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公益慈善論壇 作者:天之心
如你所見,公益慈善組織從業人員及普通公眾對公益和慈善的誤解與偏見普遍存在。而清晰的概念,是一個行業成熟的標誌。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公益慈善事業還非常不成熟。
公益就是公益,慈善就是慈善,不可以相互包括,不能比較誰的範圍大,誰的範圍小。公益是公共利益,因為利益相關方不全是人類,也可能是動植物、生態環境等,所以說成公眾利益是不恰當的。公益和慈善同源於對生命及世界的愛,即博愛精神或利他主義,但在行動層面指向兩個維度。
公益的維度,是社會成員基於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在政府力量之外主動謀求公共利益的滿足與維護,動員社會資源,優化或重建社會結構與關係,解決或改善社會問題。比如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各種政策倡導、立法推進、文化藝術科學事業發展等。公益的行動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有時政府和企業也會參與進來。公益的受益方通常不是特定的個體,所有社會成員都可能從中獲益。比如環保工作改善空氣、水源質量,無富人、窮人、動物、植物都會因此受益。
慈善的維度,通常是基於憐憫、同情或不忍之心,致力於幫助因社會問題陷於困境的個體獲得正常的生存與發展權利(自然的、受法律保護的,得到社會認可的、受尊重的、健康的、平等的、無障礙的……)。即慈善滿足的是個體利益。慈善的主體同樣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受益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等生命。比如針對個體的疾病救助、物質援助、精神撫慰、賦權增能等等。
公益慈善這兩個維度可以相互轉化或同時推進。當慈善主體從關注個體利益轉變為關注整個群體、整個社會的利益時,就必須解決背後的根源——社會問題(通常由文化觀念、制度與市場等因素導致),比如通過社會倡導和實際行動推動政策立法的進步,社會文化與觀念的改變,這時就轉換至公益維度。反之,在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時,開始為滿足個體利益而行動時,就進入慈善維度。
資助貧困學生,幫助學生個體完成學業是慈善,但若著手改善當地的產業結構,增加就業機會,帶動當地人脫貧致富,或者推動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促進教育權利的公平享有,就上升為公益。無償幫助一個人戒煙是慈善,但通過政策立法、社會監督推動公共場所禁煙則是公益。給一個老人讓座是慈善,呼籲全社會關愛老人等群體,為有需要的人士讓座則是公益。一個人捐100元給一個求助者是慈善,呼籲大家積極參與慈善捐助,營造人人互助社會氛圍,推動社會觀念的改變及法律政策的改進(比如規範捐贈行為,實現公開透明,保護捐贈人與受助者的隱私等)則是公益。
有些行為或活動,則同時具備公益和慈善的屬性,比如素食,因其低碳、節能、產生垃圾量少,客觀上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是為公益;同時因其不食用動物製品,客觀上使動物免於殺害或虐待,是為慈善。
漢正家族辦公室,專注基金會與信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