旬,在從團部運送退伍老兵到成都火車北站的那輛「解放牌」汽車上,帥哥連長身披軍大衣、聽著廣播喇叭傳出的「送戰友」歌曲,緊緊站立、依偎在我身邊伴隨,直到滿含著眼淚將同樣熱淚盈眶的我,送上返鄉列車後才依依不捨離去的感人情景,同樣始終牢牢印入了我的腦海里,至今仍然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第二次險情發生於12月下旬在下泥巴山的過程中,那日因二郎山塌方不能通行,只好繞道經過石綿去翻越泥巴山後才能到達雅安,由於當時正值冰雪氣候的泥巴山路滑特別難走之原故,在下泥巴山時我這輛車巳換成了帥哥連長親自駕駛,至今一直記得,在剛拐過一道急彎時,突然發現前面山路上早已橫一個豎一個的停放著一排排車輛,於是只得趕快剎車,哪知我們這輛車不但沒有迅速停住而且來了個原地調頭,仍然到著滑行在山路上,幸好只是滑行了10多米時就被橫放在路上的一輛車擋住了,從而避免了滑向山崖車毀人亡的慘劇發生!

始終記得83年8月13日至21日那艱難困苦的九天運輸中,我和秦老兵共同駕駛433號車,在從雅安向西藏左貢兵站進發途中所經歷、見過的那些感人往事和驚險瞬間。從13日到18日的六天裡,433號車因油、電路故障沿途一直連續拋錨,我們邊走邊修及其煩躁和勞累,巳有二天都是餅乾充飢,未吃上一頓熱飯了,都在半夜12點以後才到達兵站。19日這天,雖然車巳不再拋錨,但當我連車隊午飯後從巴塘出發跑到距離海通兵站僅五公里的一座山涯處時,突然遭遇了夾雜著雪彈子的大暴雨天氣,就在車隊剛剛過去幾分鐘後,山涯處出現了塌方,從山上滾下的一堆堆大岩石頃刻之間巳將公路死死地堵住。我們的433號車因水箱氣溫高達100度時在路上加水冷卻,暫停了10多分鐘故沒跟上車隊,儘管萬幸沒被岩石擊中,但還是與我連那輛車上坐著汽車技術修理員和備有零部件、並始終走在車隊最後面的救急車,以及我連另外二台車一起被堵在了山間的公路上,被堵人員里,其中有一位是我們營的副教導員,也是我連車隊始終走在後面押車的最高領導,走在我連車隊前面的最高領導是我們十三團的一位副政委。此時正值下午4點過,看來今天巳經無法通行,只能在這深山老林里挨凍一夜了。傾盆暴雨和凜烈刺骨寒風的侵襲令人感覺渾身發冷、特別難受,終於熬到6點過時,雨和風都停了。下車後才發現,原來被堵在此地的還有十七團的三台車和一輛搭乘著一位年輕姑娘的地方車。寒冷惡劣的氣候和環境將我們被堵在此的每個人員聚集到一起,變成了有福同享、互相幫助和患難與共的朋友。7點半時,連里戰友從海通兵站給我們送來了飯菜,儘管飯菜不多,但我們還是請地方車的司機和那位姑娘過來一起吃了晚餐。那時我們上高原在兵站睡覺使用的,全是自身攜帶的背包裡面裹著的被褥、床單和忱頭。因為我們車上拉的是水泥,可以鋪床板睡覺,為起居方便和避免扛背包,所以我們一直都是在車箱裡面睡的覺。看見十七團那三台車上都不能睡覺,我們主動邀請了他們7個戰友到我連這四台車上來一起擠著睡。為讓出床位給戰友,個頭矮小的我那晚便穿著一件皮大衣在駕駛室里睡了一夜,秦老兵也主動將他的被子讓給了睡在我們車上的三位戰友。這正是老天無情人有情!20日的早晨,天氣很好,高原清晨的空氣格外新鮮。更欣喜的是,道班工人一大早便駕駛推土機來排方了。在他們的辛勤工作下,僅用一個多小時,就將公路排通了。安全到達海通兵站吃了早飯後,我和秦老兵又進行了二個多小時的搞車工作,因為433號車的後輪胎紮上了釘子。由於高原空氣稀薄嚴重缺氧的原因,所以在高原上修車比內地修車要辛苦好幾倍,雖然我們只是換了一下汽車輪胎和給胎加滿氣,但也把我倆拆騰得夠嗆,累得精疲力盡。這一下,我倆和後面的壓隊、收容共三台車又與車隊拉開了距離。21日的路程也很艱苦和漫長,其間還要翻越兩座大山。早飯後好不容易爬上了腳巴山,接著又緊靠山岩和沿著大河小心翼翼地行駛了幾十公里後到達了榮許兵站,正好是中午12點鐘,終於吃上了一頓準時的中午飯。午飯後,便開始向東大山進發。剛出兵站不遠就遇上了下雨天氣,道路濕滑特難行走,每前進一公里都令人心驚膽顫,儘管如此,最終我們還是憑著堅強毅力和過硬的駕駛技術占勝了重重困難 ,在傍晚時安全到達了左貢兵站。在該站遇見了我連第一車隊的救急車和發動機損壞還在修理的427號車,看此情況,技工又得辛苦二天了!……

