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古詩詞

2020-02-13     閃亮悅聽



《憶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不同的色彩相對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

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看出眉目來,「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像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大白話兒的「好」字,高度濃縮了江南春色的種種妙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和嚮往之情也都在裡面。同時,正因為「好」的不能再好了,所以「憶」起來無止無休,因此,此句與最後的結句「能不憶江南」,相關聯呼應。第二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來自傳聞,而是作者在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全篇脈絡的精彩之筆。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不同顏色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意猶未盡,反覆回味流連的意境中。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生於新鄭(今鄭州新鄭)(僅見於清代縣誌,存疑),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稱「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qNTFQXABgx9BqZZI5z5p.html