始終還記得83年9月22日下午,我和秦老兵共同駕駛的433號車從西藏返回成都途中,在爬位於四川甘孜州理塘和稻城兩縣境內最高海拔4685米的「海子山」時由於汽車不幸拋錨,從而導致收容壓隊救急三台車上的副教導員、三排長、汽車技術修理工作人員和我及秦老兵等九人被迫在零下溫度的嚴寒氣候里當了六個多小時「寒冷山寨王」和夜闖「高原鬼門關」的艱苦歷程、奮鬥情景。海子山是巴塘河與理塘河的分水嶺,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果銀日則海拔為5020米,共有大大小小1145個海子。

其規模和密度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故名海子山。對於海子山,遊客的反應往往不同,有人喜其「蠻荒」,下了車便不舍離去,而有人則厭其「蒼涼」匆匆逃之夭夭。不管怎麼樣,海子山都有著不同於景區歲月的獨特魅力,碧綠的湖水和明亮的藍天值得每一個路過的遊客駐足細品。海子山還是個天然石雕公園。鋪天蓋地、千奇百怪而又形神兼備的天然石雕給人震撼的感覺,讓人不禁在驚嘆天地造化之奇妙的同時,不由也感到宇宙自然的神秘和不可思議。

1145個高山湖泊如仙子感物傷懷時不經意間滴下的眼淚,散落於嶙嶙亂石間,碧藍清澈,晶瑩剔透。湖水寒冷刺骨,游魚卻在其中歡暢穿梭,湖面百鳥棲息。湖邊石縫間不時露出茸茸小草、點點小花,在接近海拔5000米高的土地上雖然弱小卻也搖曳出充盈著生命力的艷美。在海子山埡口處極目遠眺、觀賞「海子山姊妹湖」,那真是:景象壯觀,憾人心魄,天地無止無境啊。向北看,兩個並肩相依的措尼巴所形成的姊妹湖碧綠晶瑩,川藏公路從觀光者的腳下延伸到小措尼巴湖畔突然來了一個180度的調頭大拐彎,才讓人們有幸親近那神女傷心的眼淚,感受仙子當年離別心愛的雅拉雪山懷抱時哀傷幽怨的情懷。向西回望,從姊妹湖溢出的雪水隨著山勢的降低,彎曲著繞山西去,恰似當年仙子離別時為心愛的雅拉雪山飄下的柔情哈達。清澈明亮的小溪從這裡淙淙下泄,就是那條在巴塘匯入金沙江的清澈的巴曲。過了海子山埡口後,山巒、地貌、植被與大山西坡的明顯不同,人們在從西坡攀登海子山的沿途中,可以看見山巒上到處是森林、灌木,高大的喬木把山體裝扮的生機勃勃。而此山的東坡卻無一棵樹木,別說是高大的喬木了,就連低矮的灌木也無從找尋,漫山遍野清一色的草原。也正因為海子山東坡的草原地貌,造就了這一地域的藏民以遊牧業為主要生活依靠。……

433號車變速器的正式齒輪打壞,況且救急車和技工都在,按理說用不了4個小時定能將車修好,只因天氣寒冷和剛開始修理時未將故障判斷準確,所以用時較長,我與秦老兵和技工等打著手電筒一直奮戰到了晚上10點過才修理完畢,此時距離里塘縣城大約還有100公里左右的路程,緊接著我們又連夜繼續開始了與川藏線死神的頑強拼搏。那時候的川藏路真的特別艱險和難行,泥濘和灰塵並存。路面好一點的路段,太陽一出來很快就把雨水曬乾,車輛一過塵土飛揚;路面積水的路段,反而造就了泥濘的車轍且長期不幹,成為車輛的陷阱。從海子山埡口至理塘縣城這段川藏公路,不僅有路況的艱辛難行,有時還有猖獗的強盜結夥搶劫。

理塘境內的路況儘管很差,但沿途的草原風光卻是美不勝收,首先經過的是美麗的毛埡大草原。公路兩側陽坡和山原面為華麗的亞高山草甸和高寒草甸,其草地美感在青藏高寒草原中是數一數二的。每年的6—9月間花繁草茂,是草原上最美麗的時節。當然囉,作為駕駛車輛的人員,其主要精力都被糟糕的泥濘、水坑、深深的爛泥車轍和「彈坑」搓板路況所占用,無暇欣賞沿途的美景,由其是高原上的夜間行車,更需睜大雙眼聚精會神謹慎駕駛,否則的話,稍微走神一不小心便有可能滾下陡峭懸崖墜入萬丈深淵或者掉進幽深莫測的高原湖底。……經過大約四小時的艱辛操作、謹慎行駛和「千萬不要再拋錨了」的默默祝願,我們一行九人四台車終於在下半夜接近2點時安全順利地到達了里塘兵站。儘管沒有吃上晚飯僅靠餅乾充飢和只睡了五個小時的覺,但在我們中間始終沒有一個同志叫苦叫累,第二天早上7點鐘仍然按時起床、吃飯和跟隨連里車隊繼續出發了……那天我和秦老兵輪流夜戰高原死神幾小時的駕駛情景、以及依託在雪山下的「海子山姊妹湖」那清澈碧綠的山水景色和美麗迷人的錦繡風光,三十五年來一直雲繞在我心田,至今在我的腦海中仍然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並且還多次出現在了我的睡夢裡!

(上是1982年4月在四川峨眉水泥廠執行長達二個多月的川藏運輸物資轉運儲備任務時我與排長和八班長及連里的四位戰友在峨眉山金頂的合影)

(上是1981年9月下旬,我和來自成都市的我們連鄭老兵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布達拉宮前的合影;下是同年9月下旬,我和來自河南的我們排長合影)

(上是1983年9月6日我和來自河南也是與我同開一輛車進藏的秦老兵在拉薩西藏軍區司令部駐地的合影;下是同日和我們三排長在拉薩公園的合影)

(上是1983年9月6日我和來自雲南的我連衛生員在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前的合影;下是同日和已在西藏軍區總醫院奮戰了23年並來自我們家鄉冕寧縣瀘寧山區的龍醫生在布達拉宮前的合影)

(上是來自陝西的我連帥哥指導員和他的「美麗軍花」也是那年的女兵在一起;下是來自湖北的我連帥哥連長也是在司訓隊時教我開車的老排長)

「峽谷險峰三千里,茫茫川藏生死線!」是的,三千里風雪高原川藏線被世人稱之為「生命的禁區」,地球的第三極;是連接內地和邊防的國防大動脈和「生命線」,是架設在藏漢人民心中的「人間彩虹」和「巍巍金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血肉築成的"英雄之路」和「通天之路」。在這高原的高原上,高原汽車兵在血與火、汗與淚、生與死的艱苦征程中,不斷地挑戰生命極限、跨越了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青春熱血鑄就了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兄弟情懷、以及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無限忠誠和熱愛的永恆軍魂;山體滑坡的瞬間,高原汽車兵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

洪水肆虐的時刻,高原汽車兵作出了得與失的選擇;再高的高原,也高不過高原汽車兵的風骨!再遠的道路,也遠不過高原汽車兵的車輪!21世紀初之前常年奔波在川藏線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汽車兵,真的堪稱不是在走川藏線,而是走在死亡線的邊緣!就是在沒有犧牲或者未落下傷殘的官兵中,由於經常飽一頓餓一頓和長期坐車顛簸勞累之原故,不少戰友和我一樣,在剛退伍回家那年都患上了輕重不同的慢性胃病。六十多年來,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的英雄汽車兵積極發揚著用生命和鮮血創造的「艱險多嚇不倒,條件差難不倒,任務重壓不倒」的精神,前赴後繼、勇敢頑強地奔馳在川藏線上,譜寫著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誠然,川藏線是我們奉獻靑春和流淌熱血的地方!是值得我們回味一生、熱愛一生、珍藏一生的地方!是我們一生的驕傲和自豪!沒有走過川藏線的人,不知道川藏線的險,也不知道川藏線的美。走過川藏線的人,永遠忘不了川藏線的險,更忘不了川藏線的美。川藏線以風景優美路途艱險著稱,沿川藏公路進西藏,須翻高山、過冰雪和跨急流,路途艱辛且多危險,但一路景色壯麗,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是旅遊探險愛好者和攝影師的極樂所在。川藏線見證了築路工程勇士、鋼鐵汽車兵、白衣戰士、兵站衛士等世界屋脊上的舞者可歌可泣的頑強與輝煌!川藏線讓戰友們刻骨銘心和魂牽夢繞!川藏線使戰友們結下了親如兄弟姐妹的深厚情誼!……

追憶生命中那段珍貴的年華,回顧一起走過的崢嶸歲月:「軍裝襯托著青春的肌膚,軍號召喚在朝朝暮暮,軍旗下靈動著理想的腳步,軍歌伴隨我們攀沿著人生的高度。我們從來不言辛苦,軍人的職責讓我們沒有服過輸,就知一個心思為西藏邊陲、國防建設服務。雨城的雲霧,二郎山的風霜,康定的情歌,還有雪山的冰瀑,都在為我們伴舞,都在把軍人的故事向世人傳述!」

是啊,戰友情有多長,問那深夜不滅的燈光和日夜奔騰的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堪稱世界上海拔最高大河的雅魯藏布江,以及瀾滄江、怒江和金沙江等1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問那世界上海拔最高,其中110多座冰峰雪山高達或超過海拔7350米、主峰珠穆朗瑪海拔高達8844.43米的喜馬拉雅山脈,以及岡底斯山脈、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橫斷山脈等巍峨聳立、雄偉壯觀的連綿群山和緊密相連的一座座山川……。

巍巍川藏線,濃濃戰友情。啊!真的特別難忘川藏線,難忘戰友情,難忘軍旅路......。回望過去軍戎生涯,刻骨銘心的記憶常常給我們日漸衰老的軀體注入動力,讓我們在浮躁喧囂的現實里始終充滿激情!憶往昔看今朝,轉眼霜已染髮,苦也是歌甜也是歌,情融至愛華夏,今生無怨亦無悔,軍心依放光華!曾經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早已將我們的心兒緊緊相連,說不完的話兒象愛的泉水,唱著歌兒在心上默默流淌,使我們的熱血流在一起,化作鮮花競相開放!歲月的痕跡寫在臉上,美好的回憶留在心中。雖然離開了軍營,但我們忠誠祖國和人民的那一顆顆赤子之心仍然沒有改變,我們共同用青春和熱血鑄就的那份濃濃的戰友情誼也將永駐心間,陪伴我們到永遠!軍裝不穿,軍魂仍在。我們依然是走在那條來時的路!

(上是78年12月在新兵連集訓時排長也是當年到俺家鄉接兵並與龔連長等四名接兵人員晚飯後一起到咱家坐過的李排長,同幾位班長與我們八班全體戰友在成都汽車第十三團新兵二連營房前的合影)

留言選:

太震撼了!讀文字、看照片,幾乎讓我落淚!也許只有在川藏線奮鬥過的戰友們才有這種特殊的情感!說不完的川藏線,訴不盡的川藏情!沿著你的文字,追尋戰友們的青春芳華,再去感受當年的激情燃燒!我的戰友退休後,自駕重返川藏線,都是感慨萬分!讓我記住這段經歷,讓這段經歷為我們日漸衰老的軀體時時注入激情與活力,它與我們的生命同在!為戰友的佳作喝彩點贊! 有幾張汽車兵的照片我加到"驚悚川藏線"里了!謝謝啦!

心路驛站 贈評

謝謝梁姐點贊、誇獎、轉發和深情的美評!感悟著戰友的感悟!承蒙老師厚愛,老弟不勝榮幸!正是因為在@心路驛站大氣磅礴撼動人心、激情澎湃和熱血沸騰,以及深情細膩感人肺腑之《兵車兵司機驚悚川藏線》《每一次的聚會都難以忘懷__我們共同的名字叫戰友》等優秀美篇的感召鼓舞和激勵啟發下,才促使我產生了編輯創作這部引人不忘昔日川藏線之苦和展望今日川藏線之美,不斷啟迪人們心靈,冷靜思考現在和積極展望未來,進一步激勵人們奮力拚搏和勇往直前之美篇的強烈慾望;也正是因為有幸在@心路驛站的美篇中,採摘到了深深觸動我心靈和引人浮想聯翩、激情燃燒並難以忘懷的好詩文和優秀段子,才使這部美篇得以錦上添花、絢麗多姿和豐富多彩!借花獻佛,不好意思啦

(綠葉 回評)

戰友老弟你好!2017就剩最後一天了!再來看看你的《川藏線的激情往事和戰友情誼》和你的戰友們的留評,再次回憶起曾經戰鬥在川藏線的難忘歲月,真是感慨良多!人生無法複製,記憶和文字卻能永恆!那時所有的艱難困苦都釀就了如今的美好回憶!這些珍貴的回憶與我們的生命同在,每每想起都激情澎湃!這是戰友們一生的驕傲!祝戰友元旦快樂!闔家幸福!

心路驛站 再評

戰友梁姐好! 謝謝老師一直關心、支持、鼓勵和祝福!感悟著戰友的感悟,誠如老師所言:「川藏線是我們奉獻靑春和流淌熱血的地方!是值得我們回味一生、熱愛一生、珍藏一生的地方!是我們一生的驕傲和自豪!沒有走過川藏線的人,不知道川藏線的險,也不知道川藏線的美。走過川藏線的人,永遠忘不了川藏線的險,更忘不了川藏線的美。」我們製作讚頌川藏線英雄事跡美篇的初衷也正是@心路驛站的真情感悟:「人生無法複製,記憶和文字卻能永恆!那時所有的艱難困苦都釀就了如今的美好回憶!這些珍貴的回憶與我們的生命同在,每每想起都激情澎湃!這是戰友們一生的驕傲!」 誠然,那些年上過高原的人,絕對是一輩子忘不了高原的險和美,同時也一定眷戀著自己無怨無悔的美麗青春,能夠給昔日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們帶來激情燃燒歲月的美好回憶和眷戀, 使日漸衰老的軀體時時注入激情與活力,並與生命同在,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也祝敬愛的梁姐元旦快樂!闔家幸福!

(綠葉 回評)

一張報紙保存了三十多年!軍旅情戰友情可歌可泣!

心路驛站 又評

承蒙戰友梁姐盛讚和厚愛,十分榮幸和不勝感激!是的,這張報紙也是我此生的珍藏和榮耀,它真實地見證了戰友們當年愛護國家財產和大公無私的事跡。每當看到時,情不自禁地在心裡便會涌動起陣陣光榮感和自豪感,就會覺得為了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利益不受損失而所作的這一切,都是特別有意義並值得永遠珍藏和留戀的人生歷程,就會為沒有碌碌無為和虛度自己的人生年華而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qdmwN2wB8g2yegNDRU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